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式常溫相變蓄能空調的製作方法
2023-10-26 10:35:32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體式常溫相變蓄能空調。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電力需求的增長也非常迅速,用電高峰與低谷差距在不斷拉大,電網運行的不均勻情況日趨嚴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空調已經成為每幢建築的必需設備,同時空調能耗也佔據了建築能耗的30%~50%之多,現有的空調能耗能高,而且啟停動作頻率較多,空調設備啟停對電網一一定的衝擊,縮短了空調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體式常溫相變蓄能空調,並且能夠克服以上缺陷。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體式常溫相變蓄能空調,包括空調主機,與空調主機進出口末端連接的至少一個一體式蓄能換熱裝置,所述一體式蓄能換熱裝置由若干個重疊的板式換熱器單元組成,所述板式換熱器單元從上至下依次包括空氣流通層、製冷劑流通層、常溫相變蓄能層。
作為優選:所述空調主機的第一進口與空氣流通層、製冷劑流通層的第二進口連通,空調主機的第一出口與空氣流通層、製冷劑流通層的第二出口連通。
作為優選:所述常溫相變蓄能層的材料由相變共晶鹽製成。
作為優選:所述常溫相變蓄能層設置成封閉式結構。
作為優選:所述空氣流通層、製冷劑流通層、常溫相變蓄能層均水平設置。
本實用新型具有有益效果為:
降低空調設備的啟停動作頻率,減少空調設備啟停對電網衝擊,提升空調設備壽命與效率;谷電價時,延長空調運行時間,峰電價時,降低空調運行時間,節省系統耗電;系統設計在末端蓄能,可有效降低室內溫度波動,平穩室內溫溼度環境,提升舒適度;蓄能材料為常溫相變,蓄能過程不影響空調效率,保障高效蓄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體式蓄能換熱裝置的內部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單機型空調的連接方式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央空調的連接方式示意圖。
附圖說明:100、空調主機;101、一體式蓄能換熱裝置;102、板式換熱器單元;103、空氣流通層;104、製冷劑流通層;105、常溫相變蓄能層;106、第二進口;107、第一出口;108、第二出口;109、第一進口。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3示,一體式常溫相變蓄能空調,包括空調主機100,與空調主機100進出口末端連接的至少一個一體式蓄能換熱裝置101,所述一體式蓄能換熱裝置101由若干個重疊的板式換熱器單元102組成,所述板式換熱器單元102從上至下依次包括空氣流通層103、製冷劑流通層104、常溫相變蓄能層105;所述空調主機100的第一進口109與空氣流通層103、製冷劑流通層104的第二進口106連通,空調主機100的第一出口107與空氣流通層103、製冷劑流通層104的第二出口108連通;所述常溫相變蓄能層105的材料由相變共晶鹽製成;所述常溫相變蓄能層105設置成封閉式結構;所述空氣流通層103、製冷劑流通層104、常溫相變蓄能層105均水平設置;本實施例空調連接方式為單機型方式:一臺室外主機帶一個蓄能空調末端,空調系統可運行為水系統或氟系統。
實際操作時,有空調需求時,製冷劑通過製冷劑流通層104,空氣流過空氣流通層103,實現空調效果;蓄能時,空氣不流動,製冷劑流通層104與常溫相變蓄能層105換熱,放能時,製冷劑流通層104不流動,空氣流動從常溫相變蓄能層105帶走能量實現空調效果;該裝置為板式換熱器,內部為層疊結構,其中空氣流通層103、製冷劑流通層104為開放式,可流通;常溫相變蓄能層105為封閉結構,無法流通,僅能換熱。
實施例2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連接方式為中央空調系統等較大型空調系統,一臺主機可帶多個蓄能空調末端,空調系統可運行為水系統或氟系統(以水系統為主)。
本實用新型降低空調設備的啟停動作頻率,減少空調設備啟停對電網衝擊,提升空調設備壽命與效率;谷電價時,延長空調運行時間,峰電價時,降低空調運行時間,節省系統耗電;系統設計在末端蓄能,可有效降低室內溫度波動,平穩室內溫溼度環境,提升舒適度;蓄能層材料為常溫相變,蓄能過程不影響空調效率,保障高效蓄能;製冷為主地區可設計為蓄冷(8~12℃蓄冷,蓄冷時相變共晶鹽為固態,放冷後液態),制熱為主地區可設計為蓄熱(50~55℃蓄熱,蓄熱時相變共晶鹽為液態,放熱後固態)。
上述實施例僅用於解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構思,而非對本實用新型權利保護的限定,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