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梳經編機的編織方法與流程
2023-10-09 22:27:59 1
本發明涉及編織領域,特別是指一種多梳經編機的編織方法。
背景技術:
多梳經編針織物在服裝面料,裝飾用料,工業用料等各方面使用日益增加,多梳經編針織物的開發及市場應用也日新月異。普通的多梳經編針織物地網易於逆編織方向受外力作用(包括洗滌、拉扯等)而脫散,而多梳經編針織物生產者當前在致力於降低產品的脫散性能時往往將此性能與其它性能相對立,在生產製造中降低脫散性能時,減少或損失了其它性能。當前常用的多梳經編針織物防止或抵制脫散的方法及弊端:通過增大編織時的縱向密度提高防脫散性,但是增加了多梳經編針織物的成本,從而加大了消費者負擔和企業負擔;通過降低網眼通透性,加大編鏈的轉移頻率來滿足防脫要求,犧牲了多梳經編針織物的外觀效果;或是通過使用熱熔絲原料,利用熱熔絲熱熔粘的特性來防止脫散,但是會降低多梳經編針織物滑順感,多種途徑均有相應的弊端。
為增加防脫散性能和防止彈力織物氨綸飛出,需要增大地組織線圈縱向織造密度,單個線圈用紗量減少,線圈變緊密,減小了脫散風險,但缺點是針織物的一些物理指標下降,包括因為單個線圈的送經量減少使得彈性降低,縮水率變差。
成圈地紗直編鏈組織是多梳經編針織物中使用最廣泛的基本地組織,直編鏈組織易於逆編織方向脫散。圖2和圖3,表示普通有彈多梳經編針織物地組織開口直編鏈線圈由單根非氨綸紗線a形成,地網上同時有織一針襯緯組織的普通氨綸b,此基本組織由於縱向氨綸的存在,兩圖分別為同向和反向編織時的情況,依縱向縮率的不同,形成的織物具有一定的縱向彈性,當縱向密度較稀(即縱向單位長度內線圈數較少)時,其連接點有a、b、c點,可見同高度內(線圈縱向長度相同)連接點少。如圖4,圖5,紗線受損後如受外力抽扯作用時,地紗的線圈最易脫散,同時氨綸紗線也最易抽脫。
圖6和7表示一種常用多梳經編針織物的的防脫散辦法,所述織物為普通有彈織物,在地組織縱向密度較密時,地網上襯緯普通氨綸分別為同向和反向編織,其連接點為a、b、c點,可見同高度內連接點比圖2和圖3增多,根據實際織物的情況,紗線如受損或受外力抽扯作用時,實際易脫散的程度圖6和圖7會弱於圖2和圖3,但是依據實際密度大小、原料粗細、及地紗餵入量少或多,其脫散風險也有難或易的區別,實際使用中,適中的密度值會難以把握。同時因為襯緯普通氨綸紗線本身與成圈紗線或其它紗線連接並不牢固,所以氨綸的脫出風險也是依密度及紗線粗細等而有所差異,如圖8和9所示為當線圈縱向織造密度值不夠大時,紗線受外力後仍易脫散。此做法的缺點是:抑制脫散的效果難以把握,地梳線圈縱向密度大時,地紗單位線圈的餵入量變小,造成彈性下降,同時織造的成本增加,紗線受外力作用的劇烈程度加大時,脫散風險也隨之加大,為保證不脫散,往往需要大幅提高編織時的縱向密度,從而帶來縱向彈性的大幅下降及織物手感變硬,縮水率變差等弊端。
通過增大地組織縱向密度以改善織物脫散性能的方法同樣適用於非彈多梳經編針織物。同樣,要達到適中的密度值也難以把握,而隨著非彈多梳經編針織物地組織密度的增大,不僅使手感變硬,而且對多梳經編針織物易編織的性能產生影響,對於多梳拉舍爾經編機,縱向線圈密度越大,編織難度越大。
圖10和圖11表示一種當前常用的多梳經編針織物防脫散的方法,一般用於非彈多梳經編針織物(用於有彈多梳經編針織物也具有同樣防脫作用),在此織物中加入走同向或反向編織的走襯緯編織的熱熔絲原料,可以通過熱熔絲特殊的熱熔粘性能,在坯布受熱定型後,產生熔溶的點狀纖維粘附點,不規則的附著於成圈地紗和其它地網及花紗原料上,使直編鏈及地組織不易脫散。此方法缺點在於,熱熔絲原料價格昂貴;粘附點成膠狀,手感硬,在針織物表面會使使用者產生刺膚感;同時暫未明確此熔膠對使用者的化學影響及其它影響。
