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統治中原了麼(遼金同為北亞民族所建)
2023-10-15 05:42:58
保大四年冬(1124年),大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率殘軍出夾山,南下武州(今山西神池)試圖收復山西州縣,被金軍大敗。後經天德軍(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過沙漠,向西逃竄,路上水糧斷絕,只能吞冰咽雪以解飢止渴。二月,天祚帝逃到應州附近被俘,遼國滅亡。
在遼國滅亡以後,作為遼國的後繼者金國,雖然同樣與遼國一樣帶有類似的性質,也繼承了遼國包括東北、燕雲、晉北的大部分領土,但卻沒能像遼國一樣號令漠北諸部。要解釋這個問題,那還要從遼國對於蒙古高原的治理優勢說起。
滲透:契丹對草原的影響遊牧民族的草原影響力
遼國對於草原的統治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從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初次徵服到遼聖宗耶律隆緒的機構調整這樣一個長期的階段。
遼國是契丹族所建立的政權,契丹人在史學界對於族源一直以來爭論不休,有鮮卑說,也有匈奴說,但無疑契丹建國之前長期是以遊牧作為主要的生產形式,兼事農耕。契丹人早在十六國時期就紮根於遼水以西,曾因為率軍南侵而受到北齊文宣帝高洋的打擊,後又受到突厥的侵擾,因而「部落離散,非復古八部矣」。
南北朝後期,契丹已經嶄露頭角
在隋朝統一南北以後,契丹人不斷的遊走於突厥和中原帝國之間,以遼水以西作為基本盤並藉機發展壯大,契丹部族的影響力也開始滲透到大漠。在殘唐五代時,中原離亂無暇顧及草原之事,耶律阿保機乘機建號立國,並開始了對於蒙古草原的徵服。
阿保機建政與遼國蒙古攻略
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期,對於蒙古草原的實際控制地區其實大概是在今天的克魯倫河以東,當時的漠東、漠南諸部由於接近耶律阿保機的基本盤,在契丹壯大以後迅速歸附,而克魯倫河以西的部族以震懾宣稱為主。天贊三年(924年),耶律阿保機舉兵西徵震懾草原諸部,當年九月「次古回鶻城,勒石記功」,十月「遣兵逾流沙,拔浮圖城」。古浮圖城,因突厥可汗曾在此建立浮圖而得名。故址在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可見此次西徵耶律阿保機出徵的範圍之大。
遼太祖西徵的目的並非是要直接將克魯倫河以西行政統治範圍,而只是致力於保障漠北傳統的草原絲綢之路與西域的商旅交通,並與漠北蒙古的阻卜等部落建立起宗藩朝貢關係,故太祖西徵回軍時,只是「因遷種落,內置三部,以益吾國;不營城邑,不置戍兵」,而遼國一旦衰落,阻卜(蒙古)旋起而復叛。
對於克魯倫河以西的統治問題在遼太祖時期的暫時擱置,一直拖到了遼聖宗耶律隆緒時期。
聖宗時期,由於與北宋在邊境上偃旗息鼓,遼國逐漸將精力投入之前擱置下的廣大蒙古高原地區。《遼史》卷十三《聖宗紀四》載:
「統和十二年(994年)八月庚辰朔,詔皇太妃領西北部烏古等部兵,及永興宮分軍,撫定西邊,以蕭撻凜督其軍事。」
耶律隆緒的詔令下達以後,意味著遼國要對西面蒙古開始實際統治,這時候,就需要設置行政機構了。
克魯倫河地區,以西存在山脈的天然阻隔
遼聖宗耶律隆緒清楚,要真正實現對於漠南、漠西地區的控制,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設置軍事機構,以一處為主,各要衝處為輔助築城駐軍,總攬草原事務,如果漠西出現變故可以迅速支援呼應。
二.恩威並濟,以各族屯兵實地,並在重兵威懾的同時懷柔各部,利用蒙古高原地區各部落的鬆散形態,使其叛亂無所呼應,進而迅速撲滅。
西北路招討司的西移
統合二十二年(1004年)之後,遼國正式在今天烏蘭巴託以西烏魯古河附近先後設置了維州、招州、防州、鎮州,並以鎮州作為節度州,西移西北路招討司。(鎮州即可敦城,由於看管漠西各部的需要,遼國嚴令無論何種情況只能駐守當地,這也在遼亡以後給了耶律大石西域建國的資本)
西北路招討司的西移使得其管制範圍大大擴大,統領突呂不、 奧衍、室韋、楮特等部族軍及招州兵馬。遼廷在西北路招討司置招討使、副使,都監等職。除此之外,遼廷遷移漢人、渤海、女真人進入招、維、防、鎮四州,並以鎮州為基礎統管西北路招討司的軍事和民政。
