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中考國學知識(中學生國學知識系列)
2023-10-28 06:28:08 5
劉思禾
在孔子之前,至少在商周之際,德的思想就已經非常成熟了,周人的觀念大都圍繞德展開,不過這時的德一般是和政治行為相聯繫。孔子繼承了這一傳統,並且按照自己的思路,對德的內涵作了更內在化、倫理化的解讀,強調其道德意味。因而,德是進入儒家思想的理想入口,儒家講的學習和修養最後都指向德的完成,因而有的學者把中國文化界定為德感文化。
1.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
【注釋】藝,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藝。
【解說】孔子說,一個真正追尋人生理想的人,應該把實現大道作為志向勇往追求,把德性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堅定守護,要時刻聽從仁心的指引,還要經常遊憩於技藝之中。道、德、仁、藝就像是四個柱子,挺立起人的生命。在這其中,德是人的根據地,時時不能放鬆,要守護好它,培養好它,充實它,光耀它,生活才有堅實的基礎。
2.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注釋】桓魋,宋國的司馬。魋,音tuí。
【解說】孔子周遊列國,尋找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有一次路經宋國,孔子師徒在大樹下休息,一邊演習禮儀。忽然宋國的司馬桓魋帶人圍住了他們,並且把大樹砍倒了,以此來威脅孔子。弟子們勸孔子快跑,孔子就說了這句話:老天降給了我這樣的德,那就是要我做該做的大事。這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呢?這句話是在危難中說的,頗顯出孔子擔當和勇氣。所謂德,就是天生的質地或能力,實現這一天賦是人的責任,也是人的命運。
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注釋】知,也可以解作智。
【解說】孔子這裡談到的知、仁、勇,在《中庸》被稱作三達德:「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三達德,就是三種天下共同通達的德性。孔子說:智慧的人通達事理,故而不會迷惑;仁愛的人坦坦蕩蕩,故而不會憂慮;勇敢的人直面艱險,故而不會恐懼。一個人如果具備了這三種德性,那麼就是理想的人格了。西方人講知、情、意,這是一種分析的講法;儒家講知、仁、勇,這是一種指引的講法。儒家最後是要指引人德性的養成。
4.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
【注釋】泰伯,也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長子,他的侄子就是後來的周文王。
【解說】泰伯是古公亶父的大兒子,按理該繼承父親的權力。可是他看到周人的事業蒸蒸日上,自己卻不一定能擔當重任,為了把權力讓給弟弟,以便傳給賢能的侄子,他逃往蠻荒之地的吳。孔子稱頌這種無私的行為,認為這是最高的德行。因為只有泰伯多次謙讓,文王武王才能最後結束商紂的殘暴統治,救民於水火之中,整個天下也就得到泰伯的恩惠。直到現在,無錫和蘇州當地還在紀念泰伯,這就是德性的力量。中國人對於泰伯的這種感情,大概就像美國人對華盛頓的感情一樣吧!
5.南宮括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括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憲問》)
【注釋】南宮括,孔子的學生,魯人。括,音kuò。羿,音yì,夏朝時有窮國的君主。奡,音ào,夏朝時寒浞的兒子,寒浞是羿的臣子,後來殺了羿代替他。
【解說】這裡孔子和學生討論歷史的教訓。羿是神箭手,可是最後亡國滅家,奡力大可以蕩舟,最後也遭覆滅。而像大禹、后稷這樣的人,為萬民排患,努力耕稼,最後得到天下的擁戴。孔子並不推崇單純的力量或者才能,因為單是憑藉力量或者才能施政,可能帶來可怕的後果。所以孔子讚賞南宮括的看法,認為他懂得崇尚德行,是一個君子所為。在孔子看來,領導人的根本特徵是德性,而不是才能。
6.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陽貨》)
【注釋】原,音yuàn。鄉原也就是鄉愿。
【解說】鄉愿,就是沒有原則的媚世者。孔子認為對德最大的破壞就是鄉愿。因為鄉愿就像是好好先生,大家說好他就說好,大家說不好他就說不好,沒有自己的原則,沒有自己的態度,這看起來是隨和,實際就是中心無主,缺乏真實的道德感和人格力量。這樣的人很容易走向自私和滑頭,也最容易蒙蔽世人,所以孔子說「鄉原,德之賊也」。
【總結】
今天我們常說的道德,通常理解為特定的社會規範。在儒家那裡道和德是不同的觀念,道一般指人類文明的理想狀態,德則指人天生就具備的內在質地或能力,會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來。德雖說是天生的,也仍需要後天的修養去開發,以便更加純粹、明亮,從而對周圍的人產生正面影響。直到今天,有德無德還是中國人最基本的評價尺度。
【國學人物誌】
商紂失德喪天下
紂是商朝最後一個王,據說他聰明伶俐,力大無比,但是非常殘暴。他四處徵戰,連年不休,還盤剝百姓,荒淫無道,有所謂的「肉林酒池」。他發明了炮烙之刑,就是把銅柱子燒紅,讓人走過去,受刑的人大多會掉到火中燒死。他還殺害進諫的忠臣。最後,商紂眾叛親離,為周武王擊敗,在鹿臺自殺,商王朝也就此終結了。就儒家的觀念來看,商紂的滅亡的確是失德的結果,這背後的深層意味是:執政者擔負著最高的道義責任,必須維護最基本的人倫界限。這一思路和美國《獨立宣言》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支持人民反抗暴政,差別在於儒家依據的是德性,而北美殖民地民眾依據的是權利。
【討論吧】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德性是什麼?你心中有德性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作者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典文學博士後)
《作文與考試》初中版2018年點中68道全國各省市中考作文題
「中考備戰」中考語文對聯題解析
「中考備戰」中考古詩詞鍊字題答題技巧例說
「中考真題」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作文導寫及佳作示例
「2019年中考備戰」中考記敘文閱讀考點解析及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