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的製作方法
2023-09-24 03:10:50 1
專利名稱:一種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光伏矽片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光伏矽片生產設備中的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
背景技術:
為了提高光伏矽片擴散工藝的產能,在不改變工藝主設備的情況下,將矽片載具石英舟節距變小(如從4. 76mm變為4. 05mm)是最為便捷和廣泛採用的方法。擴散工藝進行之前,矽片需要從另一種載具花籃倒入石英舟;工藝完成之後,矽片需要從石英舟倒入花籃·以便將矽片傳送到下一道工藝。因為工藝間的矽片傳送都採用4. 76mm的花籃,所以當石英舟節距為4. 76mm時,人工倒片時,只需將兩個載具對齊就可以將矽片從一個載具推至另一個載具。但是當石英舟節距不是4. 76_時,就不能採用這種方法。目前採用的人工倒片方法是用吸盤一片一片將矽片從一個載具吸起然後插入另外一個載具。這種方法效率低下,勞動強度大,且碎片率不可控。
實用新型內容為此,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該變節距夾具可以快速、平穩、方便地在兩種不同節距載具間進行倒片,以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其特徵在於包括由頂板、底板以及兩側板圍成的框架、位於框架內的沿兩側板內表面能夠上下滑動的多層矽片擱置板,所述多層矽片擱置板之間具有間隙,每層間隙兩端均設有間距墊片;所述間距墊片首端為薄部,尾端為厚部,中間為漸變斜面,所述薄部插入所述間隙中,所有間距墊片總長度相等,漸變斜面的長度也相等並且最底層的間距墊片到最頂層的間距墊片按如下規律變化薄部的長度逐漸變長,厚部的長度逐漸縮短;另外還包括有驅動所有間距墊片進入或退出所述間隙的驅動機構。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述側板內表面具有兩道豎向的滑槽,所述矽片擱置板兩端分別具有兩個位於所述滑槽內的凸出滑塊。這樣,側板能夠約束矽片擱置板沿側板內表面上下豎向滑動。為了減小與矽片的摩擦,以使得矽片能夠容易的推入和推出矽片擱置板,所述擱置板具有掏空區域。所述間距墊片尾端還具有燕尾凸塊,所述驅動機構包括安裝在框架上的調節螺杆以及安裝在調節螺杆上分設在多層擱置板兩側的兩塊調節板,所述調節板內表面具有豎向容置所述燕尾凸塊的燕尾滑槽。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可以快速變換矽片之間的間距,從而能夠實現快速、平穩、方便地在兩種不同節距載具間進行倒片。
[0010]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0012]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0013]圖3為圖2中A-A向剖視圖。[0014]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間距墊片與矽片擱置板之間配合關係示意圖[0015]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側板結構示意圖;[0016]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矽片擱置板的結構示意圖;[0017]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間距墊片的結構示意圖;[0018]圖7A為最底層的間距墊片示意圖;[0019]圖7B為中間層的間距墊片示意圖;[0020]圖7C為最頂層的間距墊片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調節板的結構示意圖;[0022]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動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包括框架100、多層矽片擱置板200、間距墊片300以及驅動機構。其中,框架100由一個頂板110、一個底板120以及兩塊分立於左右兩側的側板130合圍而成,框架100的前後形成開口,可以讓矽片進出。如圖5所示,側板130的內表面位於兩側具有豎向延伸的滑槽131,中間具有豎向延伸的條狀缺口 132。如圖6所示,每塊娃片擱置板200的厚度為2mm,兩端分別具有兩個凸出滑塊201。結合圖3所示,該凸出滑塊201裝配時,位於側板130的滑槽131內。這樣,矽片擱置板200在側板130的滑槽131的約束下,可沿著側板130上下運動。為減小與矽片的摩擦,以使得矽片能夠容易的推入和推出矽片擱置板,矽片擱置板200的前後側均具有掏空區域202。如圖7所示,間距墊片300為長條形墊片,首端為薄部301,厚度為2. 05mm,尾端為厚部302,厚度為2. 