《遼史》地理志中也評價這四州的設立是「因屯戍立,務據形勝、不資丁賦」,其意思是說這四州不同於內地州縣,以軍事目的為主,佔據形勝之地對蒙古人進行節制。這一策略在遼代存國期間得到了成功,基本維持了漠西蒙古的秩序。
遼國對蒙古草原的統治形式和成果
在遼興宗年間,蕭韓家奴曾經對於西北路招討司設立以來的情況進行概括:
「統和間,皇太妃出師西域,拓土既遠,降附亦眾。自後一部或叛,鄰部討之,使同力相制,正得馭遠人之道……方今太平已久,正可恩結諸部,釋罪而歸地,內徙戍兵以增堡障,外明約束以正疆界。每部各置酋長,歲修職貢。叛則討之,服則撫之。諸部既安,必不生釁。」
蕭韓家奴很好的概述了對於蒙古草原的經略策略,這也是耶律隆緒想要落實在漠西地區的第二點,遼國陳兵鎮戍狼居胥山以西,並與蒙古各部落酋長結好並保證世襲的權力,一旦遇到一部叛亂,守軍可以和鄰部協同撲滅,防止大片地區的失控。
蒙古高原諸部在被成吉思汗統一之前的社會形態其實也只是鬆散的部落聯盟,對外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態度,而遼國皇帝和蒙古草原部落酋長的關係與其說是中原傳統上的君臣,倒不如說是遼國皇帝作為草原部落聯盟的盟主。
在西北路招討司設立以後,部落酋長需要對其履行日常的進貢和戰爭時從徵的義務,但並無需提供徭役,這是遼國區別於漢地和蒙古的兩套不同的治理策略,對於草原的治理其實與契丹之前傳統草原的部落關係其實也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遼代阻卜(蒙古)各部雖然偶有叛亂,但常年的經略和懷柔政策的確成果喜人。到了天祚帝耶律延禧在金軍的窮追猛打之下顛沛流離的時候,漠西、漠南蒙古部落甚至冒著得罪女真人的危險多次對耶律延禧伸出援手。
金已取西京,沙漠以南部族皆降。上遂遁於訛莎烈。時北部謨葛失贐馬、駝、食羊。
上趨都統馬哥軍。金人來攻,棄營北遁,馬哥被執。謨葛失來迎,贐馬、駝、羊,又率部人防衛。……至烏古敵烈部,以都點檢蕭乙薛知北院樞密使事,封謨葛失為神于越王。(此記載又見於《遼史·部族表》)
天祚既得林牙耶律大石兵歸,又得陰山室韋謨葛失兵,自謂得天助,再謀出兵,復收燕、雲。
而鎮州(可敦城)以西的軍事力量則在遼亡以後盡數歸為耶律大石所有,成為西遼復國的根本軍事力量。
《契丹國志》對女真人是這樣記載的:
「東北至生女真國。西南至熟女真國界,東至新羅國,東北不知其極。居民屋宇、耕養、言語、衣裝與熟女真國並同,亦無君長所管。精於騎射,前後屢與契丹為邊患,契丹亦設防備。南北二千餘裡,沿邊創築城堡,搬運糧草,差撥兵甲,屯守徵討,三十年來,深為患耳。南界西南至東京六百裡。」
建立金國的女真完顏部在遼代屬於生女真,遼代女真族分布範圍較廣:南起鴨綠江、長白山一帶,北至黑龍江中遊,東抵日本海。居於鹹州(今遼寧開原)東北至束沫江(今松花江)之間,以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稱之為「回跋」(回霸);居於松花江以北、寧江州(今吉林夫餘石頭城子)東北,直至黑龍江中下遊的稱之為「生女真」,金國的皇族完顏部就是出自於此;居烏蘇里江以東而近東海 (日本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
遼代對於女真人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他們把強宗大姓騙至遼東半島,編入契丹國籍,稱為「合蘇館」,是女真語「藩籬」的意思。這些編入遼代戶籍的女真人就是所謂的「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寧江州(今吉林扶餘縣)之東,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後裔,是生女真的主體。
在遼代之前,女真人長期以以漁獵和放牧做為主要的生產模式,所謂「熟女真」本來居住地區位於今日的黑龍江地區,臨近科爾沁草原,原本黑水靺鞨的強宗在草原上雖然並不聞名,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在遼代建國以後強宗大姓被遷移,留下了沒什麼名氣的生女真,並搶奪了女真人的牧場佔為己有。在此基礎上,遼代一直對生女真還嚴格管控,到了金興遼亡時,女真人對於草原的影響力幾乎為零。
金滅遼路線圖
