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接觸器觸頭支持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17 18:36:49 2

本發明公開一種接觸器觸頭支持裝置,按國際專利分類表(IPC)劃分屬於接觸器製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接觸器通常包括軀殼、靜觸頭、觸頭支持及動觸頭,靜觸頭安裝在軀殼上,而動觸頭安裝在觸頭支持上,觸頭支持活動安裝在軀殼中,在電磁鐵的作用下運動,使得動觸頭與靜觸頭接觸或分開。觸頭支持是接觸器的關鍵零件之一,一般用熱固性塑料製成,其下部開設穿銷孔(扁形或圓形),常用扁銷或圓銷與銜鐵聯接;其上部設有窗口,用以裝入動觸頭和觸頭彈簧。當銜鐵在電磁吸力作用下通過觸頭支持帶動觸頭做閉合運動時,從觸頭閉合瞬間起,被進一步壓縮的觸頭彈簧產生的作用力使觸頭支持穿銷孔周圍承受拉力;當線圈斷電後,復位彈簧及觸頭彈簧共同作用,使觸頭斷開(釋放),由觸頭支持、觸頭、銷、銜鐵構成的運動件獲得一定的速度,使觸頭支持的臺肩與接觸器軀殼擋板產生撞擊,觸頭支持臺肩則承受壓力。如果觸頭支持穿銷孔及臺肩結構設計不當,當接觸器頻繁吸合、釋放時,很容易出現觸頭支持斷裂的故障。尤其是100A以上的接觸器觸頭彈簧力值更大、銜鐵更重,觸頭支持的穿銷孔及臺肩受力也更大,更需要對相關結構進行精心、合理的設計。
另外,觸頭支持在軀殼(100A以上的接觸器軀殼均採用熱固性塑料製成)導向槽內的往復運動存在摩擦,而熱固性材料的耐磨性普遍欠佳,當運動件質量較大時需要考慮如何減小摩擦的問題。
中國文獻CN 104576218A公開一種接觸器減少摩擦緩衝結構,在觸頭支持與軀殼接觸的碰撞面上安裝緩衝件,緩衝件上形成彈性緩衝面,然而,文獻中彈性緩衝面即碰撞點是靠近緩衝件中心的穿銷孔附近,由於觸頭支持穿銷孔周圍是最易斷裂部位,軀殼與觸頭支持、緩衝件碰撞是一個反覆撞擊的過程,在撞擊和反彈釋放時產生的應力均向觸頭支持穿銷孔集中,因此,上述方案雖然能達到一定的預期效果,但仍然會出現故障。
現有接觸器,如施耐德LC1D115、ABB的A95-30、西門子的3RT1054,其觸頭支持存在如下缺陷:
1)觸頭支持與軀殼撞擊的部位都是硬度和脆性較高的熱固性材料,更偏於剛性撞擊,而材料耐磨性稍弱,不利於提高接觸順機械壽命;
2)觸頭支持在軀殼導向槽中的摩擦副為熱固性材料對熱固性材料(ABB、西門子),磨損大; 施耐德雖設置了熱塑性材料的耐磨附件(方形塑料件),但只在單面設置,背面未設置,如果將接觸器按方形件向上的位置安裝,則方形件不起作用,觸頭支持朝下的表面與軀殼導向槽表面仍屬熱固性材料對熱固性材料(重力作用)摩擦。
3)現有接觸器防止固定銷脫落及磨損,往往需要設計較為複雜的結構或附件,以施耐德為例,方形件附件多達4個。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接觸器觸頭支持裝置,通過整體式擋件,一次卡裝,同時具有定位、緩衝耐撞、耐磨三種功能。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接觸器觸頭支持裝置,包括觸頭支持,其上設有聯接銜鐵的銷孔,觸頭支持具有與軀殼撞擊的臺肩,臺肩上表面為撞擊面,臺肩側面安裝整體式擋件並向臺肩兩端延伸,整體式擋件的緩衝部形成於臺肩的撞擊面,所述緩衝部遠離觸頭支持的銷孔。
