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會唱歌的牆》讀後感
2023-09-24 02:42:30 1
《會唱歌的牆》輯齊了莫言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語言才華橫溢。其中大量散文談及作者的故鄉高密,故鄉已成為莫言藉以理解溝通和抒寫描摹整個世界的一條必經之路。下面是整理的《會唱歌的牆》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會唱歌的牆》讀後感一:
最近這段時間,中國文壇發生了一件大事——莫言,這位似乎不為大眾熟悉的作家,竟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於是,書架上全換上了莫言作品,老師、學生手中總能看見莫言作品的身影。「莫言之風」吹遍大江南北,吹得轟轟烈烈,連我也被感染,捧起了一本莫言的作品,細細地品味起來。
《會唱歌的牆》描寫的是作者莫言的故鄉——高密東北鄉。文章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莫言對家鄉的熱愛。「如果挖一塊這樣的黑泥,用力一攥,你就會明白了這泥土是多麼的珍貴。」故鄉的泥土定然是珍貴的,哪怕它再普通、再古老、再充滿苦難,也是我們的鄉土,我們心靈的港灣。
為什麼,鄧稼先放棄了美國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回到中國?為什麼,居裡夫人在功成名就之後,把所有的獎金都捐給了戰爭中的法國?為什麼,在汶川大地震時,無數走出汶川在外打拼的遊子,都不約而同地回到了危險的家鄉?因為故鄉在心中的分量最重,故鄉連接著人們炙熱的心!
作為一個遠離了家鄉,在重慶讀書的學生來說,一提到家鄉,我心中總有一種奇特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那一節政治課,政治老師在電腦上給我們展示了各班同學的政治作業——新聞評論。當放到一位同學的作業時,我一下子愣住了——「梁平發生了……水災?」我小聲叫起來。那可是我的家鄉啊!我的心被揪了起來,臉上失去了原有的表情,神情也恍惚了。直到周末,得知家鄉並沒有出現特別大的異常狀況後,我那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下來。
故鄉,永遠是遊子的心頭肉啊!所以,在看《會唱歌的牆》時,我才會深有感觸。
「值得慶幸的是,那高唱,那低吟,都滲透到了我們高密東北鄉人的靈魂裡,並且會世代流傳著的。」是的,即便那道會唱歌的牆倒了,也永遠屹立在心中,因為,它象徵著的,是那片炙熱的鄉土……
《會唱歌的牆》讀後感二:
故土,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像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不管走多遠,都是心中永遠的牽掛。《會唱歌的牆》充滿著莫言對故鄉的眷戀,對親情的歸依,對童年歡樂的回味。
莫言生活在故鄉高密多年,童年生活的這片熱土,成為他的情感和寫作之源,他的創作,回到故鄉就如魚得水,離開故鄉就寸步難行。「如果挖一塊這樣的黑泥,用力一攥,你就會明白了這泥土是多麼的珍貴。」故鄉的泥土是珍貴的,哪怕它再普通、再古老、再充滿苦難,也是我們的鄉土,我們心靈的港灣。
在農村生活中,所有的苦難,都是上帝對莫言的恩賜。童年的故鄉生活,是他反覆書寫的對象,這是他散文的根須,即使是那些書寫現實的作品,也會很快與童年和故鄉聯繫起來。他不只一次地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作家的故鄉並不僅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裡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這地方有母親生你時流出的血,這地方埋葬著你的祖先,這地方是你的血地。儘管他離開了高密,他卻用這本書來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思念,敘述了他對故鄉的深情。
是故鄉的土地讓莫言知道了生活的艱辛,他對土地既恨又愛,恨它消耗盡了善良的生命,愛它給予了生命的必需品。他的一生是和故土聯在一起的,正如故土養育了他的生命,他最終也將把生命返歸給腳下的那片土地一樣。
