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推犁的製作方法
2023-10-20 10:27:42 1
專利名稱:人推犁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機產品,專指一種新型的人推犁。
二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犁地耕作主要是拖拉機、畜力犁、人拉犁和人工鋤地,雖然現代化的農機設備日益發展,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大幅度的提高了生產力。但是,其成本太大,降格昂貴,體積龐大壓地傷苗,土地坡邊沿總有犁地不到的地方;而且作活不細。畜力犁需要養牲口,用途範圍小,總的來說不經濟,故此很多地方仍沿用人拉犁的辦法,或者人工鋤地來解決土地邊坡、異形地等無法機械作業的土地。而人拉犁是人在前面走,犁在後面耕,對人來說是向後退著走,這種違背人們日常行走方向的工作方式,使得操作者很不習慣,工作效率底。
三、技術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術中的不足之處,研製一種新型的人推犁。提高人推犁的工作效率,使其經濟、方便、簡單、一機多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人推犁,由牽引輪8上裝配犁轅6,犁轅6中部裝配犁具組成,其特徵是犁轅6中部連接可前後和角度調整的犁柱3,犁柱3下端連接可上下和角度調整的犁底1,犁底1前端固定鏵片2,犁底1後端裝配可調角度的輪架5,輪架5後面裝配可轉動的後輪4,犁轅6向上伸出的後端固定向前推進行走的手把7。
牽引輪8上裝配的犁轅6連接向前伸出的助力架9,助力架9和犁轅6連接為一體。
在犁轅6中部裝配可播種和施肥的料鬥11,上面料鬥11和下面的犁具對應。
在助力架9上裝配小型發動機12,發動機12輸出經帶連接牽引輪8的軸。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效果1.由於採用人推犁結構,故推犁方向和人們習慣行走方向一致,比人拉犁工作舒服的多。2.結構調整簡單,比人拉犁和畜力犁好掌握,使用方便、順手,工作效率高。3.還可一機多用,犁地、施肥、播種、耙地。4.經試製試犁,比鋤快4-6倍,比人拉犁快2-3倍,比畜力犁簡單經濟,比拖拉機方便,不傷苗,不壓地,活做的精細。還可用1-2人或機械來助力。
四
說明書附圖是整體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說明1-犁底(犁架),2-鏵片(鏵尖),3-犁柱,4-尾輪,5-輪架,6-犁轅,7-手把,8-牽引輪,9-助力架,10-軸承,11-料鬥,12-小型發動機。
五、實施例參見附圖,犁轅6和助力架9相連處通過軸承10裝配單個牽引輪8,牽引輪8的輪周與犁柱3約200公分,使翻起的土不受阻擋為宜。犁轅6中部用螺栓連接可前後和角度調整的犁柱3,犁柱3下端用螺栓連接可上下和角度調整的犁底1,倒「T」形犁底(犁架)1的前部固定鏵片(鏵尖)2,其後部用螺栓連接可角度調整的輪架5,輪架5後端用軸承10連接尾輪4,犁轅6後端固定向前推進行走的手把7。在犁轅6中部裝配可播種和施肥的料鬥11,上面料鬥11和下面的犁具對應。在助力架9上裝配小型發動機12,發動機12輸出經皮帶或鏈條連接牽引輪8的軸。
工作前先調整犁具,使鏵片(鏵尖)2入土10-15公分,鏵片(鏵尖)2和尾輪4基本水平,犁底1可較高些。然後雙手扶手把7前進工作。整個犁的方向、平衡度、深淺度都通過手把7來掌握,用牽引輪8調整犁的方向。尾輪4是限制深度的,以防止手把7壓的過底使犁底1著地,產生滑動摩擦而過分費力,把握好使用方法,一般不使尾輪4觸地是最省力的。根據情況使用料鬥11和小型發動機12。
權利要求1.人推犁,由牽引輪(8)上裝配犁轅(6),犁轅(6)中部裝配犁具組成,其特徵是犁轅(6)中部連接可前後和角度調整的犁柱(3),犁柱(3)下端連接可上下和角度調整的犁底(1),犁底(1)前端固定鏵片(2),犁底(1)後端裝配可調角度的輪架(5),輪架(5)後面裝配可轉動的後輪(4),犁轅(6)向上伸出的後端固定向前推進行走的手把(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推犁,其特徵是牽引輪(8)上裝配的犁轅(6)連接向前伸出的助力架(9),助力架(9)和犁轅(6)連接為一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推犁,其特徵是在犁轅(6)中部裝配可播種和施肥的料鬥(11),上面料鬥(11)和下面的犁具對應。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推犁,其特徵是在助力架(9)上裝配小型發動機(12),發動機(12)輸出經帶連接牽引輪(8)的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是農機產品。具體涉及一種人推犁。目前國內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犁地耕作主要是拖拉機、畜力犁、人拉犁和人工鋤地,但機械產品其成本大,降格昂貴,體積龐大壓地傷苗,土地坡邊沿總有犁地不到的地方。目的是提高人力犁的工作效率,使其更經濟、方便、簡單、一機多用。技術結構犁轅中部連接可調整的犁柱,犁柱下端連接犁底,犁底前端固定鏵片,犁底後端裝配輪架,輪架後面裝配後輪,犁轅後端固定手把。優點結構調整簡單,好掌握,使用方便、順手,工作效率高。經試製試犁,比人拉犁快,比畜力犁簡單經濟,比拖拉機方便,不傷苗,不壓地,活做的精。
文檔編號A01B3/00GK2664351SQ0326279
公開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18日 優先權日2003年9月18日
發明者趙永義 申請人:趙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