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為啥吃餃子的來歷(餃子的來歷)
2023-10-23 14:15:49
過年為啥吃餃子的來歷?餃子是我國歷史悠久、南北通食的一種食品,在冬至和春節期間,沒有餃子吃是萬萬不行的那麼你們想知道餃子的來歷嗎?餃子至今已有一兩千年的歷史了,而且與醫學有不解的因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過年為啥吃餃子的來歷?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過年為啥吃餃子的來歷
餃子是我國歷史悠久、南北通食的一種食品,在冬至和春節期間,沒有餃子吃是萬萬不行的。那麼你們想知道餃子的來歷嗎?餃子至今已有一兩千年的歷史了,而且與醫學有不解的因緣。
古時候,人們一般在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前將餃子包好,待到子時吃,因為這時正是正月初一的伊始,也是辭舊迎新之時,吃餃子取「更歲交子」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另外,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餃子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它的製法是先用麵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再以鮮肉、蘿蔔或韭菜、姜、蔥、蒜、香菜加鹽切碎,拌以佐料為餃子餡,包成後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似耳,食品獨特,百食不厭。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東漢末年,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河南鄧州人,良醫名揚全國,口碑皆好,後朝廷封為長沙太守;因社會動亂,盜匪肆虐,戰亂紛飛,百姓有病難醫,張太守經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一生為官清廉,但不滿於當時東漢王朝的政治腐敗和官場黑暗,憤然告老還鄉。
當張仲景回鄉途經家鄉河南南陽白河岸邊時,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張仲景回到鄧州老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鄧州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療傷。張仲景的藥湯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姜蔥蒜等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嬌耳」、「餃子」或扁食。從此鄉裡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以後漸漸形成習俗,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餃子,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1800多年的歷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紮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做「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鄧州人止今把餃子稱作扁食,扁食在冬至這一天是家家戶戶的必有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