圖12表示另一種常見用於多梳經編針織物中地組織防脫散的方法,即在直編鏈局部線圈橫列中,通過編鏈的轉移形成六角線(直編鏈轉移一個縱行:可以以開口形式或以閉口形式進行轉移),轉移線的增加對多梳經編針織物防脫散有一定抑制作用,編鏈成圈的地紗在脫散時,遇編鏈轉移時會受阻礙,可一定程度上抑制繼續脫散。此做法的缺點在於,直編鏈位置仍易脫散;六角線稀疏時,整體防脫散作用不明顯;且織物表面有橫條的不良外觀,六角線密集時針織物網眼模糊,外觀受到很大影響。
綜上所述,多梳經編針織物中,傳統及現有的防止或抑制織物脫散的方法,存在多種缺點,包括了犧牲織物彈性,使手感惡化,成本高,使外觀變差,甚至帶來刺膚及不明影響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多梳經編針織物中,如何可以使織物具備良好的防止脫散的性能,同時可以降低縱向織造密度增加織物彈性;不損失織物手感;不對多梳經編針織物外觀產生不良影響;以及不增原料成本,這些是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本發明在解決以上問題時,由於成圈氨綸紗線或氨綸複合紗的餵入,可以取消常規彈性多梳經編針織物中的襯緯氨綸,獲得多一把襯緯地梳,可以作為其它設計梳使用,豐富產品的設計。
本發明提出一種多梳經編機的編織方法,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多梳經編機的編織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準備原料線;
步驟二:將原料線餵入成圈地梳上;
步驟三:成圈地梳開始編織;
所述原料線由n根紗線組成,其中n≥1;
n根紗線中至少有一根為防脫散性紗線。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其中n=1,所述防脫散性紗線為含氨綸的複合紗線。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步驟三中的成圈地梳進行成圈的地組織編織。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在地組織編織的同時或之後,多梳經編機進行花紋組織編織,花紋組織編織與地組織編織結合,形成多梳經編針織物。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其中n≥2,所述支線中至少一根為氨綸紗線。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氨綸紗線被餵入與非氨綸紗線相同或不同的成圈地梳中。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成圈地梳可替換為成圈賈卡梳。
本發明區別於以往在多梳經編針織物編織時所採用的其它防止脫散的方法,通過在地組織編織時餵入氨綸與非氨綸紗線同時成圈,或者採用含氨綸的複合紗進行成圈編織,可以避免包括但不限於上述常用方法所存在的缺點,在使多梳經編針織物獲得良好的防脫性能時,還可使其具有良好的手感、彈性等性能,以及可以豐富設計和降低成本。
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多梳經編機的編織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準備原料線;步驟二:將原料線餵入成圈地梳上;步驟三:成圈地梳開始編織;所述原料線由n根紗線組成,其中n≥1;n根紗線中至少有一根為防脫散性紗線。
地網線圈中增加的氨綸線圈,增大了原有線圈的緊密性,各線圈連接點,交錯或重疊,使地網線圈具有很強的抱合力,同時與形成花紋組織的花紗抱合更緊密,即使沒有增加編鏈轉移橫線或熱熔絲紗線,也使得受損後地紗線圈和花紗均不易脫散。實際生產布樣經過iso63304mf方法25次水洗測試合格,均可達到良好的防脫散效果。
