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及使用其的發光器件的製作方法
2023-10-30 03:28:32 2
專利名稱: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及使用其的發光器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型有機化合物以及使用該有機化合物的有機發光器件。
背景技術:
Pope等人在1965年使用蒽的單晶首次發現了有機發光器件的原理。隨後, 在1987年,柯達公司的Tang提出了一種具有功能分離型疊層結構的有機發光器件,其 中有機材料層分為兩層空穴傳輸層和發光層。經證實,在該有機發光器件中,在不 高於IOV的低電壓下獲得了 1000cd/m2或更高的高發光亮度(Tang,C.W. ; VanSlyke, S.A.Appl.Phys丄ett.1987,57,913)。以此作為動力,有機電致發光器件開始受到了熱切 的關注,並且,最近,對具有功能分離型疊層結構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進行了許多深入 的研究。然而,有機發光器件的問題在於發光壽命短、耐久性和可靠性低。已知這是 由物理和化學轉換、光化學和電化學轉換、分層、融合、結晶化和組成有機發光器件的 層的有機材料的熱分解及陰極的氧化引起的。因此,需要開發出能用於有機發光器件且 可避免上述問題的有機材料。同時,包括咔唑的有機材料,特別是具有包括兩個咔唑分子的線性結構的有機 材料已經長時間被頻繁地用作複印機的鼓光敏材料或用作光電導材料。此外,具有非線 性結構且包括三個咔唑的三吲哚化合物的三聚體型是已知的。例如,上述化學式中R為 H、CH3或CH2CH2N(CH2CH2) 20的化合物很久以前被認為是生物化學領域中產生的副 產物(JOrgCheml998,63(20),7002-7008, Tetrahedron 1980, 36,1439)。日本專利公 開號2004-123619披露了一種上述化學式中R為H的化合物,其作為有機材料的穩定劑的 有效組分。另外,日本專利公開號2004-055240披露了一種具有上述化學式表示的基本 結構的化合物,其作為電極活性材料。在有機發光器件領域中,已經對含有咔唑的化合 物作為給電子化合物或者能注入或傳輸空穴的發光材料的用途進行了許多研究。例如, 日本專利公開號2001-261680披露了上述化學式中R為具有2 24碳數的烷基的化合物 作為光電導材料、非線性光學材料或電致發光(EL)材料的用途。然而,在具有如上述非 線性三聚體結構的化合物的情況下,在生物化學領域中僅僅可以產生或合成胺基由氫或 烷基取代的作為副產物的化合物。即使可以合成具有三聚體結構的化合物,其合成困難 且產量非常低,因此就此很少進行研究。例如,當使用日本專利公開號2001-261680披 露的方法時,可以僅將烷基引入到上述化學式的R中。
發明內容
本發明人已經對新型有機化合物的合成進行了廣泛研究,結果發現,該化合物 用作有機發光器件中的空穴注入材料、空穴傳輸材料、發光主體或發光摻雜體,從而提 高了該器件的發光效率和穩定性。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下述式1所示的化合物
權利要求
1. 一種式1所示的化合物,其特徵在於
2.—種有機發光器件,其包括陽極、包括發光層的一個或多個有機材料層和陰 極,其中發光層含有權利要求1所述的式1化合物。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以及使用該化合物的有機發光器件。
文檔編號C09K11/06GK102010413SQ20101055479
公開日2011年4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23日
發明者趙東華 申請人:趙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