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舷外機的控制杆的製作方法
2023-10-22 21:50:22 1
專利名稱:用於舷外機的控制杆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適於舷外機領域,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用於舷外機的控制杆。
背景技術:
舷外機是一種懸掛在舟、艇艉板上,能推動舟、艇航行的可卸式動力裝置,亦稱操舟機、掛機,它主要是由發動機和傳動、操作、懸掛裝置及推進器等組成,並具有結構緊湊、重量輕、拆卸方便、操作簡單、噪音小等特點,特別適於在內河及近海使用。螺旋槳是舷外機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在工作時需要能夠實現正反轉,以便使船隻前進或後退。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用於舷外機的控制杆,以便與頂杆等部件配合,實現螺旋槳的正反轉。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用於舷外機的控制杆,其特徵在於:在杆體(I)上端部沿軸心線開有一個前後貫通的通槽(Ia),該通槽的兩個槽壁上對應開有一個通孔(lb),這兩個通孔(Ib)的軸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並與杆體(I)的軸心線垂直相交;所述杆體(I)下部的後側為組合面,該組合面由從上往下依次連接的第一平面段(lc)、第一斜面段(Id)、第二平面段(Ie)和第二斜面段(If)構成,其中第二斜面段(If)的下端與杆體
(I)前側相連,且第一、二斜面段(ld、lf)與杆體(I)軸心線的夾角(α)相等,並均為23°至 27° ;所述杆體(I)下部的前側設有三個橢圓形的凹坑(Ig),該凹坑長度方向的中心線與所述通孔(Ib)的軸心線平行,且三個凹坑(Ig)由上往下依次設置,其中上面兩個凹坑(Ig)的位置與所述第一平面段(IC)相對應,最下面一個凹坑(Ig)的位置與所述第一斜面段(Id)相對應。安裝時,本控制杆裝在舷外機的下箱體上,且控制杆的上部穿設在下箱體上的滑動孔中。拉杆下部的扁方段伸入本控制杆上端部的通槽內,該扁方段通過一根銷軸與本控制杆上端部的兩個通孔(Ib)相連。同時,本控制杆下部的組合面與下箱體內的頂杆配合,而控制杆下部的凹坑(Ig)與限位鋼球相配合。當所述拉杆上下移動時,可帶動本控制杆上下移動,進而推動頂杆軸向移動,從而與後續的傳遞部件一起驅動螺旋槳正反轉。本控制杆為整體式結構,採用合金鋼材料經特殊的表面防腐處理後製成。通過與頂杆、頂杆回位彈簧、結合套和結合套圓柱銷等部件(圖中未畫出)配合,能可靠實現螺旋槳的正反轉,且結構簡單,製作容易。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通槽(Ia)的寬度為4mm,其深度為12mm。作為優選,所述夾角(α)為25°。作為優選,所述杆體(I)為整體式結構。有益效果:本控制杆能可靠、方便地與頂杆等部件配合,實現螺旋槳的正反轉,結構簡單,製作容易。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2所示,一種用於舷外機的控制杆,包括杆體I,該杆體I為整體式結構,並由合金鋼製成。所述杆體I上端部沿軸心線開有一個前後貫通的通槽la,該通槽Ia的寬度為4mm,且深度為12mm。上述通槽Ia的兩個槽壁上對應開有一個通孔Ib,這兩個通孔Ib的軸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並與杆體I的軸心線垂直相交。所述杆體I下部的後側為組合面,該組合面由從上往下依次連接的第一平面段lc、第一斜面段Id、第二平面段Ie和第二斜面段If構成。其中,所述第一平面段Ic的長度大約是第二平面段Ie長度的5倍,第一斜面段Id的長度與第二斜面段If的長度大致相當。另外,所述第二斜面段If的下端與杆體I前側相連,且第一斜面段Id與杆體I軸心線的夾角α等於第二斜面段If與杆體I軸心線的夾角α,並均為23°至27°,且優選為25°。所述杆體I下部的前側設有三個橢圓形的凹坑lg,該凹坑Ig長度方向的中心線與所述通孔Ib的軸心線平行。所述三個凹坑Ig由上往下依次設置,其中上面兩個凹坑Ig的位置與所述第一平面段Ic相對應,且最下面一個凹坑Ig的位置與所述第一斜面段Id相對應。本控制杆為整體式結構,採用合金鋼材料經特殊的表面防腐處理後製成。通過與頂杆、頂杆回位彈簧、結合套和結合套圓柱銷等部件(圖中未畫出)配合,能可靠實現螺旋槳的正反轉,且結構簡單,製作容易。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以本實用新型為限制,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用於舷外機的控制杆,其特徵在於:在杆體(I)上端部沿軸心線開有一個前後貫通的通槽(Ia),該通槽的兩個槽壁上對應開有一個通孔(Ib),這兩個通孔(Ib)的軸心線在同一條直線上,並與杆體(I)的軸心線垂直相交;所述杆體(I)下部的後側為組合面,該組合面由從上往下依次連接的第一平面段(lc)、第一斜面段(Id)、第二平面段(Ie)和第二斜面段(If)構成,其中第二斜面段(If)的下端與杆體(I)前側相連,且第一、二斜面段(IdUf)與杆體(I)軸心線的夾角(α)相等,並均為23°至27° ; 所述杆體(I)下部的前側設有三個橢圓形的凹坑(Ig),該凹坑長度方向的中心線與所述通孔(Ib)的軸心線平行,且三個凹坑(Ig)由上往下依次設置,其中上面兩個凹坑(Ig)的位置與所述第一平面段(Ic)相對應,最下面一個凹坑(Ig)的位置與所述第一斜面段(Id)相對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用於舷外機的控制杆,其特徵在於:所述通槽(Ia)的寬度為4mm,其深度為12_。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用於舷外機的控制杆,其特徵在於:所述夾角(a)為2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用於舷外機的控制杆,其特徵在於:所述杆體(I)為整體式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用於舷外機的控制杆,在杆體上端部開有一個通槽,通槽的兩個槽壁上對應開有一個通孔;杆體下部的後側為組合面,組合面由從上往下依次連接的第一平面段、第一斜面段、第二平面段和第二斜面段構成,其中第二斜面段的下端與杆體前側相連,且第一、二斜面段與杆體軸心線的夾角相等,並均為23°至27°;優選為25°。杆體下部的前側設有三個橢圓形的凹坑,凹坑長度方向的中心線與通孔的軸心線平行,且三個凹坑由上往下依次設置,其中上面兩個凹坑的位置與第一平面段相對應,最下面一個凹坑的位置與第一斜面段相對應。本控制杆通過與頂杆、頂杆回位彈簧、結合套和結合套圓柱銷等部件配合,能可靠實現螺旋槳的正反轉。
文檔編號B63H20/00GK203032911SQ20122070718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0日
發明者伍毅, 王宏, 周林, 陳勳利, 蘇進兵 申請人:重慶銀鋼科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