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及其產品的製作方法
2023-10-19 12:06:22
一種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及其產品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原料預處理;b.預熱;c.焙煎;d.冷卻回潮;e.復焙提香;f.冷卻:將經過e步驟處理的茶葉冷卻至室溫,得到產品。本發明還提供由該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製得的茶葉產品。本發明的加工方法優化改善了茶葉中香氣物質的含量,降低茶葉中苦澀物質——如咖啡因等物質的含量,改善了原茶葉的香味,降低了原茶葉的苦澀味,同時該方法製得的茶葉茶香醇厚。
【專利說明】一種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及其產品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到茶葉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 及其產品。 【背景技術】
[0002] 綠茶是我國的主產茶類之一,全國有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生產綠茶。大宗綠茶 具有產量高,覆蓋面廣,需求大等優勢,但因大宗綠茶來源廣,地區差異明顯,質量參差不 齊,產品附加值低,一直未能被有效開發利用。
[0003] 近年來,隨著茶飲料行業的高速發展,大宗炒青綠茶也成為飲料用茶重要的組成 部分。當前,中低檔大宗炒青綠茶品質存在的"色澤不綠、苦澀味重、有煙焦味"等突出問 題。各地加工企業中主要通過初制加工工藝的改良,進行改善產品品質,前人採取的工藝主 要集中在鮮葉攤放工藝(如長時攤放、低溫攤放、萎凋槽攤放等方式)、殺青方式(蒸汽殺 青、滾筒殺青、微波殺青等方式)、乾燥處理(烘乾、炒幹、輝乾等乾燥方式)、提香工藝(烘 幹機、殺青機、炒幹機、遠紅外等提香方式)等初制關鍵工藝研宄,這種針對單一企業、單個 批次、單個地區的工藝改良不具有普適性,具體工藝不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和可重複性,從而 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大範圍的中低檔大宗炒青綠茶品質缺陷問題。目前,茶飲料市場日益壯 大,各個大型的飲料加工用茶企業,原料產品使用量巨大,品質要求日趨嚴格。當前,亟待開 發出針對全國不同茶葉產區中低檔大宗綠茶的一種精製加工工藝,以期達到改善提高中低 檔炒青綠茶產品品質,減少不同產區產品的品質差異,增加飲料用茶原料的產品可供應量, 進一步的提高中低檔炒青綠茶的產品附加值,從而達到增加茶農的收入,促進生產的積極 性等作用。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 的加工方法及其產品。
[0005]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 -種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0007] a.原料預處理:取中低檔炒青綠茶,依次進行去除雜質,然後篩取尺寸為4-10目 之間的茶葉,所述中低檔炒青綠茶由至少兩個不同產區的中低檔炒青綠茶成品混合而成;
[0008] b.預熱:將a步驟中篩選出的尺寸為4-10目之間的茶葉在茶葉滾炒機中進行滾 炒,滾炒溫度為100-120°C,滾炒時間為5-10分鐘;
[0009] C.焙煎:將經過b步驟處理的茶葉在茶葉焙煎機中進行焙煎處理,焙煎機上的焙 煎滾筒初始溫度為120-250°C,焙煎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100_180°C,焙煎處理時間為 1-120分鐘,焙煎滾筒的轉速為300r/min ;
[0010] d.冷卻回潮:將經過c步驟處理後的茶葉在20-28°C的溫度下攤涼30-90分鐘;
