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2023-10-09 06:17:09

【篇一:《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散文的歷史很久遠,無論是對國家大事的一些評論,還是對生活瑣事的一種感悟,散文都有著它獨特的魅力,近期選讀的李漢榮作品的風格就是在細膩之中不乏一些男人應有的一種氣概。

總的感覺,李漢榮的作品凝練、灑脫,文章一氣呵成,細微之處可以見到作者的真功夫,他的文字功底雄厚,其作品在樸素的文字之中卻能給予讀者無限的感慨。當你在品讀文章之時,文字會將你帶去作者心中的桃花源,那裡「不知秦漢,無論魏晉」,那裡擁有著他兒時的自由、純真和快樂。

作者在文章中更多寫得是他的母親,可見作者的母親對其本身的影響之巨大,他對其身邊的一花一草、一鳥一石皆有細微地觀察,當然「格物」的確很重要,但真正的「致知」才是一篇散文的精髓,也是我們這些後輩們要學習的思想。作者用獨特的視角去詮釋著那些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以及人與人之間最普實的情感,在他的眼中,萬物都是有靈智的,這就像一位得道的高僧,反而比常人更加放低姿態去看世間百態,看到的往往比常人更多,所以說「站得越高,望得越遠」並不一定全對,最起碼做人不一定全對,只有切實地放低姿態,才能真正做到通地氣達天理。

說老實話,我其實最有感觸的是作者的外婆,一位在文化大革命受盡摧殘的地主婆,當一個人被永遠定性了之後,人就會對未來失去信心,更何況這種定性要牽連著一系列的打罵侮辱,到最後自然會身心俱疲。作者外婆心中難免會有成噸的苦水,就像孟子說過的「所惡有基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作者的外婆為了維護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而選擇了死亡。

記憶最深刻的是文中曾寫到作者的外婆臨死前喝了一口清水,這水裡究竟有什麼值得作者的外婆留戀的呢?這讓我迷惘了很久。或許這僅僅是一朵將凋零的花對莖和葉的最後一絲眷戀吧。哎,我們要去珍惜身邊的親人,他們遲早會一個又一個的從我們身邊離去,我們該怎麼辦,親人的逝去是一種比死亡更恐怖的事,珍惜每一段時光,每一縷陽光、每一份緣份,千萬不要到了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

人終究是人,要被七情六慾所控制,但這何嘗又不是件好事呢?這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不再冷漠,同時藝術也因此而生。人生在世,無非就是緣,能活在世上已經不容易了,無論過程多麼精彩,結局終究是一杯黃土,想想當年豪言壯語,到頭來什麼也沒有帶走,就像一座山,無論怎麼都是山頂最吸引人,然而等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向上攀時,孰不知山頂上是亙古的嚴寒。

其實,我們只要在活著的時候留下什麼給後人,這就足夠了。李漢榮應該是想把他一生歷程的感悟留給我們讀者,讓我們更好地做人罷了。

【篇二:《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初識此書,是素淨的封面,卻只見幾字寥寥,如——李漢榮散文選集。

由此可知,鉛華如水淡淡成。壓平了的紙張上,一行行天空樣的文字橫貫其上,文字不是因為它有多麼華麗而使你感動,而是文字中的一面如水明鏡,文字的澄澈,使你窺見你心中感動柔軟的角落,使你感動的是一顆有文字的心。

文字是真實的,它所擁有淺淺的呼吸都是它的每一個韻律,我喜歡他文字中的每一片天空,一葉菩提,一沙一世界,讀漢榮的文字有如陳時的月光的昏黃久遠是一幀過去的書信。《一碗清水》中印著一位老人窮盡了一生的執著,追求著水一樣的純淨的尊嚴。親人給的總是最貼心的溫暖,《外婆的手紋》中外婆便如一名藝術家會針織縫補,自然之景是從那雙巧手中呈獻而不同時代的人,自是擁有一門時代所給予的技巧,然,時代過了,人民熟悉的就變成陌生的,人民篤定的就變成懷疑的,李漢榮的文風大致便分成二類,一類抒情寫親人,二類嘆息大自然,人燈對自然的糟粕迫害便從義憤填膺的語言中流露而出,相較,我似乎還是偏於喜好溫暖的親情,像冬日的太陽,明亮又不熾熱,溫暖而又安寧。

