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四衝程汽油發動機的製作方法
2023-10-17 08:45:04 4
專利名稱:一種四衝程汽油發動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四衝程汽油發動機。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為現有的四衝程汽油發動機的結構示意圖。其包括進氣系統,排氣系統,和燃燒室。其中,進氣系統包括空氣濾清器1,化油器2,進氣管道3,以及在進氣管道與燃燒室的相接處設置的進氣門4;排氣系統包括排氣管道6,消聲器7,以及在排氣管與燃燒室的相接處設置的排氣門5;燃燒室9內設置活塞8。
四衝程汽油發動機在工作過程中,當進氣門開啟,活塞下行時,會形成負壓,從而在進氣管道吸進自然混合氣體,活塞下行到終止點,開始上行時,進氣門關閉,停止進氣充填在氣缸體。燃燒室的混合空氣被壓縮,到活塞進行到上點時被點燃,完成進氣和做功過程。
在活塞下行時,隨著行程的增大和速度的加快,被吸入的混合空氣會增多,並在進氣管道中形成一定的流動慣性。
而進氣門關閉時,進氣門附近的混合空氣因進氣管道中混合空氣流動慣性的壓迫,開始壓縮成高質量的混合空氣,但後面陸續補進的混合空氣因前面的流動慣性被迫進氣速度放緩,形不成高質量高密度的混合空氣。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新型的四衝程汽油發動機,其能夠在關閉的進氣門附近形成更多高質量高密度的混合空氣,從而提高發動機的進氣質量,使燃燒效果更好。從而提高功率、降低油耗、降低汙染。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四衝程汽油發動機包括燃燒室、進氣系統和排氣系統,燃燒室內設置有活塞,其特徵在於在進氣系統的進氣管道開口連接一副氣室,副氣室設置在進氣門旁邊。
上述的副氣室的開口距離進氣門5至8釐米。
上述的副氣室的容積為100立方釐米至150立方釐米。
本實用新型由於在進氣道中,靠近進氣門附近開有一副氣室。在進氣門開啟,活塞下行,開始進氣時,因流動氣體而形成的負壓,吸出儲存在副氣室的高密度高質量的混合空氣,連同進氣管道中的混合空氣一起進入氣缸體燃燒室,提高混合空氣的質量並擾亂了氣缸體燃燒室裡的混合氣渦流。從而達到增加燃燒效果,增加功率,降低油耗的目的。而副氣室裡的高質量混合空氣被吸出後,因無其它空氣補充,會形成真空,當進氣門關閉時,進氣門附近高密度高質量的混合空氣,會因副氣室裡真空形成的負壓而被吸進儲存一部分,待下一次進氣過程中被吸出。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無須改動發動機的裝配結構,其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無須維修,適用於任何不同款式的四衝程冷油發動機。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發動機與現有發動機比較,油耗降低10%左右。
圖1為現有的四衝程汽油發動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四衝程汽油發動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發動機的工作過程示意圖之一;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發動機的工作過程示意圖之二。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四衝程汽油發動機。其中1為空氣慮清器,2為化油氣,3為進氣管道,4為進氣門,5為排氣門,6為排氣管道,7為消聲氣,8為活塞,9為燃燒室,10為副氣室。副氣室的開口距離進氣門5至8釐米,副氣室的容積為100立方釐米至150立方釐米。
如圖3所示,為所述的發動機的工作過程示意圖之一。此時,活塞下行,進氣門4打開,儲存在副氣室10的高密度高質量的混合空氣被吸入燃燒室內。此外,外界的空氣經過濾清器1過濾後進入到進氣管道3,而汽油也經化油器2氣化進入到進氣管道3中與來自空氣濾清器的空氣混合,形成混合氣體,也一併被吸入燃燒室9內。
如圖4所示,為所述的發動機的工作過程示意圖之二。此時,活塞上行,進氣門4關閉。外界的空氣經過濾清器1過濾後繼續進入到進氣管道3,而汽油也經化油器2氣化進入到進氣管道3中與來自空氣濾清器的空氣混合,形成混合氣體。由於副氣室10內形成負壓,這些混合氣體進入到副氣室10內形成高密度高質量的混合空氣,以備下一次進入燃燒室內用。
在本實施例中僅僅描述了進氣的過程,而其他方面,包括排氣的過程跟現有的四衝程的汽油發動機是一樣的。
權利要求1.一種四衝程汽油發動機包括燃燒室、進氣系統和排氣系統,燃燒室內設置有活塞,其特徵在於在進氣系統的進氣管道開口連接一副氣室,副氣室設置在進氣門旁邊。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衝程汽油發動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副氣室的開口距離進氣門5至8釐米。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衝程汽油發動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副氣室的容積為100立方釐米至150立方釐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四衝程汽油發動機,其包括燃燒室、進氣系統和排氣系統,燃燒室內設置有活塞,其特徵在於在進氣系統的進氣管道開口連接一副氣室,副氣室設置在進氣門旁邊。所述的發動機能夠在關閉的進氣門附近形成更多高質量高密度的混合空氣,從而提高發動機的進氣質量,使燃燒效果更好。從而提高功率、降低油耗10%左右、降低汙染。
文檔編號F02B31/00GK2886094SQ20062005731
公開日2007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06年3月31日
發明者劉之川 申請人:劉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