[0011] e.復焙提香:將經過d步驟處理的茶葉進行復焙處理,復焙初始溫度為80-120°C, 復焙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70-110°C,復焙時間為30-90分鐘,復焙過程中焙煎滾筒的 轉速為300r/min;
[0012] f.冷卻:將經過e步驟處理的茶葉冷卻至室溫,得到產品。
[0013] 本發明中,優選的方案為所述b步驟中滾炒溫度為105 °C -110 °C,滾炒時間為8-10 分鐘。
[0014] 本發明中,優選的方案為所述c步驟中焙煎滾筒初始溫度為150-250°C,更優選的 為200°C ;焙煎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140-180°C,更優選的為160°C ;焙煎處理時間為 15-60分鐘,更優選的為40分鐘。
[0015] 本發明中,優選的方案為所述d步驟中的茶葉在20-26°C的溫度下攤涼30-60分 鍾,更優選的為茶葉在26°C的溫度下攤涼60分鐘。
[0016] 本發明中,優選的方案為所述e步驟中復焙初始溫度為80-1KTC,更優選的為 90°C;復焙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70-100°C,更優選的為80°C;復焙時間為30-60分鐘, 更優選的為60分鐘。
[0017] 本發明中,優選的方案為所述步驟c中的茶葉焙煎機為SCR-01型茶葉焙煎機。選 用日式專用茶葉焙煎機(型號:SCR-01、陶瓷筒體、直火加熱),該設備具備操作簡便、升溫 快速、受熱均勻、溫度可控性好、能耗低、處理效率高、可連續操作等特點
[0018] 本發明中,優選的方案為所述中低檔炒青綠茶為鮮葉等級為一芽三葉和/或一芽 四葉的茶葉製成。
[0019] 本發明中,優選的方案為所述中低檔炒青綠茶由貴州、湖北、浙江和陝西中的至少 兩個不同產區的中低檔炒青綠茶成品混合而成。
[0020] 本發明中,優選的方案為所述中低檔炒青綠茶由浙江和陝西兩個產區的中低檔炒 青綠茶成品混合而成,混合比例為1:1。
[0021 ] 本發明還提供由上述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製得的綠茶。
[0022]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是:本發明方案採用原料預處理、預熱、焙煎、冷卻 回潮、復焙提香等工藝步驟,可去除大宗茶原料中的陳雜味,產品的呈苦澀味物質(茶葉中 的咖啡因等物質)大幅降低,茶多酚含量總量和成分組成比例變化明顯,大幅提升茶葉芳 香類香氣物質含量,產品滋味也得到大幅改善,茶湯苦澀味降低、醇厚度增加的效果;產品 的香氣物質組成數目明顯變化,香氣物質含量總量成倍數增加,極大的提高了中低檔大宗 炒青綠茶香氣特徵,從而明顯改善了中低檔大宗炒青綠茶產品的滋味特徵。
[0023] 【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0024] 實施例1
[0025] -種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0026] a.原料預處理:取中低檔炒青綠茶,依次進行去除雜質,然後篩取尺寸為4-10目 之間的茶葉,所述中低檔炒青綠茶為鮮葉等級為一芽三葉、四葉,加工而成的大宗炒青綠茶 產品,選擇貴州、湖北兩個產區,各50公斤,共計100公斤,進行充分混勻;
[0027] b.預熱:將a步驟中篩選出的尺寸為4-10目之間的茶葉在茶葉滾炒機中進行滾 炒,滾炒溫度為100°c,滾炒時間為10分鐘;
[0028] c.焙煎:將經過b步驟處理的茶葉在茶葉焙煎機中進行焙煎處理,焙煎機上的焙 煎滾筒初始溫度為150°C,焙煎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140°C,焙煎處理時間為60分鐘, 焙煎滾筒的轉速為300r/min ;
[0029] d.冷卻回潮:將經過c步驟處理後的茶葉在26°C的溫度下攤涼45分鐘;
[0030] e.復焙提香:將經過d步驟處理的茶葉進行復焙處理,復焙初始溫度為110°C, 復焙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l〇〇°C,復焙時間為40分鐘,復焙過程中焙煎滾筒的轉速為 300r/min ;
[0031] f.冷卻:將經過e步驟處理的茶葉冷卻至室溫,得到產品。
[0032] 實施例2
