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儺戲代表分支:江西兩大儺戲介紹

2023-10-04 19:20:25

  儺戲在江西的分支主要表現為寧都儺戲和平鄉儺戲,這兩者儺戲的表演形式和劇目都有所不同,具體任何地方習俗相關。那麼,這兩個儺戲究竟都有什麼樣的表現呢?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儺戲文化一下去了解看看吧。

  一、寧都儺戲
  寧都儺舞是贛南僅存的儺舞,其所在地為江西寧都南部的黃石鄉中村。這個村自明代洪武年間建村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村民的祖先是從中原遷徙來的郭姓客家人。寧都中村儺舞到清代已形成儺戲,面具達108個,節目也較多。通常演出的節目有《打安樂》、《打鐘馗》、《打冬易》、《打王卯》(又稱《王卯醉酒》)。

  寧都中村的儺舞表演一般在每年兩次的「禳神」期間進行。一次是農曆正月初二至十六日,另一次是農曆九月十一日至十七日。

  這裡的儺戲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其特點有些類似道教「踏罡」、「踩靈」等步伐,動作雖簡單卻相當原始,也很優雅。表演時,不論演什麼角色,演員都必須頭戴面具,面具由樟木雕鑿而成。演員用不同身段動作區別男女角色,配器也簡單,主要以鑼鼓伴奏,人聲幫和。

  服裝有兩種,一為紅色,代表男性;一為綠色,代表女性。服裝前後有特殊圖案和道教符錄等標誌,頭上用一塊一面紅、一面黑的頭巾包紮。道具也很簡單,大多是用木製劍和木製令尺令箭或根據劇情需要製作的其他道具。

  中村儺戲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劇目。據說先前可演《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等大戲,到今天僅保存《賴公射月》、《太公釣魚》、《鍾馗斬鬼》等7個節目,劇情單調,內容簡單,但原汁原味,鄉土氣息濃鬱。到今天,面具僅存下34個,能演儺戲的也只剩下郭家習、郭天春兩位老人。

  二、萍鄉儺舞
  儺舞,萍鄉俗稱「仰儺神」(仰,方言為舞跳之意),「耍儺神」、「耍儺案」、「蹍儺神」,有的地方因舞步必須踩在鑼點上而稱為「踩儺」、「踩儺案」。萍鄉儺舞一直沿襲「逐疫於衙署中及各民戶」所謂「沿門舞」的習俗。

  一是索室。按舊制,在索室之前,先要到縣城集結,在「官迎」後才正式開始。

  二是夜場演出。儺隊住哪村,就在哪村表演兩三個小時的節目。

  三是封洞儀式,即儺隊回儺廟將面具擱置神龕上和神龕下密封。封洞是跳儺中最大的活動,當天在儺廟要通宵達旦表演儺舞。

  舞蹈節目依據面具名稱而定。如戴太子面具跳舞、就叫《太子舞》、以此類推。舞蹈的特點大體可分三類:一是以古樸莊重,典雅文靜為特色;二是以激烈奔放、對峙而舞為特色;三是以雄壯剽悍、風趣詼諧為特點。

  舞蹈節目有:《頭陣》、《太子》、《關公》、《三將軍》、《趙公》、《鍾馗捉小鬼》,《雷公電母》、《瘟神下界》、《先鋒祭將》、《功曹奏本》、《歐陽將軍》、《小鬼戲判官》、《關公觀南北二鬥》、《關公戰顏良》等。

  江西萍鄉,普遍流傳著關於「銅面具」的傳說。據說古時儺面具全為銅製。一百多年前,因「褻瀆了神靈」才絕跡,改用樟木雕刻。面具在儺舞中具有特殊的位置,是儺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分為供奉和舞耍兩種面具。萍鄉的儺面具,原有4000多幅,現存700多幅,製作時間從元末、明清到民國時期都有。

  面具雕刻藝人被稱為「處士」,專職雕刻面具,並在面具頭頂後鑿刻的小方洞中,放茶葉,燈芯草,稻穀、藥物等,以油膏密封稱為「安腹藏」。還要殺雞取血塗抹面具,給額頭和眼睛「開光」後,據藝人說,面具才成為有生命力的神靈。

  萍鄉儺面具的雕刻,蘊含著藝人們的聰明才智和精巧技藝,其中傳承著歷代藝人對儺的祟信和理解,將先民們對神靈的偶像崇拜,對鬼魅疫癘的痛恨,通過面具的製作而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們至今仍能感受到遠古先民請神驅鬼的巨大震攝力。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