經測試採用本發明所織的多梳經編針織物實際布樣可實現高彈性伸長屬性。例如有彈多梳經編針織物,要達到同樣的織物28眼/橫列的成品密度,此發明方法可在14眼/橫列的上機密度情況下,可使織物達到200%以上的彈性,同時仍然可以滿足防脫散及防止氨綸飛出的性能要求。而普通同地網原料非採用本發明方法的布樣,一般在17眼/橫列及以上的密度值情況下,需要調節到60%甚至更低彈性,方可實現走襯緯的氨綸水洗一定次數不飛出,而洗後往往還有脫散的風險。
由於密度可以得到降低,以及使用易於編織的非熱熔絲原料,相比傳統多梳經編針織物生產效率大幅提高20%,甚至更高。實際生產中使班產得到很大提升,從而使成本相應降低。
區別於在多梳經編針織物的地網中增加熱熔紗線用於防脫散的做法,由於氨綸特性柔軟,伸長好,故此做法手感明顯優於加熱熔絲的做法,無刺膚感。
在實現多梳經編針織物獲得良好防脫散性能及以上良好特性的同時,普通多梳經編針織物中用於織襯緯氨綸或襯緯熱熔絲的一把襯緯地梳可空出另做使用,可以更加豐富針織物的設計。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1結構示意圖;
圖3為現有技術2結構示意圖;
圖4為現有技術3結構示意圖;
圖5為現有技術4結構示意圖;
圖6為現有技術5結構示意圖;
圖7為現有技術6結構示意圖;
圖8為現有技術7結構示意圖;
圖9為現有技術8結構示意圖;
圖10為現有技術9結構示意圖;
圖11為現有技術10結構示意圖;
圖12為現有技術11編織方法示意圖;
圖13為本申請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申請實施例1基本結構1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申請實施例1基本結構2結構示意圖;
圖16為本申請實施例2基本結構1結構示意圖;
圖17為本申請實施例2基本結構2結構示意圖;
圖18為本申請實施例2中第一紗線結構示意圖;
圖19為本申請實施例2中第二紗線結構示意圖;
圖20為本申請實施例1和2中墊紗示例1結構示意圖;
圖21為本申請實施例1和2中墊紗示例2結構示意圖;
圖22為本申請實施例1和2中墊紗示例3結構示意圖;
圖23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示例1同向結構示意圖;
圖24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示例1反向結構示意圖;
圖25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示例2閉口結構示意圖;
圖26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示例2開口結構示意圖;
圖27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1多梳經編機編織結構示意圖;
圖28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1實施狀態示意圖;
圖29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1實施狀態第一步驟圖;
圖30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1實施狀態第二步驟圖;
圖31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1實施狀態第三步驟圖;
圖32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1實施狀態第四步驟圖;
