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前赤壁賦》有感800字
2023-10-19 22:37:32 1
初讀題目「前赤壁賦」,心中不免感想到——這應是篇懷古吊今之作吧?帶著疑問,我讀了下去。
蘇軾的詞向來以豪邁著稱,本首也不例外,一開頭便給人以磅礴蒼穹之感。一葉扁舟,泛於江上,「浩浩呼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美景佳人,怎會少了酒相助,這不,過了一會兒,正喝盡興了,便傳來歌聲。歌聲是美好的,可一加上簫聲,便頓時給人一種悽悽慘慘慽慽之感,或許是簫本身的音色,或許是作者的內心蕭瑟,聽——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大環境的壯闊再加上簫聲的悽寂淡意,作者的內心,由一開始「湧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轉到「蘇子愀然,正襟危坐」便有理有據了」。
噫!「烏臺詩案」一發,蘇子被貶黃州,滿心的愁苦只在遊山玩水間被深深咽下去,那心底的壓抑遇上一個大環境便發揮的淋漓盡致。周瑜、曹操,兩位三國時期風雲人物,周瑜在此將曹操大敗,如今蘇子同遊赤壁,也悲嘆道:「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或許蘇子想藉此撫慰自己,一時政治上的失意也沒什麼大不了,於此,作者懷古吊今的感嘆發揮到了極致。人寄天地,投身山水,再加上大英雄的落敗,蘇子內心的渺小與落寂融為一體——「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一粟。」人生之短暫,人的渺小與天地而言,不過一霎,低頭望水,抬頭望月,竟心生羨慕之情「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但卻又「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子內心寫照應是——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手腳,但卻無奈不可多得,希望落空,失望來臨時,似乎連一開頭的「清風徐來」都變成了「秋月悲風」了。
然而,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後,蘇軾卻依然保持著曠達樂觀,積極豪邁的心情。再次低頭望水,抬頭望月,竟也發現了些許不同。水滾滾向前逝去,未曾回往,而月,卻最終沒有絲毫增減。自變與不變,往往就在一瞬,大概是自己變化的人觀看,則天地連一瞬間都不盡相同;自己不變化的人觀看,則物與我都沒有盡頭,又何需羨慕呢?如此說來,蘇子是自變者,潛移默化中,作者轉變了自己的思想——既然萬物皆有主,如若不是自己的,即使是一分毫也不能取得,借自然哲學之理,打消了自己從政念頭。「惟江上之清月,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啊,也只有這山水,為天下人共有之物,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又何怕終止的那一天呢,不如趁現在,不負光陰年華,好好去遊一遊,賞一賞這「造物者之無盡藏」。想必此時,原本的寂廖與落寞一掃為空,作者又回到了賞景之中了,此時的喜,比最開始欣賞美景之喜,又多上一層深意吧。
作者曠達,積極、樂觀,一大部分是從自然之中獲取的。而最後的「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給人以隨意灑脫,豪邁肆恣結尾,果然,從前那個東坡又回來了。
此詞與《小石潭記》很大的一點共通之處,便是以空寂廖落的環境觸發自己內心深處的壓抑,但最後,東坡悟得真經,柳宗元卻沒有,如此說來《前赤壁賦》不失為一篇佳作。不只有懷古吊今的悲慨,亦有自己對人生,對自然道理的悟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