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前臂及手掌部骨科外固定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20:49:29 1

本發明涉及骨科外固定領域,尤其涉及急診科骨傷患者的前臂及手掌部骨科外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骨科外固定材料及方法主要有:石膏固定、高分子繃帶固定、預製模固定以及內支架固定。
石膏繃帶固定、高分子繃帶固定,若以管型用於急診期病人,其缺點在於不適合處理複雜部位,難以透過x射線,以及不能脫卸;如果做成託子,也做不到隨著患者的不斷變化的腫脹隨時動態的貼合固定,患者需要多次去醫院矯正處理。當腫脹達到極限時固定,在水腫滲出液被吸收後,石膏和高分子繃帶會使受傷肢體和外固定套之間的貼合消失,出現兩者之間的空腔;而在尚未水腫或水腫早期,傳統石膏託子或高分子繃帶託子會造成患肢受傷部位水腫增大時,受壓迫而導致組織受損進而逐步壞死。所以傳統的石膏託子或高分子繃帶託子固定,使得醫院臨床需要幾次拆開患者受傷肢體纏繞的紗布重新固定,既可能造成病人出現二次骨折風險又可能因處理不及時導致血運受阻而使組織從受損到壞死。
預製模固定,需要病人多次往返醫院修正,費時費力。
內支架固定,會造成新的骨創傷及感染,成本較高,正日益減少應用。
在名為「一種複雜環境下骨科外固定系統用聚氨酯及其製備方法」(專利號為ZL200910052379.X)的發明專利申請中,公開了一種用於骨科外固定系統的聚氨酯,該材料組成的新型骨科外固定系統,能處理石膏難以處理的複雜部位的固定和對四肢任何不腫脹的體表的管型貼合固定。
因此,創造適用於前臂及手掌部位急診骨傷患者四肢處於動態變化的聚氨酯骨科外固定系統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一直致力於研究的方向之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前臂及手掌部骨科外固定裝置,它解決了急診骨傷患者受傷部位在水腫初期至水腫末期受傷部位及周圍形狀處於動態變化中的治療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前臂及手掌部骨科外固定裝置,為一不閉合併可展開成平面的袖套,該袖套的前部為手掌套,袖套的後端至手臂肘關節彎曲部位;其中,
所述袖套包括一個由兩層具有伸縮性的柔性棉質材料縫製成的灌料腔體、一片縫合在灌料腔體的一側邊緣的棉質彈性材料、一片縫合在棉質彈性材料的外側邊緣的袖套門襟和若干縫合在灌料腔體的另一側邊緣的彈性帶;所述灌料腔體的後端邊上設有開口並縫製撕拉扣;每根所述彈性帶的外部和所述袖套門襟上對應地安裝配套連接件;
所述棉質彈性材料的彈性力平衡於手掌或前臂腫脹時對外產生的力,也即對人體體表的束縛力為1.4克/每平方毫米~5克/每平方毫米;
通過灌料腔體後端邊上的開口向灌料腔體內灌裝聚氨酯漿料,當聚氨酯漿料在進入固相軟化段後,通過配套連接件將袖套以360°圍合的方式包裹於人體的前臂及手掌處隨體塑形,使灌料腔體形成剛性固定部分,而使棉質彈性材料、袖套門襟及彈性帶形成彈性固定部分。
上述的前臂及手掌部骨科外固定裝置,其中,在所述袖套包裹於人體的前臂及手掌處後,由所述灌料腔體構成的剛性固定部分的圓弧角度為200°~240°。
上述的前臂及手掌部骨科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棉質彈性材料是由包裹了氨綸絲內芯的全棉材料針織成的。
上述的前臂及手掌部骨科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配套連接件為縫製在所述彈性帶的外部的撕拉扣公體和縫製在袖套門襟上的撕拉扣母體。
上述的前臂及手掌部骨科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袖套門襟是由兩層具有伸縮性的柔性棉質材料製成。
