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智能式立體防護屏的製作方法
2023-10-18 01:43:59

本實用新型涉及放射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移動智能式立體防護屏。
背景技術:
立位防護屏是DR立位攝影時對受檢者進行防護的設備,旨在不影響影像質量的情況下屏蔽有效線束之外的X射線散射線、衰減漏射線,使受檢者避免不必要的照射。降低受檢者受檢部位的X射線劑量,屏蔽非受檢敏感部位的X射線劑量為當今輻射防護方面的主要研究課題。
立位防護屏屬於近年來新興的一種輔助防護設施,現有的立位防護屏通過上下兩鉛簾屏蔽非檢查部位的散射線,衰減漏射線,防護屏由上下兩片鉛簾構成,鉛當量均為0.50mmPb/150kV,下防護簾主要對性腺進行X射線散射線防護,上防護簾主要對眼球進行X射線散射線防護,在進行腹部檢查時,上防護簾可對甲狀腺進行防護。
由於放射防護實驗已確認放射防護方面,接觸屏蔽防護效果明顯優於陰影屏蔽防護效果,即立位防護屏緊貼受檢者防護效果最好,接觸屏蔽為鉛防護用品緊貼受檢者,而現有專利的立位防護屏均未考慮到防護屏距受檢者的距離的問題或者是防護屏的移動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移動智能式立體防護屏,可實現防護簾的自動定位。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移動智能式立體防護屏,其設置在X射線球管裝置和DR胸片架之間,所述立體防護屏包括支架、設於所述支架的底部的移動機構以及懸掛於所述支架上的上,下防護簾,所述上,下防護簾之間形成透射區域,所述X射線球管裝置的X射線通過所述投射區域投射於所述胸片架上,其特徵在於,所述移動機構設有驅動其動作的第一動力裝置,所述支架和/或所述胸片架上還設有用於檢測所述支架與所述胸片架之間距離的第一測距裝置,所述第一測距裝置與一控制裝置通訊連接,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第一動力裝置通訊連接,所述控制裝置根據所述第一測距裝置的檢測結果控制所述第一動力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移動機構採用滾輪,所述第一動力裝置採用伺服電機。
進一步的,所述滾輪在一固定設置的軌道上滾動。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測距裝置採用雷射傳感器。
進一步的,所述DR胸片架為可升降式結構並設有用於檢測胸片距離地面高度的第二測距裝置,所述上,下防護簾均為可升降式結構並且分別設有驅動其升降運動的第二動力裝置,所述第二測距裝置與所述控制裝置通訊連接,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第二動力裝置通訊連接,所述控制裝置根據所述第二測距裝置的檢測結果控制所述第二動力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上,下防護簾分別採用捲簾,所述第二動力裝置採用伺服電機。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測距裝置採用超聲波傳感器。
進一步的,所述防護簾包括簾體和覆於簾體表面的鉛橡膠。
進一步的,所述支架還設有分別向其兩側延伸的左,右防護板,所述左,右防護板呈弧板狀並彎向所述胸片架一側。
進一步的,所述防護板包括板體和覆於所述板體表面的鉛橡膠。
由於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1)本實用新型中,通過第一測距裝置檢測支架與胸片架之間的距離,自動調節支架與胸片架之間的距離,使其與檢測距離匹配,檢測距離為5cm;
(2)本實用新型中,根據受檢者胸部的位置高度,放射科技師調節胸片架的高度,通過第一測距裝置檢測胸片的高度,自動調節防護簾之間的透射區域的距離,使其與受檢者的高度匹配;
(3)本實用新型中,通過設置左,右防護板,可實現全方位防護。
附圖說明
圖1為移動智能式立體防護屏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其中,10、X射線球管裝置;20、DR胸片架;21、超聲波測距裝置;31、支架;32、滾輪;33、上防護簾;34、下防護簾;35、透射區域;36、雷射測距裝置;37、左防護板;38、右防護板;40、控制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參見圖1,如其中的圖例所示,一種移動智能式立體防護屏,其設置在X射線球管裝置10和DR胸片架20之間,立體防護屏包括支架31、設於支架31的底部的滾輪32以及懸掛於所述支架上的上,下防護簾33,34,上,下防護簾33,34之間形成透射區域35,X射線球管裝置10的X射線通過投射區域35投射於胸片上,滾輪32設有驅動其動作的第一動力裝置(圖中未視出),支架31還設有用於檢測其與胸片架之間的距離的雷射測距裝置36,雷射測距裝置36與控制裝置40通訊連接,控制裝置40與上述第一動力裝置通訊連接,控制裝置40根據雷射測距裝置36的檢測結果控制滾輪32的第一動力裝置。滾輪36在一固定設置的軌道(圖中未視出)上滾動。上述第一動力裝置採用伺服電機。
一種實施方式中,DR胸片架20為可升降式結構並且設有用於檢測胸片距離地面高度的超聲波測距裝置21,上,下防護簾33,34均為可升降式結構並且分別設有驅動其升降運動的第二動力裝置(圖中未視出),超聲波測距裝置21與控制裝置40通訊連接,控制裝置40與上述第二動力裝置通訊連接,控制裝置40根據超聲波測距裝置21的檢測結果控制上,下防護簾33,34的第二動力裝置。上述防護簾包括簾體和覆於簾體表面厚度為1mm的的鉛橡膠。
一種實施方式中,上,下防護簾33,34分別採用捲簾,上述第二動力裝置採用伺服電機。
一種實施方式中,支架31還設有分別向其兩側延伸的左,右防護板37,38,左,右防護板37,38呈弧板狀並彎向胸片架20一側。上述防護板包括板體和覆於板體表面的厚度為1mm的鉛橡膠。
以下為一種最優方式的實施過程,受檢者進行立位攝影時,先由放射科技師選擇胸片架的高度,胸片架20的高度由超聲波測距裝置21檢測到,並通過數據採集盒22採集,然後高度數據發至控制裝置40,控制裝置40接收後,發出指令調整透射區域35的上下高度,設置透射區域35固定於胸片架長度與寬度,根據不同身高受檢者做檢查時,通過超聲波測距裝置21反饋的信號,調整透射區域35的上下,雷射測距裝置36檢測立位防護屏距受檢者距離,檢測數據送至控制裝置40,控制裝置40決定移動智能防護屏向受檢者移動距離,通過滾輪32驅動,滾輪32安裝在兩條真實的軌道上。
以上為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描述,通過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