想起一文《頂針:一生的戒指》突然想起一名廣告:女人,一天的公主,十個月的皇后,一輩子的操勞。日子就是這樣,一天天再難再也得咬牙渡過,所以才是過日子。頂針就是這樣與母親手中力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身上的傷是以光天之傷心承後天之痛,做活時那一枚小小的銅戒指又藏了幾分痛得執著,十指連心啊,頂針上一個又一個集合的密密的針眼,是母親多少次痛了,累了,苦了,欲淚了,又罷了,反覆吞咽的情啊,心上扎滿了密密的針眼,卻裝作完好,痛對知苦對樂,頂針連著心,必其曉心之苦,天天地繞指而轉,像飛旋的螺,不斷奔走,奔出一個我們得以蔭蔽的世界,母親用溫暖的心把我們包裹起來,用足夠多的溫柔包裹我們內心的反叛,黑暗,任其爆炸,飛裂,仍以笑面對,華美的鑽戒戴了一生,卻只有一枚銅戒指能陪了一生久遠,痛卻不服,像一個反反覆覆的夢。

其文貌不揚,意卻濃,如一杯春茗,餘香久久未散,卻留得滿唇滿齒餘香。

【篇三:《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作文】

年末前的一周,我讀完了《李漢榮散文選集》。在2014年收官的同時,我一年的閱讀也圓滿的劃上了句號。

李漢榮,陝西勉縣人。著有詩集《駛向星空》、《母親》、《想像李白》和散文集《與天地精神往來》,還有多篇文章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這本散文共91篇,分為6大章節,每個章世都有一個突出的主題。從文章上看,作者的寫作風格側重於語言描寫,但也兼顧了內容情節,更讓人感覺思想深邃。至於題材,那更是妙趣橫生卻又發人深省,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散文集,因此我幾乎每一篇都進行了較為仔細的品讀,但我依然要挑出幾篇與大家分享。

讓我感觸最深的文章應該算是《我們為什麼活著》。該文以白雪與古樹等景物為切入點(似乎與主題不著邊際),逐漸引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人為什麼而活了?要知道,人之所以活著,當然靠自然與眾生的護持和養育(作者的觀點)。然而,我們可曾想過回報自然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在人類的潛意識中,就已經認為向自然索取是天經地義的了。可是,人應該明白,如果索取「透支」的話,大自然將會報復人類,到那時人類將無法生存下去。因此我們必須對自然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敬畏大自然的一切。但擁有感恩的心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用實際行動來回報自然。永遠將感恩掛在嘴上的人和破壞者一樣可鄙,只有付諸行動才是真正的回報自然。愛護自然吧,就像它愛護我們一樣。

《為生靈哭泣》是一篇動物題材的文章,講述了幾種動物的悲慘下場(如羚羊、虎、錦雞、狐),讓人看了深受啟發。自然賜予了這些動物生命與生存的領域,而人類卻為了自己的貪慾不斷地「向外擴張」,逐步擠佔這些動物的生存空間,掠奪它們身上一切寶貴的東西。坐在金字塔頂的人類啊!殊不知自己正在將塔基的石塊一條條地抽掉。動物們依舊那麼慷慨,但這恰好助長了人的貪念,它們不知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而人類的高樓卻越來越多。這直衝雲宵的高樓,哪裡是混凝土堆成的,材料分明就是獵人的黃金,和動物的骸骨。

《生命何其不易》同樣是寫動物的不幸,然而與前一篇文章不同的是,這些動物不幸的命運在人眼中是十分合理的(如豬、牛、羊、狗等)。動物們身上的特點原本是它們生命的特色,然而這也成為了他們悲劇的源頭——人類看上了這些特點。從後半部分內容來看,作者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檢討」。(這其實是在抨擊人類的暴行)。我承認,為了人類自己的生存,我們必須要「犧牲」部分動物,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生存手段越來越利益化,這也導致了許多不應該有的屠殺浮現在人們面前(或者不為人所知)。人類正處於盲目的利己主義深淵之中,也許難以自拔了。但是,只要我們依舊心存善念,去減少那些不必要的死亡,我們的心靈仍可以得到「救贖」。請記住:生命何其不易,人類沒有資格過度地掠奪它們。

作為人類,我們正處在這個世界的頂峰,可如果沒有自然與其它生物的存在,人類也將無法立足。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個世界才能永久地維繫下去。

【篇四:《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今天,我有太多的話要對那雙手表達,但那雙手早已回到夜的深處。」

——題記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人,家境貧寒或是身份低下的人,內心卻埋藏著一份善良與真誠。

品讀李漢榮的散文,讓我更加懂得愛的真諦,以及在我們生命中的過客留下的美好記憶……

其中,《黑夜裡的那雙手》一文令我尤為感嘆。當我第一眼看到這篇文題的標題時,就不時聯想起鬼片中的刺激性的片段。正因為如此,我就帶著好奇與期待讀這一篇文章,最後才知道是自己錯了。

