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詩三百篇(子曰詩三百)
2023-10-08 09:49:07 2
子曰詩三百篇?「思」的本義是思考,作動詞的時候是想;考慮的意思《說文》給出的解釋是:「思,容也」;作嘆詞時,用於語首,沒有實際意義;作名詞時,是思想,思緒,心情「思」字在《論語》中出現25處,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子曰詩三百篇?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子曰詩三百篇
「思」的本義是思考,作動詞的時候是想;考慮的意思。《說文》給出的解釋是:「思,容也」;作嘆詞時,用於語首,沒有實際意義;作名詞時,是思想,思緒,心情。「思」字在《論語》中出現25處。
夫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是『無邪念』(使人思想純正)。」
孔子以《詩經》教化弟子。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如顏濁鄒之徒,頗受業者甚眾。」(孔子用《詩經》《書》《禮》《樂》做教材來教人,學生大約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像顏濁鄒一般受到孔子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學生,為數也不少。)
這一天,孔子大學召開了一場隆重的詩詞大會。因為精通《詩經》的有七十多個,場面註定精彩好看。
節目有《關雎》的歌伴舞,有三、四十人的集體誦讀《詩經》,也有南容一個人的單獨朗誦,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讀了又讀……
孔子欣賞著節目,對有些弟子只注重《詩經》的文辭之美,默不作聲。
這時,子貢上場了。他說;一個君子,道德修養不能停滯在「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上,而應該繼續提升,用《詩經》的話說,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聽到這裡,坐在評委席上的孔子忍不住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篇》)
年輕的弟子卜商隨後上場。他說;一次,我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向老師諮詢「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師說:「繪事後素。」(先有白底,然後畫畫。)當時,我整個人可以說是豁然開朗,原來,一個人只有先有仁心,才能把握好「禮」啊。聽到卜商的分享,孔子讚嘆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篇》)(卜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
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我們先來看孔子的「詩三百」這句話。
周朝時開始有採詩制度,朝廷官員搖著木製的鈴鐺來到民間採集詩歌,最早的詩就是民歌,上古時詩和歌是不分的,官員把採集來的詩歌匯集到朝廷樂官那裡,由樂官進行整理,編成曲子唱給周天子聽。如果採的詩是讚美國君聖明、深入民心等,說明政治是得民心的;否則,詩的內容是在抨擊貪官汙吏的,說明政治出問題了。朝廷可以根據民間的詩歌來了解民情,這就是「採詩」可以「觀治」。
當時,採集的詩歌總共有三千多首,孔子對這些詩歌進行的整理、編刪,原稱「詩」或「詩三百」,共305篇,還有6篇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延用至今。
孔子時代,可供學生讀的書還不是很多,《詩經》經過孔子整理加工後,被用作教材,於是乎就有了一個新的名詞:「詩教」。
《論語•季氏篇》記載,孔子教育自己的兒子孔鯉時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經》,就不能言談應對。)
《禮記•經解》記載,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大意是,孔子說;進入一個地方,那裡的教化情況可以了解,百姓為人處世,態度溫和敦厚,這是得益於《詩經》的教化。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都比較重視詩教的。
中國人愛讀詩,更愛寫詩,因為這可以抒發抒發自己的情緒啊。如兵荒馬亂的時代,啥重要啊?唐朝詩人杜甫給出的答案非常美:「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封家書,告知告知家裡的情況,多珍貴呢?抵上一萬兩黃金,這真是太美妙了。北宋詩人蘇東坡「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境界,也挺誘人的。蘇東坡是不是受到了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篇》)這句話的影響,我也不得而知。
「詩教」,簡而言之,就是用詩歌化育心靈!讓人逐漸進入有情有義的正確發展階段上來。
《詩經》三百篇,孔子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他說:「一言以蔽之。」
「一言」就是一句話的意思。「蔽」,這裡是概括的意思。概括是思維過程的一種,人腦在比較的基礎上,歸結事物的共同特點,這就是抽象的「共相」。
「一言以蔽之」和現在所說的「總而言之」意義差不多。
有人認為;孔子都說了「一言以蔽之」,為什麼後面還用一個「曰」字,這裡需要解釋一下的。如果不用「曰」,人們會認為下面的話是孔子的原話呢,加上一個「曰」字,大家自然會知道,這是孔子在引用《詩經》裡面的話。
最妙的就是孔子引用《詩經》的原話「思無邪」,來概括《詩經》。
「思無邪」這句話出自《詩經•魯頌•駉》。「……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
「祛祛」是強健的樣子;「徂」的本義是行軍或類似行軍那樣的行走。《爾雅》給出的解釋是:「徂,往也。」
這首詩的大意是,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紅色為駰灰白騢,黃背為驔白眼魚,駕著車兒氣勢昂。沿著大道不偏斜,馬兒如飛跑遠方。
詩句中有「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思無邪」的句子。
「無邪」意思是沒有邪惡的想法和行為。
「思無邪」的基本意思是馬沿著大道飛奔向前方。「思」在《詩經•魯頌•駉》中用作發語詞,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孔子引用「思無邪」這句話,「思」就非常有意思了。
「無邪」就是「正」。什麼是「正」呢?我們看,孔子在這裡並沒有說明。其實,我們知道孔子在顏淵問仁的時候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篇》),只要是不符合「禮」的,都是不「正」的。
「思」在《論語》這句話中解釋成發語詞,這是一說;其實「思」解釋成《詩經》的思想,也是可以的。孔子的意思是:《詩經》的思想傾向是無邪念,使人思想純正,符合社會道德和禮儀規範。這麼說的話,我忽然明白了孔子為什麼要「刪詩經」了,思想純正的留下,而思想不純的,容易引導人走歪路的詩篇,統統刪掉!因為《詩經》具有教化功能,可以說是國家統治者了解地方情況的「晴雨表」,如果是「風雅頌」等好的東西流行,還可以;如果不好的,那就會帶來整個社會風氣的變化。社會的問題追根溯源,最後都是思想的問題,如果能善加引導,則「民德歸厚矣」,社會會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如果放任自流,那就會出現傷風敗俗等不好的行徑,給社會發展埋下隱患。
其實,這也反映出孔子對一個詩人合格不合格的要求。如果你想一名詩人,那麼創作詩歌的內容要符合「無邪」的標準,也就是「正」,爭取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符合了中庸之道,這樣的話,你的詩歌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如「南去北來人自老,桃花依舊笑春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歌訴說著人生悲喜,描摹四時變幻,呈現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滋養了中華民族幾千年。
中國人有一句口頭禪,叫做「邪不壓正」。千百年來,正和邪形如水火,勢不兩立。但凡明理走正道,必定名揚千古;但凡走邪道,必然遺臭萬年。人生的意義在於明正理走正道,可以說,能否鮮明處理正和邪的關係,既有能力問題,更有覺悟問題。
《尚書•舜典》中記載的舜話,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是表達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來的語言,五聲是根據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諧五聲的。)而孔子這裡說,《詩經》是「無邪」,具有勸善止惡,使人歸正的作用。兩者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情感「正」的詩歌,才可以流芳千古的。
「德」是順道而為,是符合「正」的思想和行為。一個國家要想走上正軌,統治者必須為政「以德」。那麼,「德」如何培養呢?需要通過「詩教」來培養,因為《詩經》是「思無邪」,它傳遞的是人間真善美。統治者讀了《詩經》,做到了「思無邪」,這樣才能推己及人,引導天下人都趨向「正」,這是實現社會穩定的不二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