進一步,所述整體式擋件的緩衝部形成於臺肩兩端,緩衝部高於觸頭支持臺肩上表面。
進一步,所述整體式擋件包括橫連部,橫連部兩端為緩衝部,兩端緩衝部分別連接豎連部,豎連部的底部為摩擦部,橫連部、緩衝部、豎連部及摩擦部為一體成型,整體式擋件卡裝到觸頭支持時,摩擦部與軀殼導向槽表面形成熱塑性材料對熱固性材料的摩擦副,減小磨損。
進一步,所述整體式擋件的摩擦部為側面凸起,該凸起的表面高於觸頭支持側面。
進一步,所述整體式擋件的橫連部對應於觸頭支持銷孔位形成封蓋,以定位穿過銜鐵、觸頭支持的固定銷。
進一步,所述觸頭支持的臺肩側面設有橫向槽以容納整體式擋件的橫連部,橫向槽延伸到臺肩兩端,臺肩兩端為臺階結構以與緩衝部配合,觸頭支持的臺肩兩側為凹槽,凹槽內設有腰形凸臺以卡裝整體式擋件的摩擦部。
進一步,所述整體式擋件橫連部上設有至少一個卡鉤以與觸頭支持的橫向槽的通孔配合卡裝以定位封蓋及使橫連部貼平於觸頭支持橫向槽。
進一步,所述整體式擋件的緩衝部為扣角結構,扣角結構的底面設有卡扣卡裝到觸頭支持對應的凹坑內以固定擋件兩端。
進一步,所述整體式擋件為熱熱塑性材料一體成型的雙向擋件,其上具有緩衝部及垂直方向的摩擦部,所述的緩衝部及摩擦部均以擋件中心對稱設置,整體式擋件固定在觸頭 支持兩側的安裝位上,整體式擋件的雙向一體式設計,有利於整體的抗撞擊能力,而摩擦部及相連的豎連部對於緩衝部起到限位作用。
進一步,所述觸頭支持與銜鐵通過固定銷及配合的銷孔聯接,觸頭支持的橫向槽與觸頭支持的銷孔連通。
本發明通過觸頭支持和整體式擋件的組合設計,可充分發揮熱固性觸頭支持耐熱好、熱塑性擋件自潤滑、韌性好、緩衝撞擊、減小磨損的綜合優勢,提升了接觸器的性能,使接觸器安裝方向的選擇更多,並擁有更長的機械壽命。
本發明觸頭支持和整體式擋件的配合能減小磨損具體如下:本發明整體式擋件的摩擦部是一局部位,其與軀殼導向槽表面形成熱塑性材料對熱固性材料的摩擦副,是一局部點位摩擦,與現有技術的整體面摩擦相比大大縮小了接觸面積,從而具有減小磨損的優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沿固定銷剖視圖。
圖3是本發明觸頭支持結構圖。
圖4是本發明整體式擋件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整體式擋件另一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請參閱圖1至圖5,一種接觸器觸頭支持裝置,包括觸頭支持1,其上設有聯接銜鐵的銷孔,觸頭支持1具有與軀殼撞擊的臺肩101、102,臺肩上表面為撞擊面,臺肩側面安裝整體式擋件2並向臺肩兩端延伸,整體式擋件2的緩衝部22、23形成於臺肩的撞擊面,所述緩衝部遠離觸頭支持的銷孔。整體式擋件2為熱熱塑性材料一體成型的雙向擋件,上述熱塑性材料可以是下面一種或任意組合: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甲醛、聚碳酸酯、聚醯胺、丙烯酸類塑料、其它聚烯烴及其共聚物、聚碸、聚苯醚等,整體式擋件2上具有緩衝部及垂直方向的摩擦部,所述的緩衝部及摩擦部均以擋件中心對稱設置,整體式擋件固定在觸頭支持兩側的安裝位上,安裝位包括觸支持的橫向槽11、臺階結構12及腰形凸起13所在凹槽。整體式擋件2的緩衝部22、23形成於臺肩兩端,緩衝部22、23高於觸頭支持臺肩上表面。