莫言說過,「我與農村的關係是魚與水的關係,是土地與禾苗的關係。」哪個人不是呢?我們是魚、是禾苗,故鄉就是水、是土地。《從照相說起》《我的中學時代》《童年讀書》《我和羊》《過去的年》《會唱歌的牆》《寫給父親的信》《廚房裡的看客》等散文構成了莫言從童年時代到青年時代的成長足跡。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詩人崔灝在千年前發出的那一聲感嘆,被數十年來遠走故土的人們反覆咀嚼著,越咂越有味。莫言是一個離開故土的人,一生都有與故土解不開的情結。莫言的散文表達了對故鄉的真切情感。莫言的童年是在貧困和飢餓中度過的,充滿著令人心酸的苦難、悲慘。這些苦難作為一種人生體驗,構成了莫言筆下無所不在的童年故鄉生活背景,並經常以不同的方式進入他的作品之中。如:他作為中農的孩子被歧視,因為中農的家庭出身而無法上中學;因為偷了一個生產隊的蘿蔔而在大會上作深刻檢討,跪在毛主席像前請罪,在困難時期,他吃野菜、啃樹皮,抓螞蚱吃,抓魚吃……但是,莫言卻並不喜歡完全傾訴苦難、不幸和辛酸。他知道,苦難是人生的財富,當他離開故鄉的時候,時間的推移洗刷了往昔的記憶,對都市生活方式的隔閡、反感,也會促使他回味鄉村的童年生活,並注入了甜蜜的懷念、流連,這是一個遊子揮之不去的脈脈溫情。
對故土的思念之情,被中華文化數千年來釀製成一杯濃烈的美酒。作為鄉土抒情散文,莫言的散文清新自然,平靜地娓娓道來,但是,內部情感卻非常飽滿,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童年讀書》《寫給父親的信》《廚房裡的看客》《過去的年》等。
沒有真情實感,這類散文是很難打動別人的情感的,但是,情感不是張揚、外露的,而是與事件、人物、風俗人情水乳交融,因而,這種散文往往有平淡的真味。
記憶不可能只是一本流水帳,必然要融入作家的情感。梁實秋說過,「一種散文就是一種人格。」只有那些對故鄉、童年夢牽魂繞、難以忘懷的心,才能寫好這樣的鄉土抒情散文。莫言根植於鄉土,與鄉土相親相戀,他將家鄉當作自己生命和文學的血地,倔強地堅守著那種鄉土情感和鄉土價值。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行文字,都能引發美好或痛苦的記憶。」
另一種是憤世嫉俗的。莫言的內心無法遏制不平之氣,他小說中的那種狂野氣質轉化成散文的尖銳、刻薄,此時的幽默,就變成了諷刺性的幽默。《毛主席老那天》《敬愛的鄧政委救了我》《虛偽的文學》《人一上網就變得厚顏無恥》等嬉笑怒罵,痛快淋漓,尖銳犀利。
生活是一幅五彩繽紛的畫卷,莫言無疑是一個最好的畫師,他的生活畫卷如此多姿多彩,他的生活感悟如此吸引讀者,不能不佩服他高超的畫技。
《會唱歌的牆》讓我的心靈作了一次人生的起航,讓我的心靈獲得洗禮與升華。
《會唱歌的牆》讀後感三:
會唱歌的牆》這本書是一部散文集,裡面收集了很多莫言的除了小說之外的一些文章,寫了很多生活中的真事,以及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也許從這裡應該可以看出來,莫言寫小說的原材料到底是什麼。
一個好的作家,並不是閉門造車,當然需要更多的閱歷,同時又有能力將閱歷改編成故事的能力,這也許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作家。
之所以叫會唱歌的牆,是因為莫言的村莊裡有個人,他有個嗜好,那就是搜集瓶子。然後將所有瓶口朝著一個方向堆砌起來,最後竟然成了一道牆,當風吹過的時候,便會有了音樂,也就是莫言所謂的歌唱。
從書中知道,莫言去過很多國家,這也許是許多作家都嚮往的旅行,也更多的是能夠跟更多知名的作家進行交流,多多提高自己的寫作技巧,相信都會有深遠的影響。
有時候覺得,一部偉大的作品,並不是描寫自己的那些破事,但反應社會現象的,又不得不從自己身邊的那些破事去寫起,因為那是自己最熟悉的東西,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有時候覺得,經歷了磨難,就會寫出好的作品出來,當然要有駕馭磨難的能力,還要有從磨難裡走出來的勇氣,如果被磨難打敗,那將得不償失了。
生活永遠都是有心人的世界,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好,想想現在的工作,就特別適合我去寫東西。
不斷的在寫作的道路上,創作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