本發明的前臂及手掌部骨科外固定裝置的技術方案,具有足夠而適當的拉伸力和強度,又能透過x射線,由此可以清晰了解骨折部位癒合的狀況;同時便於透氣、清潔,醫護人員能夠根據患者需要自如地脫卸,以清洗和處理受傷部位的皮膚,防止皮膚發炎潰爛,充分體現人性化治療。患者的治療時間和綜合性價比相比近幾年較多使用的內支架固定和其它傳統的各種方法要好得多,比傳統的石膏和高分子繃帶管型固定及石膏和高分子繃帶託子效果理想,可以對骨傷患者的腫脹部位進行動態的固定,實現動態的完美貼合。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前臂及手掌部骨科外固定裝置展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前臂及手掌部骨科外固定裝置圍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請參閱圖1和圖2,本發明的前臂及手掌部骨科外固定裝置,為一不閉合併可展開成平面的袖套,該袖套的前部為手掌套,袖套的後端至手臂肘關節彎曲部位。
袖套包括一個灌料腔體10、一片縫合在灌料腔體10的一側邊緣的棉質彈性材料11、一片縫合在棉質彈性材料11的外側邊緣的袖套門襟15和若干縫合在灌料腔體10的另一側邊緣的彈性帶12;其中:
灌料腔體10由兩層具有伸縮性的柔性棉質材料縫製而成,該灌料腔體10的後端邊上設有開口並縫製撕拉扣13;
棉質彈性材料11由全棉柔性隨體塑形材料製成,該棉質彈性材料11是由包裹了氨綸絲內芯的全棉材料針織成的,該棉質彈性材料11的彈性力平衡於手掌或前臂腫脹時對外產生的力,也即對人體體表的束縛力為1.4克/每平方毫米~5克/每平方毫米;該棉質彈性材料11能夠直接接觸皮膚,便於皮膚透氣。
袖套門襟15的材料與製作灌料腔體10的材料相同,即也是由兩層具有伸縮性的柔性棉質材料製成;
若干彈性帶12以間隔一致的方式縫合在灌料腔體10的另一側邊緣;彈性帶12數量以五根為最佳,並且位於灌料腔體10最前端的一根彈性帶12要從手掌的虎口繞過;每根棉質彈性帶12的外部及袖套門襟15上對應地安裝配套連接件;該配套連接件為縫製在彈性帶12的外部的撕拉扣公體14和縫製在袖套門襟15上的撕拉扣母體14』;
通過灌料腔體10後端邊上的開口向灌料腔體10內灌裝聚氨酯漿料(公開於專利號為ZL200910052379.X),再在操作平臺上作聚氨酯漿料的滾勻處理,待聚氨酯漿料進入固相軟化段後,通過配套連接件將袖套以360°圍合的方式包裹於人體的前臂及手掌處隨體塑形,使灌料腔體10形成剛性固定部分,而使棉質彈性材料11、袖套門襟15及彈性帶12形成彈性固定部分;由灌料腔體10構成的剛性固定部分的圓弧角度為200°~240°。
當骨傷患者從原來的肢體形態由於水腫不斷改變形態的時候,本發明的外固定裝置也隨著骨傷患者肢體形態的變化動態記憶受傷部位的形態,並始終處於動態的固定。簡言之,當肢體腫脹,本發明的外固定裝置以隨體塑形的方式也始終動態的保持貼合固定;當水腫部位在恢復狀態的過程中,本發明的外固定裝置也隨之縮小,直至恢復常態。
本發明的外固定裝置在固定急診骨傷病人受傷部位的同時,在能夠起到固定作用的灌料腔體10的一側依次裝上棉質彈性材料11和袖套門襟15,在灌料腔體10的另一側裝上彈性帶12,並在袖套門襟15和彈性帶12上裝上配套連接件,當袖套通過配套連接件在肢體表面上以360°合圍的時候,動態的實現牢靠的隨體貼合塑形,灌料腔體10一側的棉質彈性材料11的彈性力平衡於受傷部位腫脹時對外產生的力,以此實時記憶,實現動態固定。由於明的外固定裝置包括剛性固定部分和彈性固定部分,完全不同於臨床上所使用的彈性繃帶。
本發明的前臂及手掌部骨科外固定裝置,具有足夠而適當的拉伸力和強度,又能透過x射線,由此可以清晰了解骨折部位癒合的狀況;同時便於透氣、清潔,醫護人員能夠根據患者需要自如地脫卸,以清洗和處理受傷部位的皮膚,防止皮膚發炎潰爛,充分體現人性化治療。患者的治療時間和綜合性價比相比近幾年較多使用的內支架固定和其它傳統的各種方法要好得多,比傳統的石膏和高分子繃帶管型固定及石膏和高分子繃帶託子效果理想,可以對患者的腫脹部位進行動態的固定,實現完美的貼合。
以上實施例僅供說明本發明之用,而非對本發明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還可以作出各種變換或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應該屬於本發明的範疇,應由各權利要求所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