文章的內容主要是:「我」小時候,一個人走夜路,因為害怕而坐在石頭旁,這時地主婆王嬸拍拍「我」的肩膀,叫我不要害怕,並領「我」回家。

作者因此感觸很深。雖然王嬸並不是「我」的母親,也常被他人辱罵,挨打,但在「我」的心裡,王嬸是一個善良的人,就如同「我」的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文中花大量的筆墨對王嬸的手進行了描寫,以一雙握滿老繭的手從而來突出主題「這雙手傳達的是愛意和溫情。」

殘酷的生存給王嬸的是粗暴和凌辱,但她的善良換來的是我久久的懷念。在我們的生活中,像王嬸一樣處境的人有很多,但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嬸一樣有一顆善良的心?這些默默奉獻的人應永遠懷念在我們成長中。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懂得懷念,懂得感恩的心,把他人給你留下的「記憶」好好珍藏於心中。在我們的生命中,就應該有這樣的「過客」,且行且珍惜,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生命煥發光彩!

記得在我四五歲時,去了趟鄉下遊賞,當地的鄉民都十分熱情,我注意到了一位老奶奶,身穿一身破舊的短衣裳,處處打著補丁,鞋子也是破的,但她面帶笑容,把手中的玉米遞給我,我連忙退了一步,「奶奶,還是您吃吧,我不餓。」奶奶還是強把它推進了我手中,令我

感觸極深……

如果每個人都能報著「感恩的心」,即使是貧窮落魄,我們也照樣能做到!

【篇五:《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語言是一個人皆可夫的妓女,而我卻要把她改造成純真的處女。」詩人奧登如是說。如果說作家的任務是為了體現語言的神聖性,那麼李漢榮無疑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李漢榮對時間與自然幾乎有著一種天生而發自內心的崇拜,我讀他的《我們為什麼要活著》,便清晰地表達出了他的這種感情。杜甫詩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歷經悠悠十載滄桑歲月,吐露出的文字自是優雅,想必李漢榮正是因此才寫了這篇文章吧。

的確,時間之流浩浩蕩蕩,相比之下人太過脆弱也太過渺小,「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恨不得掛長繩於青天,系比西飛之白日。」何不能說明千百年來世人對時間的珍惜,但很可惜的是時間有如一匹脫韁的野馬,一馳千裡,絕不回頭。若是這世上有什麼人可以令時光回溯,那麼我相信,只要他提條件,絕對會有無數人為之赴湯蹈火。然而時間沒有彈性,一切總會有盡頭。人的生命也是如此,那麼我們又為何要生存下來?不,人是不會平白無故地到這塵世間走一遭的,何為人生?——人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出無盡的事業,此之謂「人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確實短暫,若不倍加珍惜,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為,這樣的人生已是喪盡了意義,而回首過去,也必是悵然若失,憾而無用了。所以說我們應趁此時大好時光,去做一些我等必做之事,這樣我等才不會「空悲切」。

人生有涯,活的有無價值,不在乎生命長短,而在於是否做了有意義的事。鄧稼先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殫精竭慮,吳孟超九十多歲仍徵戰在手術臺上,王進喜為中國石油鞠躬盡瘁,他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他們的時間卻換來了碩果纍纍,青史留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生命已然在紙面上得已延續下去,要我來說,這才是古代帝王夢寐以求的「壽比南山」,是真正的「長生不老」。

所以說,朋友們,千金難買寸光陰,何不以今日之努力換他日之嘆息?相信這樣我們才會度過一個充實而豐富的人生!

【篇六:《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自然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又應該如何去對待?在這日益喧嚷的世界裡,鮮有人能夠敏銳地捕捉住它,甚至都難以給出讓自己信服的答案。正如許多文章中所感嘆的那樣:住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之中,我們已離自然越來越遠。此時,我讀到了李漢榮的文章,他那清新還帶著一點童趣的語言深深吸引了我,跟隨者它,我似乎看到了更深邃,更瑰麗的自然……

在李漢榮的文章裡,他描寫最多的是那些看似簡單而又稀疏平常的事物。他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賦予了他們鮮活的個性。正如書中對狗尾巴草的描寫:「狗尾巴草,那麼天真地守在路邊,誰家的狗丟了尾巴?遍地好看的狗尾巴,令千年萬載的孩子們想找到那一定很好看的狗。」他把最普通事物的情態描摹得出神入化,讓人腦中不自覺地浮現出自然中的萬事萬物,似乎一切都渾然天成,自然之趣在他的筆下體現得淋漓盡致。