圖33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1實施狀態第五步驟圖;
圖34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2多梳經編機編織結構示意圖;
圖35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2的實施狀態示意圖;
圖36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2實施狀態第一步驟圖;
圖37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2實施狀態第二步驟圖;
圖38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2實施狀態第三步驟圖;
圖39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2實施狀態第四步驟圖;
圖40為本申請實施例1中方式2實施狀態第五步驟圖;
圖41為本申請實施例2實施方式3實施狀態示意圖;
圖42為本申請實施例2方式3實施狀態第一步驟圖;
圖43為本申請實施例2方式3實施狀態第二步驟圖;
圖44為本申請實施例2方式3實施狀態第三步驟圖;
圖45為本申請實施例2方式3實施狀態第四步驟圖;
圖46為本申請實施例2方式3實施狀態第五步驟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公開一種在多梳經編機上,使用氨綸或含氨綸的複合紗成圈編織,使多梳經編針織物獲得防脫散性能及多種良好特性的方法。此方法為:多梳經編機編織時,在已有非氨綸地紗原料成圈編織的同時,在同把成圈地梳上餵入氨綸紗線或在不同把成圈地梳中餵入氨綸紗線成圈編織,與其它地梳櫛一起形成地組織,同時與其它花紋組織配合,共同形成具有獨特防脫散性能的多梳經編針織物;或使用含氨綸的複合紗線成圈編織,與其它地梳櫛一起形成地組織,同時與其它花紋組織配合,共同形成具有獨特防脫散性能的多梳經編針織物。
實施例1
圖1為本發明方法實施例1所形成的基本結構示意圖。
圖1地組織成圈地梳中餵入普通氨綸b和同時餵入另一根非氨綸的地梳紗線a,形成兩個線圈重疊,其中一個為氨綸線圈的特殊防脫散結構。
以上基本結構示意圖可以有多種變化,根據延展線的位置變化,可形成開口、閉口、經平、六角等多種網眼組織;同時花紋組織有多種,包括壓紗、襯緯、缺墊、成圈、等等。
直編鏈結構(開口和閉口),是形成多梳經編針織物所採用的基本的結構,而本發明中通過氨綸或含氨綸複合紗成圈編織(如後文實施例2),形成多梳經編針織物的地網組織,直編鏈結構(含開口和閉口)也是此發明方法所形成的基本結構。通過此基本結構,結合地梳、賈卡或花梳的編織,可以形成各式各樣的地組織形態。
實施例1的基本結構1:圖14形成地網線圈的非氨綸紗線a為開口直編鏈組織,形成地網線圈的氨綸紗線b也為開口直編鏈組織;實施例1的基本結構2:圖15形成地網線圈的非氨綸紗線a為閉口直編鏈組織,形成地網線圈的氨綸紗線b也為閉口直編鏈組織。在本發明所形成的基本組織結構直編鏈中,可見氨綸與非氨綸地紗共同形成相互獨立而重疊的線圈,如圖14和圖15,由於圖例為兩根成圈紗同向墊紗,氨綸紗線與非氨綸紗線在線圈的圈幹和延展線部分在正面和反面時隱時現,或重疊出現。
圖23和圖24為實施例1中示例1結構示意圖。示例1表示的是實施例1在常見襯緯組織中的應用。其中圖23為同向結構,圖24為反向結構。
實施例1的地組織與其它紗線e形成的襯緯組織組合,共同形成多梳經編針織物,圖示為襯緯組織紗線e進行同向(圖23)和反向墊紗(圖24)時的組織結構示意圖。根據襯緯組織結構與其它組織結構的組合編織,本發明可以衍生多種組織形式。
