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戲代表分支:江西兩大儺戲介紹
2023-10-04 19:20:25
儺戲在江西的分支主要表現為寧都儺戲和平鄉儺戲,這兩者儺戲的表演形式和劇目都有所不同,具體任何地方習俗相關。那麼,這兩個儺戲究竟都有什麼樣的表現呢?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儺戲文化一下去了解看看吧。
一、寧都儺戲
寧都儺舞是贛南僅存的儺舞,其所在地為江西寧都南部的黃石鄉中村。這個村自明代洪武年間建村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村民的祖先是從中原遷徙來的郭姓客家人。寧都中村儺舞到清代已形成儺戲,面具達108個,節目也較多。通常演出的節目有《打安樂》、《打鐘馗》、《打冬易》、《打王卯》(又稱《王卯醉酒》)。
寧都中村的儺舞表演一般在每年兩次的「禳神」期間進行。一次是農曆正月初二至十六日,另一次是農曆九月十一日至十七日。
這裡的儺戲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其特點有些類似道教「踏罡」、「踩靈」等步伐,動作雖簡單卻相當原始,也很優雅。表演時,不論演什麼角色,演員都必須頭戴面具,面具由樟木雕鑿而成。演員用不同身段動作區別男女角色,配器也簡單,主要以鑼鼓伴奏,人聲幫和。
服裝有兩種,一為紅色,代表男性;一為綠色,代表女性。服裝前後有特殊圖案和道教符錄等標誌,頭上用一塊一面紅、一面黑的頭巾包紮。道具也很簡單,大多是用木製劍和木製令尺令箭或根據劇情需要製作的其他道具。
中村儺戲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劇目。據說先前可演《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等大戲,到今天僅保存《賴公射月》、《太公釣魚》、《鍾馗斬鬼》等7個節目,劇情單調,內容簡單,但原汁原味,鄉土氣息濃鬱。到今天,面具僅存下34個,能演儺戲的也只剩下郭家習、郭天春兩位老人。
二、萍鄉儺舞
儺舞,萍鄉俗稱「仰儺神」(仰,方言為舞跳之意),「耍儺神」、「耍儺案」、「蹍儺神」,有的地方因舞步必須踩在鑼點上而稱為「踩儺」、「踩儺案」。萍鄉儺舞一直沿襲「逐疫於衙署中及各民戶」所謂「沿門舞」的習俗。
一是索室。按舊制,在索室之前,先要到縣城集結,在「官迎」後才正式開始。
二是夜場演出。儺隊住哪村,就在哪村表演兩三個小時的節目。
三是封洞儀式,即儺隊回儺廟將面具擱置神龕上和神龕下密封。封洞是跳儺中最大的活動,當天在儺廟要通宵達旦表演儺舞。
舞蹈節目依據面具名稱而定。如戴太子面具跳舞、就叫《太子舞》、以此類推。舞蹈的特點大體可分三類:一是以古樸莊重,典雅文靜為特色;二是以激烈奔放、對峙而舞為特色;三是以雄壯剽悍、風趣詼諧為特點。
舞蹈節目有:《頭陣》、《太子》、《關公》、《三將軍》、《趙公》、《鍾馗捉小鬼》,《雷公電母》、《瘟神下界》、《先鋒祭將》、《功曹奏本》、《歐陽將軍》、《小鬼戲判官》、《關公觀南北二鬥》、《關公戰顏良》等。
江西萍鄉,普遍流傳著關於「銅面具」的傳說。據說古時儺面具全為銅製。一百多年前,因「褻瀆了神靈」才絕跡,改用樟木雕刻。面具在儺舞中具有特殊的位置,是儺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分為供奉和舞耍兩種面具。萍鄉的儺面具,原有4000多幅,現存700多幅,製作時間從元末、明清到民國時期都有。
面具雕刻藝人被稱為「處士」,專職雕刻面具,並在面具頭頂後鑿刻的小方洞中,放茶葉,燈芯草,稻穀、藥物等,以油膏密封稱為「安腹藏」。還要殺雞取血塗抹面具,給額頭和眼睛「開光」後,據藝人說,面具才成為有生命力的神靈。
萍鄉儺面具的雕刻,蘊含著藝人們的聰明才智和精巧技藝,其中傳承著歷代藝人對儺的祟信和理解,將先民們對神靈的偶像崇拜,對鬼魅疫癘的痛恨,通過面具的製作而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們至今仍能感受到遠古先民請神驅鬼的巨大震攝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