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著名抗金名臣袁可立 袁可立經手的著名大案
2023-10-14 15:23:34 3
許多人對袁可立並不熟悉,但實際上袁可立是遼東三袁之一,對明朝邊防做出重要的貢獻。同時他還是登萊海上防線不可忽視的奠定者,在擔任登萊巡撫期間,對當地的軍事政治經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袁可立以小小七品推官入仕,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 '『四朝元老「之臣,誥 '』五世恩榮」之賞。他本人剛正不阿,清廉公正,是難得的清官廉吏,入蘇州名宦祠,與白居易、司馬光、文天祥、況中、海瑞等人並立。
董其昌曾讚揚袁可立:「公本儉素養福,而當其振窮閔乏,以身為溪谷,則寒陋者愧。本剛直不回,而當其獎善,覆過以口為羽翅,則溪刻者愧。本肝膽論交,而當其秉道疾邪,以筆為誅討,則比非植黨者愧。本博雅多能,旁通藝事,而韜藏深遠,則炫長者愧。」
袁可立最開始由七品推官入仕,別人在如此微位的時候,都是夾起尾巴做人,生怕得罪權貴。特別是袁可立任職之地,還是當時各大勢力交錯的蘇州。在他之前的官員,甚至都不敢對當地豪強多加過問。以至於辦公桌上,堆積了不少未曾處理的卷宗。
袁可立到了之後,「平反疑獄無葁,揚貞汰垢」,被太守石昆玉倚仗為左右手。袁可立任職期間,曾經處理了不少的大案,有「雷鳴案」、「湖州案」等。
雷鳴案,說的是發生在蘇州的一件冤案。
明朝是歷史上受倭寇侵犯非常嚴重的朝代,袁可立在蘇州府擔任推官期間,倭寇之禍不僅在於倭寇對百姓的侵略,同時也有許多地方豪強,富貴家族,因為彼此間的爭鬥而以「通海」的罪名大興冤獄,相互傾軋。
「雷鳴案」的主人公,是三位有才華的青年,分別是江西布政使秦梁之子秦燈、太倉王弇州次子王士驌、雲間喬一琦,三人「王能文章,秦善談,喬善書翰,各有時名。」
關白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之時,三人招募鄉兵御倭保家。錢糧想讓江南富戶贊助一些,結果因此鬧出了矛盾。後來與三人有仇的富戶美酒上官舉報說他們聚眾謀反。而且還說秦燈曾大逆不道的口稱「朕」,福建巡撫許敬庵聞之大驚,通報應天巡撫朱弘謨。朱弘謨早就對江南世家有些看法,又好大喜功,接到報案之後,當即將三人逮捕入獄。此事傳到京城,三司大驚。
謀反不是小事,當時的兵部尚書害怕是受人污衊,於是派人前去查實。袁可立受命,斷定是件冤案。朱弘謨怕自己官帽不保便提前定調,判秦燈斬、王士驌入監、喬一琦充軍南匯所。袁可立堅決不同意,以自己烏紗帽作保,才保住了三人。然而可惜的是,雖然最後三人得以平冤,但是秦、王二人已經先後在獄中去世,最後竟然只有喬一琦保住了性命。當喬一琦被放出來的時候,天空無雲而有雷,因此稱「雷鳴案」。
袁可立是位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敢於頂住壓力直言上諫的清正官員。袁可立為推官之時,被太守石昆玉倚重,而石昆玉也是有名的清官。後來因為依法按治當地豪橫勢家而得罪應天巡撫李淶,李淶反誣太守有罪,「中丞劾其不職。得旨,下所司堪問。」
李淶與首輔王錫爵交好,因此有司不敢過問,石昆玉這個依法辦事的清官反被下獄問罪。朝中官員多害怕得罪王錫爵,所以很少有人站出來為石昆玉辯說。當時袁可立還是七品推官,對上李淶這個四品大員,是完全不夠看的。但是袁可立還是站了出來,為石昆玉辯解。
後來案牘之事落在袁可立的頭上,袁可立洋洋灑灑寫完,在公堂上當著李淶的面大聲誦讀,直擊李淶。語句狠辣,直切要害,讓李淶羞愧藏身。面對如此情形,袁可立誦讀的越發大聲,最後竟然說的李淶自請辭官離去。
袁可立是一位為國為民,大公無私之人。在天啟年間,閹黨和東林黨黨爭激烈之時,袁可立是少數不站黨派,不陷於黨爭,踏踏實實為國家幹事的人。在登萊巡撫之時,鎮守登萊,保證海上防線的牢固。後來與總兵毛文龍起矛盾,為了國家,他選擇離去,都足以見其大義。
明熹宗曾言:「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衝於千裡,文武為憲於萬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