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的五種聲腔來源於四川本地(川劇的前世今生)
2023-04-21 04:38:34 1
《四川省志 ·川劇志》,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川劇五種聲腔之一的胡琴腔。
胡琴腔,又稱「絲弦子」或「皮黃」,是在清代前中期由外省入川的皮黃腔衍變而成的,在乾隆、嘉慶年間已經廣泛流行於蜀中。在川劇四大河道中,川西壩是最擅長胡琴腔的,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會長杜建華老師告訴我們,川西壩之所以擅長胡琴腔,是有特別原因的。
成都平原稱為川西壩子,它比較擅長唱胡琴戲,為什麼呢?在川戲平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擅長胡琴的表演藝術家,像天籟、像浣花仙這樣的一些表演藝術家,他們都以唱胡琴腔著名,這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呢就是,我們有一個著名的劇作家叫黃吉安,這個黃吉安呢他寫了很多川劇劇本,它主要是以胡琴或彈戲這兩種聲腔來寫的,所以這些戲首先就在成都平原演出,一個新的劇本出來以後,再加上這麼多的表演藝術家演唱,他就會把它處理的非常的完美,很多人就會向他學習,那麼這種聲腔說從哪裡流傳過來的呀,從川西壩子流傳過來的,慢慢慢慢就形成了這個地方擅長這麼一種聲腔。」
胡琴腔有西皮和二黃兩種聲腔,它們都以川劇小胡琴為主要的伴奏樂器,都屬於板腔體音樂體系。只是,西皮只有【西皮】一個基本腔調,使用宮調式和羽調式的交替調式。而二黃的腔調則較為豐富,包括【正調二黃】【反調二黃】【平板】【老調】四個基本腔調,總稱為二黃腔,使用宮調式和徽調式的交替調式。除了腔調有所區別之外,西皮和二黃的音樂性格也是大相逕庭的。
「西皮就比較激昂,也可以明快,它表現力還是很強的,所以呢這種曲調呢,它特別適合於表現這種英雄人物的英雄氣概。」正如杜老師所說,胡琴的西皮唱腔具有高亢、明亮、剛勁、瀟灑的音樂性格,它的曲調簡潔、流暢、舒展大方,通俗而充滿陽剛之美。因此,西皮的劇目大多為列國、三國或歷史故事劇,這些劇目的劇情基本上都為觀眾所熟知,再加上西皮唱腔很容易上口,因此,我們常常可以在街頭巷尾、田邊地角聽到川劇愛好者哼唱其中的一些唱段,如「秋風吹送桂花香」「乾德王酒醉桃花宮」等等。由此可見,西皮聲腔的音樂品格與四川人幽默樂觀、開朗豁達的性格是十分吻合的。
同西皮明快、瀟灑的風格不同,二黃唱腔更具有嚴肅、沉靜、平和、委婉、厚重和抒情的音樂品格。「因為它這種聲腔呢,比較沉鬱、悽涼,有一種蒼涼感;它也可以表現這種很激昂、很雄渾的這種情緒,同時,它也可以很婉轉。」正如杜老師所說,二黃唱腔情緒表達非常多樣化,因此,它的適應性很強,用途也更廣泛,不分角色和悲喜劇情都可以使用。如川劇《柴市節》中文天祥的唱段,《鍘侄》《打鑾》中包拯的唱段,就是以嚴肅、沉穩的腔調,表現人物的剛直不阿和凜然正氣;而川劇《霸王別姬》中虞姬的唱段,《三祭江》中孫尚香的唱段表現的則是悽苦、哀怨、悲憤和激昂的情緒。由此可見,二黃從唱腔樣式到曲調類型都是多姿多彩的,無論是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等各種複雜情緒還是整齣戲的戲劇情節它都能有很得體的音樂詮釋,或許這就是二黃劇目眾多並深受川劇藝人和觀眾喜愛的重要原因吧。
川劇胡琴腔有「壩調」「京漢調」兩大藝術流派之分。流行於成都地區的「壩調」,以浣花仙、天籟、賈培之等川劇藝人為代表,它的聲腔字正腔圓,腔滿情溢,音樂性強,極富藝術表現力。而「京漢調」則流行於重慶地區,以吳曉雷、魏香庭等川劇藝人為代表,它的聲腔帶有楚聲和京味,非常有特色。
民國時期,壩調和京漢調兩派的川劇藝人,在精練自己演技的同時,也一直致力於對胡琴唱腔的改革,他們或在其中揉進四川揚琴的旋律,或融入京劇皮黃的韻味,彼此之間交流切磋,爭奇鬥豔,使川劇胡琴腔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他們留下的很多精彩唱段,一直到今天,都是川劇從業者學習的典範。
《四川省志·川劇志》帶您感受川劇的魅力。
本節目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成都市廣播電視臺聯合製作。
感謝「杜建華工作室」杜建華研究員特別指導!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指導: 杜建華
監製:王 禕
策劃:凌 飛
撰稿:楊 睿
主持:葵 葵
配圖:方志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