綏靖政策:被擱置的蒙古草原即便女真人在草原上的影響力幾乎為零,增加了統治蒙古人的難度。但好歹靠著在滅遼攻宋之時的強悍武力打出來了赫赫威名,蒙古人對金國也並非完全不接受他們的統治。
在完顏阿骨打、完顏晟時期,蒙古陸續有部落向金國請求歸附並請授印綬。
在耶律大石到達可敦城帶走了遼國最後的遺產以後,漠西蒙古處於權力真空的狀態,金國卻對其採取了不聞不問。
《遼史·天祚紀》中記載了耶律大石於保大二年(1122年)糾結對於天祚帝失望的臣僚兵馬到達可敦城西遁之事,已經證明了遼國對於蒙古高原長期經略的成功,但金國對此卻有其他目標。金太宗完顏晟於天會二年(1124年)十月接到完顏斡魯關於耶律大石勢盛的奏告時曾下詔云:
「追襲遼主,必酌事宜。其討大石,以俟報下。」
完顏晟此時以追擊天祚帝為主,選擇了放棄對於耶律大石部眾的追擊同時放棄插手蒙古高原的事務,而遼天祚帝的迅速敗亡和北宋的不堪一戰則讓西部蒙古高原之事從暫時擱置變為徹底擱置。
當時的金國霎時間吞遼滅宋,加上自己的統治能力落後,急於消化新佔領地區以及對宋作戰,對於蒙古地區採取部分消化的策略。金國在遼國的基礎上維持了居住於東部蒙古,由烏古、敵烈兩部烏古敵烈統軍司,後又改為招討司。設立招討司治所,為其捍邊,以防北顧之憂。
對於金國來說,在短時間在竭力招徠遼宋舊臣和安撫遺民為第一要務,而其落後的統治方法和薄弱的統治基礎只能讓金國在河東河北中原地區的保留一定的軍事力量,用來威壓鞏固其統治。
而終金太宗一朝,不論金通過哪一傀儡政權對中原漢地進行控制,始終都沒有放棄對於南宋的攻略,與對於遼天祚帝的態度一樣,金國高層在太宗一朝始終寄希望於用武力徹底消滅宋室的殘餘力量。
到了太宗末年,金軍的戰鬥力急劇下滑,宋金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已經開始呈現出某種程度上的均勢,邊境也逐步開始穩定下來,而此時空的出手對付蒙古的金國卻已經沒有了早年間秋風掃落葉的軍事實力。
其實,管理中原地區和草原地區是兩套截然不同的治理邏輯和方略。中原地區作為農耕文明,人口繁多,資源也比草原地區多得多,人口的移動性也不強,很多人世代居住於一個地方,屬於定居文明,因此要依靠強有力的官僚體系來進行整合和管理。
而草原地區作為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文明,人口稀少,資源匱乏,中央對於地方並無什麼太大的權威可言。加上人口移動性很大,草原的部落體制幾乎決定了只能對其上層負責,所以要管理好草原,依靠的是各部落的酋長,也就是軍事貴族。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遼以前,很少有人能將這套二元體制玩得轉。把中原體制強搬硬套上草原部落的五前後兩趙、慕容諸燕等,幾乎命都不怎麼長,而且因為中原體制下的皇權政治和草原體制下的分權政治的衝突,多次爆發宗室內亂。
遼代的二元性與十六國諸國的胡漢分治不同,胡漢分治是將草原體系納入中原體系中,單純以民族為劃分進行治理,本質上仍然是推行皇權政治。而遼作為二元政權,則在制度設計上有兩套系統,一套系統管草原人,一套系統管漢人。
遼是遊牧民族契丹人建立的政權,自然是理解並且是能運用草原的治理邏輯的。在遼取得了幽雲十六州後,獲得了農耕地區的穩定財政來源,有了足夠充實和穩定的財政基礎,以此為基礎,遼建立了一套官僚體系,用於統治農耕地區的漢人。
同時也因為遼代獲得了充足的財政來源,他還可以用中原部分地區聚攏來的財錢拉攏草原各部,避免其形成合力。因此,遼帝既能是中原人的皇帝,也能是草原人的可汗。
遼代能對蒙古地區進行統治,而金代不能,簡而言之是從出身而言,契丹人相對女真人在草原上具有影響力和統治草原民族的經驗,這也決定了如果女真人要徵服並統治草原要比契丹人費力的多。再有金代與遼代不同的是,首先金代的建國者女真人是半遊牧半漁獵的少數民族,機動性比草原遊牧民族較弱,也不利於在蒙古草原上追逐清剿。
而從戰略目標上來說,在軍隊戰力尚強時,遼國與北宋的戰事陷入僵局,迫使其戰略目標西移;而金國在一連串的勝利以後將目光看向了南方,在南方戰事進入均勢以後,隨著戰鬥力下降,金國只能將統御草原民族的想法擱置。
而到了中後期,除了軍力不支持以外,經過金代海陵王的漢化改制,金歷代皇帝力圖瓦解貴族共治體制,集權於一身。而想要擺脫這種共治的局面,就只能依靠官僚體制,而官僚體制的統治邏輯完全與草原體制相悖,這也就註定了金代難以統御草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