圖25和圖26為實施例1中示例2結構示意圖。示例2表示的是實施例1在常見壓紗組織中的應用,其中圖25為閉口結構,圖26為開口結構。實施例1中的地組織與其它紗線f形成的壓紗組織組合,共同形成多梳經編針織物,圖示為壓紗組織紗線走閉口壓紗組織(圖25)和開口壓紗組織(圖26)時的組織結構示意圖,根據壓紗組織與其它組織結構的組合編織,本發明可以衍生多種組織形式。
本發明所述方法,可以在多梳經編機各種地組織結構上使用,對防止各種多梳經編針織物的脫散均有效。注意,上述示例僅作為列舉,利用本發明所述方法,通過改變編鏈長度,或改變線圈的開閉口狀態,結合花紋組織的多種變化,可以使多梳經編針織物獲得防脫散性能及多種良好特性。
具體實現方式1:
圖27為方式1中多梳經編機編織結構示意圖,在多梳經編機編織時,用一把成圈地梳,在成圈地梳的針孔中同時餵入氨綸紗線和非氨綸紗線,圖27中1通過兩組送經裝置分別餵入氨綸和其它非氨綸地紗,成圈地梳1工藝鏈號:1-0/0-1//滿穿賈卡梳4、賈卡梳5、襯緯地梳6、花梳櫛2、花梳櫛3,分別織提花和各種形式的可織組織。
其中,成圈地梳1,用於形成地組織;花梳櫛2和3,形成花紋組織的花梳;賈卡梳4和5,用於形成地組織;襯緯地梳6,用於形成地組織;沉降片7;針芯8,槽針9;脫圈板10;地梳導紗針11。
由於氨綸原料與非氨綸原料在整經和編織過過程中具有不同的牽伸,且常規的多梳經編機成圈地梳1一般只有一組送經裝置,所以為氨綸送經設計了獨立的送經路線,以解決氨綸成圈編織的適應性。經過試驗,為本發明為成圈地梳1的氨綸送經增加了我司與西門子自主研發的積極送經裝置(根據具體的多梳經編針織物,此送經器不必一定增加。也可通過消積送經裝置或改裝使用多梳經編機上的原裝送經裝置來同樣實現成圈氨綸的送經)。以下所述的方式2也是同理運用。
圖28所示,通過15送經裝置,送出a非氨綸地紗,經過13張力補償裝置,再經過12分紗裝置,進入11地梳導紗針孔;通過16送經裝置,送出b氨綸紗線,經過14導紗杆,再經過12分紗裝置,進入11地梳導紗針。這樣11地紗導紗針孔上同時餵入了兩根成圈紗線,分別為氨綸和非氨綸。可以改變兩組紗線的餵入位置,改變餵入位置對針織物外觀及防脫性能無影響。氨綸紗線送經時不經張力補償裝置,直接經過導紗杆及分紗梳,與非氨綸成圈地紗同時餵入圈地梳1的地梳導紗針,共同形成線圈。
如圖29-33為氨綸和非氨綸兩根紗線同時餵入地梳導紗針後其成圈過程。即方式1實施狀態圖。
如圖29所示,方式1第一步驟,地梳導紗針位於機前方,8針芯和9槽針位於最低位(脫圈狀態),11地梳導紗針位於機前位置,17舊線圈(氨綸線圈與非氨綸線圈重疊)從11槽針脫落於10脫圈板處,18新線圈(由氨綸線圈與非氨綸線圈重疊)形成。
如圖30所示,方式1第二步驟,9槽針相對8針芯往上運動,同時向機前擺動,其上部針頭部位離開8針芯上面尖部及10脫圈板,17舊線圈和18新線圈未隨9槽針上升,處於退圈狀態,11導紗針進行針背橫移和相應的墊紗運動。
如圖31所示,方式1第三步驟,9槽針上升至最高點,並往前擺動至機前最前點,11地梳導紗針進行針前橫移和墊紗運動,a、b紗線均墊入針鉤,18線圈繼續往下滑動。
如圖32所示,方式1第四步驟,9槽針往機後回擺並下降,8針芯往上運動並穿過18線圈,同時使9槽針針鉤閉口。
如圖33所示,方式1第五步驟,9槽針繼續往下運動,這時8針芯也一起往下運動,18線圈滑離9槽針退為舊線圈並套住新形成的一個線圈19(由b氨綸和a非氨綸共同形成的線圈)。
如此編織過程形成了圖14所示組織。
具體實施方式2
如圖34為方式2中多梳經編機編織結構示意圖,利用gb1(圖34中的1)和gb2(圖34中的1』)兩把成圈地梳,分別餵入a非氨綸和b氨綸紗線,同樣實現了本發明所述的在多梳經編針織物上使用,使織物獲得防脫散性能及多種良好特性的編織方法。
成圈地梳gb1工藝鏈號:1-0/0-1//滿穿。