76mm,中間為漸變斜面303。在間距墊片300的尾部還具有燕尾凸塊304。結合圖4所示,裝配時,每塊間距墊片300的薄部是插入相鄰矽片擱置板200形成的間隙中。再如圖2所示,驅動機構包括螺杆401、旋鈕402、兩塊條形的調節板403以及導向杆 405。如圖8所示,調節板403表面具有豎向延伸的燕尾滑槽404。裝配時,結合圖2、圖3,兩個調節板403分別安裝在矽片擱置板的兩側,對應著側板的條狀缺口 132位置,條狀缺口 132可以讓調節板403通過。間距墊片300的燕尾凸塊304則位於燕尾滑槽404中。兩個調節板403在上端的同一高度位置具有與螺杆401配合的螺紋孔,兩個螺紋孔的方向相反。而螺杆401則穿過側板,其端頭上安裝有旋鈕402。基於人機工程學,旋鈕位於夾具右側上端以便人工調節。在底板120的兩端具有分別具有一個支撐塊406,支撐塊406之間固定有一根導向杆405,該導向杆405從側板的條狀缺口 132中穿過,調節板403的下端具有導向孔,套在導向杆405上。從而使得在旋轉402時,調節板403能夠沿著導向杆405左右運動,從而驅動間距墊片300的厚部能夠插進或拔出矽片擱置板200之間間隙。採用這樣的結構,能夠保證左右調節同步而不會有機構卡住的問題,除了採用上述螺杆外,還可以採用氣缸推拉調節板。以上就是本實用新型的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其工作方式如下通過旋動旋鈕402,螺杆401旋轉,會驅動兩側的調節板403向兩側或者中心方向運動。在起始狀態,間距墊片的薄部位於矽片擱置板之間的間隙中,這時,擱置在矽片擱置板上的上下矽片之間的距離為4. 05_。當調節板403向中心方向運動直到間距墊片的厚部位於矽片擱置板之間的間隙中,這時擱置在矽片擱置板上的上下矽片之間的距離就變為4. 76mm。當調節板403向兩側運動直到間距墊片的薄部位於矽片擱置板之間的間隙時,這時擱置在矽片擱置板上的上下矽片之間的距離又變回4. 05mm。上述夾具節距調節時,間距墊片在水平和上下方向同時運動,而且所有層的調節都同時完成,因此對50片的夾具最上層運行速度是最下層的50倍,這樣整個夾具的平穩性不太好。為了提高距調節的平穩性,本實用新型對間距墊片300還做如下要求所有間距墊片總長度相等,漸變斜面303的長度也相等並且最底層的間距墊片到最頂層的間距墊片按如下規律變化薄部的長度逐漸變長,厚部的長度逐漸縮短(如圖7A,圖7B以及圖7C所示)。採用這樣的夾具墊片後,在節距調節時,間距墊片在水平和上下方向同時運動,但間距墊片的厚部是逐步插入或拔出矽片擱置架之間的間隙,也就是說節距的調節是從下層到上層的調節是逐步完成的。這樣,整個夾具節距的節距的平穩性非常好。
權利要求1.一種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其特徵在於包括由頂板、底板以及兩側板圍成的框架、位於框架內的沿兩側板內表面能夠上下滑動的多層矽片擱置板,所述多層矽片擱置板之間具有間隙,每層間隙兩端均設有間距墊片;所述間距墊片首端為薄部,尾端為厚部,中間為漸變斜面,所述薄部插入所述間隙中,所有間距墊片總長度相等,漸變斜面的長度也相等並且最底層的間距墊片到最頂層的間距墊片按如下規律變化薄部的長度逐漸變長,厚部的長度逐漸縮短;另外還包括有驅動所有間距墊片進入或退出所述間隙的驅動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側板內表面具有兩道豎向的滑槽,所述矽片擱置板兩端分別具有兩個位於所述滑槽內的凸出滑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擱置板具有掏空區域。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其特徵在於所述間距墊片尾端還具有燕尾凸塊,所述驅動機構包括安裝在所述框架上的調節螺杆以及安裝在調節螺杆上分設在多層擱置板兩側的兩塊調節板,所述調節板內表面具有豎向的容置所述燕尾凸塊的燕尾滑槽。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側板中間對應所述調節板具有條狀缺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包括由頂板、底板以及兩側板圍成的框架、位於框架內的沿兩側板內表面能夠上下滑動的多層矽片擱置板,所述多層矽片擱置板之間具有間隙,每層間隙兩端均設有間距墊片;所述間距墊片首端為薄部,尾端為厚部,中間為漸變斜面,所述薄部插入所述間隙中,所有間距墊片總長度相等,漸變斜面的長度也相等並且最底層的間距墊片到最頂層的間距墊片按如下規律變化薄部的長度逐漸變長,厚部的長度逐漸縮短;另外還包括有驅動所有間距墊片使得厚部同時進入或退出所述間隙的驅動機構。本實用新型的運行穩定的變節距夾具可以快速變換矽片之間的間距,從而能夠實現快速、平穩、方便地在兩種不同節距載具間進行倒片。
文檔編號H01L21/687GK202839581SQ20122051866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1日
發明者朱紹明, 戴軍 申請人:蘇州羅博特科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