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光伏組件的反射背板的製作方法
2023-10-20 15:49:27 1

本發明涉及一種反射背板,特別是一種用於光伏組件的反射背板。
背景技術:
背板位於光伏電池背面的最外層,是光伏電池組件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起到封裝的作用,同時還起到保證光伏電池不受到環境影響的作用,確保光伏電池的使用壽命。
照射到光伏電池組件面板的光線大部分直達光伏電池表面被吸收利用,但也有部分光線照射到光伏電池片之間的間隙區域,沒有被有效利用。部分光伏組件背板上設有一層平面鋁箔反光結構,但是其為正反射,直射到背板面上的高光強光線均被反射至光伏組件外部。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用於光伏組件的反射背板。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於光伏組件的反射背板,包括基材層、氟層、微結構反射層,所述氟層設於所述基材層下表面,所述基材層上表面間隔設置有微結構反射層,所述微結構反射層位置對應設於光伏組件中電池片之間的間隙區域,所述微結構反射層包括凹凸微結構層、反射層,所述反射層塗覆在所述凹凸微結構層的表面。
本發明相較於現有技術,在光伏組件中電池片之間的間隙區域設置有微結構反射層,可以增加反射面的面積,凹凸微結構層改變入射光線角度,使反射出的光線到達電池片表面進行再利用,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光伏組件的輸出功率。
進一步地,所述凹凸微結構層為微三稜柱側向連續排列,微三稜柱一側面設於所述基材層上表面,微三稜柱的稜線方向與光伏組件中電池片主柵線方向平行。
採用上述優選的方案,結構簡單,有效增加反射面的面積。
進一步地,所述微三稜柱頂角角度為60°-150°,優選為120°。
採用上述優選的方案,在提高反射面積的同時保證結構穩定性。
進一步地,所述微三稜柱的底面寬度為50μm。
採用上述優選的方案,在模具製作能力的保證下,細化微結構,能更好地將反射光線再利用。
進一步地,所述微三稜柱頂部切割成凹凸相間的多尖角結構。
採用上述優選的方案,微結構高度得到減小,節省了空間,垂直向的反射面也得到有力增大,小入射角的入射光線得到更好的利用。
進一步地,所述微結構反射層上表面設有厚保護層,所述基材層未設置微結構反射層的上表面設有薄保護層。
採用上述優選的方案,有效穩定反射層形狀構造,減少磨損,保證反射效果;表面形成與電池片組表面相匹配的形狀,方便後續電池片組的封裝。
進一步地,所述凹凸微結構層為UV固化而成的紫外固化膠層。
採用上述優選的方案,先製作與凹凸微結構相對應的精密模具,然後使用UV固化技術生成凹凸微結構層,成型精密度高,且為一體化成型,保證微結構的穩定性。
進一步地,所述反射層為電鍍鋁合金。
採用上述優選的方案,得到的反射層成本低廉,反射效果好,耐腐蝕性強。
進一步地,所述厚保護層、薄保護層均為EVA熱熔膠。
採用上述優選的方案,成本低,保護反射微結構的同時,也方便後續與電池片的封裝。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另一種實施方式的多尖角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一種光伏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對應圖4的一種反射背板中微結構反射層分布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一種含本發明的光伏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數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應部件的名稱:
1-基材層;2-微結構反射層;3-氟層;4-電池片;5-電池片主柵線;6-玻璃片;7-厚保護層;8-薄保護層;11-入射光線;12-反射光線;13-全反射光線;21-凹凸微結構層;22-反射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為了達到本發明的目的,如圖1-6所示,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為:一種用於光伏組件的反射背板,包括基材層1、氟層3、微結構反射層2,氟層3設於基材層1下表面,基材層上表面間隔設置有微結構反射層2,微結構反射層2位置對應設於光伏組件中電池片之間的間隙區域,微結構反射層2包括凹凸微結構層21、反射層22,反射層22塗覆在凹凸微結構層21的表面。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光伏組件中電池片4之間的間隙區域設置有微結構反射層2,凹凸微結構層21可以增加反射面的面積,反射層22改變入射光線角度,使反射出的光線到達電池片4表面進行再利用,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光伏組件的輸出功率。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為了達到增大反射面的目的,所述凹凸微結構層21為微三稜柱側向連續排列,微三稜柱一側面設於基材層1上表面,微三稜柱的稜線方向與光伏組件中電池片主柵線5方向平行。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有效增加反射面的面積。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為了達到提高反射面穩定性的目的,所述微三稜柱頂角角度為60°-150°,優選為120°。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提高反射面積的同時保證結構穩定性。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為了達到細化微結構的目的,所述微三稜柱的底面寬度為50μm。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模具製作能力的保證下,細化微結構,能更好地將反射光線再利用。
如圖2所示,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為了達到節省空間,增大有效反射面積的目的,所述微三稜柱頂部切割成凹凸相間的多尖角結構,垂直向的反射面得到有力增大,用以反射更多光照強度大的小入射角光線。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微結構高度得到減小,節省了空間,光照強度大的小入射角光線得到更好的利用,提高了光伏組件功率。
如圖3所示,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為了達到防止磨損的目的,微結構反射層2上表面設有厚保護層7,基材層1未設置微結構反射層的上表面設有薄保護層8。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有效穩定反射層形狀構造,減少磨損,保證反射效果;反射背板表面形成與電池片組表面相匹配的形狀,方便後續電池片組的封裝。
如圖4、5所示,圖4是一種光伏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對應圖4的一種反射背板中微結構反射層分布的結構示意圖,電池片4對應區域未設置微結構反射層2。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為了達到製作穩定凹凸微結構層21的目的,所述凹凸微結構層21為UV固化而成的紫外固化膠層。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先製作與凹凸微結構21相對應的精密模具,然後使用UV固化技術生成凹凸微結構層,成型精密度高,且為一體化成型,保證微結構的穩定性。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為了達到反射層22成本低、效果好的目的,所述反射層22為電鍍鋁合金。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得到的反射層成本低廉,反射效果好,耐腐蝕性強。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為了達到方便封裝的目的,所述厚保護層7、薄保護層8均為EVA熱熔膠。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成本低,保護微結構反射層的同時,也方便後續與電池片的封裝。
下面結合圖6闡述本發明在光伏組件中反射光線的原理,本發明反射背板安裝在電池片4下表面,微結構反射層2位於電池片之間的間隙區域,入射光線11(陽光)經玻璃片6入射到微結構反射層2表面,被反射改變路徑成反射光線12,再經玻璃片6表面全反射改變路徑成全反射光線13,最終到達電池片4,被吸收利用。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於讓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並加以實施,並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