成圈地梳gb2工藝鏈號:1-0/0-1//滿穿。
賈卡梳圖34中4和5、襯緯地梳6、各花梳櫛3分別織提花和各種形式的可織組織。
如圖35為方式2中多梳經編機編織實施狀態示意圖;通過16送經裝置,送出a非氨綸地紗,經過13張力補償裝置,再經過12分紗裝置,進入11地梳導紗針孔;通過15送經裝置,送出b氨綸紗線,經過14導紗杆,再經過12』分紗裝置,進入11』地梳導紗針。這樣11地紗導紗針孔上和11』地梳導紗針孔上分別餵入了一根成圈紗線,分別為a非氨綸和b氨綸。可以改變兩組紗線的餵入位置,改變餵入位置對多梳經編針織物防脫性能無影響如圖14;當這兩把成圈地梳同步編織時,對織物外觀基本不影響;如果這兩把梳墊紗不同步(墊紗方向有異)時,會與一般多梳經編針織物的特性一樣,前後梳顯現在織物的有上下層次的區別。此發明方法根據布面需求可以作變化的應用。
如圖36為方式2第一步驟,地梳導紗針位於機前方,8針芯和9槽針位於最低位(脫圈狀態),11和11』地梳導紗針位於機前位置,17舊線圈(氨綸線圈與非氨綸線圈重疊)從11槽針脫落於10脫圈板處,18新線圈(由氨綸線圈與非氨綸線圈重疊)形成。
如圖37為方式2第二步驟,9槽針相對8針芯往上運動,同時向機前擺動,其上部針頭部位離開8針芯上面尖部及10脫圈板,17舊線圈和18新線圈未隨9槽針上升,處於退圈狀態,11和11』導紗針進行針背橫移和相應的墊紗運動。
如圖38為方式2第三步驟,9槽針上升至最高點,並往前擺動至機前最前點,11和11』地梳導紗針進行針前橫移和墊紗運動,a、b紗線均墊入針鉤,18線圈繼續往下滑動。
如圖39為方式2第四步驟,9槽針往機後回擺並下降,8針芯往上運動並穿過18線圈,同時使9槽針針鉤閉口。
如40為方式2第五步驟,9槽針繼續往下運動,這時8針芯也一起往下運動,18線圈滑離9槽針退為舊線圈並套住新形成的一個線圈19(由b氨綸和a非氨綸共同形成的線圈)。
如此方式的編織過程也形成了圖14所示組織。
實施例2
圖13為地組織使用含有氨綸的複合紗線c成圈,與圖1類似,同樣可以具有良好的防脫散性能。
實施例2基本結構1:圖15形成地網線圈的氨綸複合紗線c為開口直編鏈組織;實施例2基本結構2:圖16形成地網線圈的氨綸複合紗線c為閉口直編鏈組織。根據工藝需要還可以衍生a、b紗線互為開閉口的直編鏈組織。如圖16和圖17的實施例2基本結構1和基本結構2示意圖所示,因為氨綸複合紗,圖18為第一紗線結構示意圖,這裡的芯紗b是氨綸,其牽伸比與外包的非氨綸紗a不一致,所以線圈中紗線的狀態(因受編織張力拉伸)為氨綸間斷外露在包紗外如圖19,線圈中氨綸與非氨綸有連接點,氨綸與氨綸也有連接點,其連接點有a、b、c、d、e、f,而實際線圈狀態中氨綸與非氨綸在圈幹與延展線中也有重疊(g和h),所以同縱向高度內即使密度較稀時,線圈之間連接點和重疊處明顯多於圖6和圖7,氨綸由於整經及織造時具有一定牽伸比,原料伸長特性與非氨綸原料伸長特性不一致,氨綸在熱定型後的收縮與非氨綸地紗原料的收縮不一,前者會大,所以增加了線圈自身的抱合力,在線圈的各紗線間及各相交的連接點間產生應力,形成的線圈緊密而有一定的延伸特性,因此在線圈紗線受損後,洗脫甚至扯脫線圈均十分困難。圖16至圖17所示為本發明的基本組織結構。
圖27為方式3中多梳經編機編織結構示意圖。
如圖41為方式3實施狀態示意圖,其中地梳導紗針11,分紗裝置12,張力補償裝置13,氨綸複合紗c,送經裝置15。
通過15送經裝置,送出c含氨綸的複合紗,經過13張力補償裝置,再經過12分紗裝置,進入11地梳導紗針孔。這樣11地紗導紗針孔上餵入了一根成圈的氨綸複合紗線c。
如圖42為方式3中的第一步驟,地梳導紗針位於機前方,8針芯和9槽針位於最低位(脫圈狀態),11地梳導紗針位於機前位置,17舊線圈(含氨綸的複合紗c)從11槽針脫落於10脫圈板處,18新線圈(含氨綸的複合紗線圈)形成。
