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的來歷是什麼(慶餘年名字的內在含義)
2023-10-20 22:08:59 1
《慶餘年》熱播的時候,很多朋友都推薦我去看,說是一部不錯的電視劇,只是自己一直沒時間。
一次偶然的機會,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了這部劇。
心裏面猜想應該發生在魏晉之後的南北朝(宋齊梁陳)那段時期,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架空的歷史,沒有確切的朝代可尋。
也因為這個無端的猜測,讓我想起了魏晉之風,於是就跟朋友說起兩個名詞「三玄之學」和「五石散」,朋友一時間贊同起來。
所謂的魏晉之風,我都喜歡用這兩個詞代替。「五石散」是魏晉士大夫之間流行的一種藥物,主要溫補、增內熱。
服下五石散之後,有短暫麻痺神經的作用,有點像喝醉了酒,身心處於虛無縹緲的狀態,整個人還有點飄飄欲仙。
處於一種忘我的狀態,以天地為一朝,萬氣為須臾,日月為君友,八荒為庭渠,恍恍惚惚,泠泠然也。
另外一個名詞「三玄之學」,所謂「三玄」,《易經》、《老子》、《莊子》是也。
然而後世之人將「三玄之學」說成亂世之書,只有國家出現動亂的時候「三玄之學」才盛行,成為衰世之學。
要是對《慶餘年》做一個客觀的評價,我還真不夠格,目前為止我也沒看過多少內容,名字卻讓我印象深刻。
在沒有聽朋友介紹以前,只是看名字的話,我一直以為《慶餘年》講的是胡雪巖的「胡慶餘堂」。
胡雪巖
我也經常把胡雪巖介紹給經商的朋友,讓他們去認識一下,希望他們能學到點什麼。
胡雪巖作為一名成功的紅頂商人,在商言商,卻心懷家國,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有些人還把他稱為「商聖」。
當然了,從古至今,能擔得起「商聖」兩個字的,除了胡雪巖,還有呂尚(姜子牙)和範蠡(陶朱公)。
範蠡(陶朱公)
姜子牙
「慶餘年」和「胡慶餘堂」兩個名字都有其取名之初的用意,源於孔子著的《易經·文言傳·坤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文言傳》是孔子讀完《易經》所著的「心得報告」,是孔子對坤卦的一種解釋。
胡雪巖也很喜歡這句話,當初建藥鋪的時候本想取名為「胡餘慶堂」,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意。
然而其母告訴他,秦檜也很喜歡這句話,曾經用過「餘慶」作為他的字,胡雪巖這才顛倒了文字,取名「胡慶餘堂」。
因為對《慶餘年》知之甚少,也未知作者心意,姑且認為兩者取名之初都經過這番波折,這才有此佳名。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此句意思不難懂,卻也很難理解。
此句與佛家所言「積善因,得善果;積惡因,得惡果」有異曲同工之妙。
孔子《文言傳》後面還加以闡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大概的意思是:臣子殺君王,兒子殺父親,不是短時間才形成的。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漸漸形成的,誤會越過就會積累太深,早就應該解釋清楚的,卻一直拖著。
後面幾句的闡述有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味道,卻也點明了重點在一個「積」字上面。
「積善」的人家,才能有「餘慶」,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並非做一件大善事就能扭轉乾坤。
總聽到一句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裡面的「家」跟「積善之家」是同一個意思,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家」,若做現在「家庭」之家解釋,也未嘗不可。
所以以前每個家族都有家規,約束家族子弟,《弟子規》就是其中之一。這就是所謂的「家教」,然而這個詞略顯復古。
一個人家教再好,既沒有分數,又沒有排名,終究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年級第一的成績,略顯蒼白,實屬無用爾。
反之,「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同出此理。
「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這種事就很多了。
兩人戀愛,誰也不是誰心裏面的蛔蟲,難免產生誤會,更何況你有時候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別人就更不了解了。
小誤會變成小矛盾,小矛盾成了小吵,小吵多了變成大吵,然後以前那些小矛盾加起來演變成了大矛盾,最後不歡而散矣。
兩人過日子同出此理,很少見過在大是大非面前吵得天翻地覆的,反而為了一堆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得雞飛狗跳,這種卻是常見。
這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所以「能辯者,儘早辯也,否則,殆矣」。
言語文字尚且不能完全表達你心裏面的想法,若是辯解都懶得去做,那就更沒人能理解你心中之意了。誤會多了,終究會成陌路。
《易經》中坤卦的《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積善」則「厚德」,後有「餘慶」;「積不善」則「失德」,後有「餘殃」。
至於君子不君子的,那就談不上了。做小人都不夠格,君子就更不挨邊了。
有言曰:「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其實很多時候好事都不想做,還談做什麼壞事。
「餘慶」也好,「慶餘」也罷,「積善」方能有之;「餘殃」亦然,何苦要等到累積爆發才去處理,豈不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