再次細讀,我發現李漢榮的的散文中散發著一種對自然的尊重和感恩——哪怕是最微小的生命。在《為螞蟻讓路》一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螞蟻的隊伍前駐足的一件小事。當我們急著趕路時,我們是否會留意到腳下那一列小小的隊伍?我們又是否會停下急匆匆的步伐,只為等待他們平安通過?大多數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螞蟻的生命太過與卑微,甚至卑微到常常被我們所忽略。但李漢榮注意到了,他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一切,而面對奉獻者,他也常常抱著感恩,乃至懷著愧疚之情,用心靈去與之交流——這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到底怎樣去面對自然?

在碧山綠水白雲之間,我們可以獲得一種深沉的愉悅。日常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無傷大雅的蠅頭小利,與這遼遠和純白相較,顯得太過狹隘。大自然教誨你,也修正你,使你對生存的理念,有了些許新的調整。

從李漢榮的文章中,我逐漸明白,自然的本質就是自然二字,大自然是一個整體,它不會刻意去改變什麼,也不會刻意去破壞什麼。四季更替,春華秋實,都只是遵循著自然的規律罷了。在人生的旅程中也是如此,有些不重要的東西,該放手就放吧,順其自然,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心境。

同時,我們要對周圍的事物心懷尊重和感激,人類與自然從來就不能夠分開討論,尊重自然,就是在尊重自己,感恩自然,也就是在感恩自己。

李漢榮的文章不長,但他以清晰、鮮活和易於領會的描述,最充分地展示了人類與大自然相親相近、密不可分的聯繫;並由此延伸,甚至改變了我們對於大自然乃至世界的印象,使你獲得生命最重要意義和價值的領悟。

【篇七:真實的心和眼——讀《李漢榮散文選集》有感】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看見夾頁上作者介紹中的一張照片,一位戴著眼鏡的中年人正眯著眼睛微笑著,給人一種人畜無害的感覺——儘管這麼形容一個人的確不太適合。

這麼一本厚厚的散文集,隨筆佔了許多,他的散文中也有許多是描寫農村的。字裡行間帶著一種懷舊,又蘊含著天真純樸的農人情懷,像是一大筆精神財富。整本選集分五大節,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節「動物的眼睛」。每讀完一篇,都實在難以相信作者是何以寫出這樣的文章,描寫的是牲口,卻讓人感覺像是真正的,與人類一樣富有智慧,甚至有著許多人類身上幾乎泯滅的特點。

在《動物的眼睛》這一章中,作者說,許多人說,動物沒有心靈,那動物的眼睛還是心靈的窗口麼?但他又否認了這個說法,因為他看見了動物眼睛後的心靈,作者通過那些動物的眼睛,看見了虔誠的心,懺悔的心,純潔的心。我確實是第一次閱讀這樣的文章,將動物同人類一般描寫,我也仿佛通過這些文字確確實實地看見了那些有心靈的動物。我曾疑惑,同樣有許多描寫動物的文章,但是為什麼唯有他的文字,真正讓我震撼感動呢?大約,是因為他真的看見了,真的感受到了。

也有一篇名叫《感恩》的文章,而這感恩卻同其他文章不同,因為這篇文章通篇不是感恩那些食物,用品,自然,而是感謝它們的來源——動物,蟲子,世間萬物的生靈。閱讀這些文字,作者仿佛是在描寫感恩父母,感謝朋友一般。還有那篇《為生靈哭泣》,一種即將滅絕的種族,一隻做成火鍋的公牛,一隻被做成皮衣的狐狸,一頭被做成虎骨陣痛貼的老虎,一直被做成佳餚的錦雞,及,一篇野味餐廳啟事。

我感到諷刺和噁心。

是的,人類便是為著些不知何的理由將他們殺害。為了吃?為了穿?大概,還有好奇心?亦或是虛榮。總之,以第二人稱視角中所描寫的那些動物的慘狀、下場,我感到的是罪惡感。還有真實——難道不正是如此?

正是如此,為了將他們殘殺,為了美,拔去他們的皮毛,為了健康,取他們的骨做藥材,割下他們的陽物壯陽。這正是真實的事,發生的事,被坦然接受的事。而我卻感到罪惡——大概字裡行間,我已將他們當做同類。又或許,是因為我正是那些吃著野味,穿著羊毛衫的人中的一員,卻假惺惺地在這寫著將他們當做同類。

我仿佛能看見,一隻披著人皮的野獸伏在檯燈下寫著什麼。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