如圖43為方式3中的第二步驟,9槽針相對8針芯往上運動,同時向機前擺動,其上部針頭部位離開8針芯上面尖部及10脫圈板,17舊線圈和18新線圈未隨9槽針上升,處於退圈狀態,11導紗針進行針背橫移和相應的墊紗運動。
如圖44為方式3中的第三步驟,9槽針上升至最高點,並往前擺動至機前最前點,11地梳導紗針進行針前橫移和墊紗運動,a、b紗線均墊入針鉤,18線圈繼續往下滑動。
如圖45為方式3中的第四步驟,9槽針往機後回擺並下降,8針芯往上運動並穿過18線圈,同時使9槽針針鉤閉口。
如圖46為方式3中的第五步驟,9槽針繼續往下運動,這時8針芯也一起往下運動,18線圈滑離9槽針退為舊線圈並套住新形成的一個線圈19(由c含氨綸的複合紗所形成的線圈)。
如此編織過程形成了圖16所示組織。
圖20、圖21和圖22分別為實施例1和2中墊紗示例1,示例2和示例3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組織結構區別於傳統組織結構的基本特點是採用了本發明所述的氨綸與非氨綸紗線同時成圈形成地組織的方法、或採用本發明所述的含氨綸的複合紗成圈形成地組織的方法。其中圖20和圖21為編鏈轉移狀態的墊紗圖,根據工藝形成的六角情況,分別為開口和閉口狀態。
圖20的成圈地梳工藝是:1-2/2-1/0-1/1-0/{(0-1/1-0/)*n}0-1/2-1/1-2/。
圖21的成圈地梳工藝是:2-1/1-2/1-0/0-1/{(1-0/0-1/)*n}1-0/1-2/2-1/。
圖22的是普通的強力網眼(powernet網),成圈地梳工藝是:
gb1:2-1/1-2/1-0/1-2/2-1/2-3//1空1穿;
gb2:1-2/2-1/2-3/2-1/1-2/1-0//1穿1空。
根據工藝設計需要,可以改變編鏈長度n,n可以是0、1、2……形成所需要的網眼效果。編鏈轉移時的延展線會對網眼產生橫條效果,傳統方法中編鏈轉移對防脫散效果有限,而採用本發明方法則可任意根據需要改變轉移(或不轉移)。
本發明中,上述三種方式是通過成圈地梳上加穿氨綸紗(在一把成圈地梳或兩把成圈地梳上加),在地組織上形成圖1組織結構;或使用含氨綸的複合紗在一把成圈地梳上進行成圈編織形成圖13組織結構。其它方案通過一組或一組以上的送經裝置,及一把或一把以上的成圈地梳進行成圈編織,只要在多梳經編針織物上可以實現地組織上形成圖1或圖13組織結構(根據工藝差別,可以全部或部分形成圖1或圖13組織結構)的方案,也同樣屬於本權利要求書要求範圍。
本發明的保護要點:
在多梳經編針織物地網中採用了氨綸成圈進行編織,與非氨綸紗線共同形成地網線圈的方法;或用含氨綸的複合紗成圈,形成地網線圈的方法。具有此類結構的多梳經編針織物既保持了多梳經編針織物一般特性,又具有了高防脫散性,同時具有其它良好性能。故欲對採用同樣或類似方法,形成具有同樣基本地組織結構(圖1和圖13)的多梳經編針織物編織方法進行權利要求。
本發明在用於形成地網的非氨綸原料,以及形成含氨綸的複合紗的非氨綸原料中,此原料包括但不限於各類化纖原料如錦綸、滌綸等,以及天然纖維原料等。
本發明用於形成地網的成圈氨綸原料,此氨綸包括但不限於利用幹法紡絲、溼法紡絲、熔融紡絲和化學反應紡絲等各類紡絲方法生產的氨綸。
本發明所指多梳經編機機型,包括各種機號的經編機型,其特徵為除形成地網的成圈地梳、以及包括但不限於1把至多把襯緯地梳或賈卡梳外,還有形成面料圖案及各種功能或效果的多把花梳(patternbars),此多把花梳可全部或部分用於形成經編的壓紗、成圈、襯緯、缺墊等組織,與地網搭配形成各類多梳經編針織物。
本發明方法所織的多梳經編針織物地組織中,在使用相同或類似方法形成的線圈中,可以全部線圈含有圖1或圖13的基本地組織結構,也可以僅部分線圈含有圖1或圖13的基本地組織結構,由此可獲得全面防脫散或部分防脫散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