吳玠是誰?吳玠是怎麼死的?
2023-10-15 09:05:29 3
吳玠是南宋抗金名將,字晉卿,興國州永興人。公元1093年,吳玠在德順軍隴幹出生,公元1139年在仙人關去世,享年47歲。
吳玠少年時性格沉毅,知曉兵法善於騎射,雖然有成為名將的基礎,但是那個時候的吳玠還只是一個普通的鄉村讀書人。北宋末年的時候,吳玠選擇了入伍參軍,禦敵邊疆。吳玠後來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立功,因而晉升為第二副將,被上司賞識。後又憑藉戰功,升為涇原路副總管。
建炎二年,金軍出大慶關,進犯陝西,直趨涇原。時為涇原路副總管的吳玠奉命帶兵反擊,取得戰爭的勝利,將金兵逼退至清溪嶺一帶。率軍東進,收復華州,因戰功升為忠州刺史,後為川陝統制。
建炎四年,金兵大舉進攻南宋,江淮地區告急。熙河路經略使劉錫、秦鳳路經略使孫偓、涇原路經略使劉琦、環慶路經略使趙哲以及統制吳玠等「五路之師」於山西富平。因宋軍內部出現分裂,受金軍突襲,最後戰敗。
富平之戰後,吳玠受命為都統制、整編殘部,退至鳳翔地區,與弟璘扼守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積粟繕兵,列柵築壘」,想要死守。和尚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吳玠曾經說過,保住和尚原便是保住了蜀地。只從這一句話來看,便可知道和尚原的重要性。
儘管當時吳玠手下只有一些殘部,只有區區幾千人,而金軍卻率萬騎兩路會師,敵眾我寡而物資匱乏,吳玠仍然選擇了堅持抵抗。他知道自己面臨的艱難情況,也知道此時士氣低下,因此慷慨勵士:「我在此,敵不敢越我而進,保住陣地,方保蜀地無虞。」
吳玠最後憑藉幾千軍力,有效利用地形,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金軍傷亡極大之下,只有敗退,吳玠保住了戰略要地,蜀地的天然屏障和尚原。
金兀朮聽聞金軍戰敗的消息,大驚之下,親督10萬之眾,進抵寶雞一線,結連珠營,壘石為城,企圖打開入川門戶。
大軍壓境,吳玠的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但是吳玠最後仍然選擇了抵抗,他以忠義之言鼓勵將士,「諸將感泣,歃血而誓,願效死力」。金軍進攻,吳玠「選硬弓強弩與戰,分番迭射」。「弩如雨注」壓制金軍,隨後派遣將士,繞小道劫持敵軍糧草。吳玠料事如神,在派小部隊襲擊糧草的時候,又名自己的弟弟吳璘引騎兵3000設伏於原北的神岔溝。金軍因糧道被襲,退軍至神岔溝後,吳璘率兵夜襲,連破金營10餘座,兀朮身中流矢,「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須髯遁歸」。就這樣,吳玠再次艱難的保住了和尚原。
這種以少勝多的戰例,在吳玠此處數不勝數。在後來仙人關的戰爭中,吳玠再次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金軍再次企圖打開川蜀之地時,吳玠利用有效兵力以及險要地勢,對金軍實行分兵攻擊,回擊頹兵,設置埋伏,進行夾擊的辦法,大敗金軍。
在吳玠的抗擊之下,金連年累戰,未能入蜀,反損兵折將,「遂還鳳翔,授甲士田,為久留計,自是不復輕動矣。」吳氏兄弟因屢勝金軍,聲威大震,名揚隴蜀,朝廷詔授吳玠為檢校少師,川陝宣撫副使,授吳璘為定國軍承宣使。
吳玠與敵對壘數年,盡其畢生精力,率領秦隴、涇原、階、成諸州和家鄉德順軍子弟兵,長期扼守秦鳳要塞而牽制金人對東南的壓力,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視蜀地。因為長期的勞累,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最後吳玠病卒於防地仙人關,諡號武安,號思烈,後追封涪王。
若真是因病而亡,吳玠此種病症應當屬於勞累病一列吧!除此之外,還有野史稱吳玠因為洗好女色,在女人方面浪費了大把的精力,最後死在了女人的肚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