本發明整體式擋件2包括橫連部21,橫連部兩端為緩衝部22、23,兩端緩衝部分別連接豎連部24、25,豎連部的底部為摩擦部26、27,橫連部、緩衝部、豎連部及摩擦部為一體成型,整體式擋件2卡裝到觸頭支持時,摩擦部26、27與軀殼 導向槽表面形成熱塑性材料對熱固性材料的摩擦副,減小磨損。整體式擋件2的摩擦部26、27為側面凸起,該凸起的表面高於觸頭支持側面。整體式擋件2的橫連部21對應於觸頭支持銷孔位形成封蓋211,以定位穿過銜鐵3、觸頭支持1的固定銷4。觸頭支持1的臺肩側面設有橫向槽11以容納整體式擋件2的橫連部,橫向槽延伸到臺肩兩端,臺肩兩端為臺階結構12以與緩衝部配合,觸頭支持1的臺肩兩側為凹槽,凹槽內設有腰形凸臺13以卡裝整體式擋件的摩擦部。整體式擋件2橫連部上設有至少一個卡鉤210以與觸頭支持的橫向槽的通孔110配合卡裝以定位封蓋及使橫連部貼平於觸頭支持橫向槽,圖3所示,整體式擋件2橫連部為雙卡鉤,橫向槽配合設有兩個通孔。整體式擋件2的緩衝部22、23為扣角結構,扣角結構具有四面,其中的頂面為水平凸起,扣角結構的底面設有卡扣223卡裝到觸頭支持對應的凹坑111內以固定擋件兩端。如圖1所示,觸頭支持1與銜鐵3通過固定銷4及配合的銷孔聯接,觸頭支持1的橫向槽與觸頭支持的銷孔連通。
接觸器在與配電安裝時由於布線方式決定了正向或反向安裝,相應的接觸器中觸頭支持也會出現正、反安裝的狀況,目前行業內的觸頭支持,其只有一側設有耐磨附件,僅適合於正向或反向安裝,另一方向安裝時耐磨附件不能起到預期效果,如背景中提到的施耐德款。而本發明創新的在兩側設置摩擦部,無論正向或反向均能起到耐磨效果,並且摩擦部與緩衝部的一體式,更有利於定位安裝。
本發明觸頭支持設計結構如圖1、圖3及圖5所示,
a.橫向槽11,以容納擋件;
b.橫向槽上兩個長方形通孔110,以卡裝整體式擋件2卡鉤210;
c.撞擊部位落差式臺階結構12,以套裝並貼緊整體式擋件上部凸起即緩衝部22、23;
d.長方形凹坑111,以卡裝整體式擋件卡扣223;
e.腰形凸臺13,以卡裝擋件側面凸起即摩擦部26、27。
本發明整體式擋件設計如圖1、圖3、圖5,
a.整體式擋件2為橫向連通的一體式結構,避免多次卡裝;
b.雙卡鉤210,卡入觸頭支持通孔後使中間的半圓形蓋板(封蓋211)定位,同時使橫向連通分部貼平觸頭支持橫向槽11;
c.與軀殼撞擊面為緩衝部22、23,卡裝到觸頭支持上去後高於觸頭支持臺肩上表面;
d.卡扣223,卡裝到觸頭支持凹坑內,固定整體式擋件兩端;
e.側面凸起,即摩擦部26、27,卡裝到觸頭支持上面後,側表面高於觸頭支持側面。
本發明整體式擋的緩衝部遠離觸頭支持的銷孔,形成於臺肩兩端即擋件的兩端,碰 撞過程(撞擊和反彈釋放時)產生的應力遠離觸頭支持的銷孔處,與文獻CN 104576218A相比,抗碰撞性能更優,從而具有更長的機械壽命。
本發明方案觸頭支持與銜鐵通過圓銷或扁銷式的固定銷聯接,如圖1所示,在觸頭支持1前後兩面各設置一個熱塑性材料製成的整體式擋件2,中間半圓舌凸部形成封蓋211使圓銷得以限位,兩頭上端水平面凸起部(即緩衝部)起緩衝與軀殼的撞擊作用,同時提高耐磨性,而整體式擋的垂直面凸起(即摩擦部)表面與軀殼導向槽表面形成熱塑性材料對熱固性材料的摩擦副,減小磨損。
以上所記載,僅為利用本創作技術內容的實施例,任何熟悉本項技藝者運用本創作所做的修飾、變化,皆屬本創作主張的專利範圍,而不限於實施例所揭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