[0033] -種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0034] a.原料預處理:取中低檔炒青綠茶,依次進行去除雜質,然後篩取尺寸為4-10目 之間的茶葉,所述中低檔炒青綠茶為鮮葉等級為一芽三葉、四葉,加工而成的大宗炒青綠茶 產品,選擇浙江、陝西兩個產區,各50公斤,共計100公斤,進行充分混勻;
[0035] b.預熱:將a步驟中篩選出的尺寸為4-10目之間的茶葉在茶葉滾炒機中進行滾 炒,滾炒溫度為100°c,滾炒時間為10分鐘;
[0036] c.焙煎:將經過b步驟處理的茶葉在茶葉焙煎機中進行焙煎處理,焙煎機上的焙 煎滾筒初始溫度為200°C,焙煎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160°C,焙煎處理時間為40分鐘, 焙煎滾筒的轉速為300r/min ;
[0037] d.冷卻回潮:將經過c步驟處理後的茶葉在26°C的溫度下攤涼60分鐘;
[0038] e.復焙提香:將經過d步驟處理的茶葉進行復焙處理,復焙初始溫度為90°C,復焙 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80°C,復焙時間為60分鐘,復焙過程中焙煎滾筒的轉速為300r/ min ;
[0039] f.冷卻:將經過e步驟處理的茶葉冷卻至室溫,得到產品。
[0040] 實施例3
[0041] -種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0042] a.原料預處理:取中低檔炒青綠茶,依次進行去除雜質,然後篩取尺寸為4-10目 之間的茶葉,所述中低檔炒青綠茶為鮮葉等級為一芽三葉、四葉,加工而成的大宗炒青綠茶 產品,選擇貴州、浙江兩個產區,各50公斤,共計100公斤,進行充分混勻;
[0043] b.預熱:將a步驟中篩選出的尺寸為4-10目之間的茶葉在茶葉滾炒機中進行滾 炒,滾炒溫度為120°C,滾炒時間為5分鐘;
[0044] c.焙煎:將經過b步驟處理的茶葉在茶葉焙煎機中進行焙煎處理,焙煎機上的焙 煎滾筒初始溫度為250°C,焙煎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180°C,焙煎處理時間為10分鐘, 焙煎滾筒的轉速為300r/min ;
[0045] d.冷卻回潮:將經過c步驟處理後的茶葉在26°C的溫度下攤涼90分鐘;
[0046] e.復焙提香:將經過d步驟處理的茶葉進行復焙處理,復焙初始溫度為80°C,復焙 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70 °C,復焙時間為30分鐘,復焙過程中焙煎滾筒的轉速為300r/ min ;
[0047] f.冷卻:將經過e步驟處理的茶葉冷卻至室溫,得到產品。
[0048] 實施例4
[0049] 分別取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所製得的茶葉及其原料(即相應實施例對應 中低檔炒青綠茶),分別對製備實施例1-3原料茶葉進行篩選,篩選出尺寸為4-10目的茶 葉,分別編為空白樣一(對應實施例1)、空白樣二(對應實施例2)和空白樣3 (對應實施例 3) 〇
[0050] 採用《GB/T8313-2008茶葉中茶多酚和兒茶素類含量的檢測方法》和《GB/T 8314-2013茶游離胺基酸總量的測定》中的檢測方法,選擇設備為尤尼柯牌分光光度計、安 捷倫牌液相色譜儀(1260型HPLC),對實施例1-3及空白樣一至空白樣三的茶葉中主要物質 (包括茶多酚、游離胺基酸、咖啡因、兒茶素)進行檢測分析。
[0051] 採用頂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與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技術,實驗設備 安捷倫牌氣相質譜分析儀(7890B-5977A型GC-MS),為對茶葉樣品中香氣物質(包括醇類、 吡咯類、酮類等物質)進行檢測分析,主體檢測結果詳見表1和表2 :
[0052] 表1茶葉處理樣品與空白樣品的主要內含物質成分含量(% )
[0053]
【權利要求】
1. 一種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 a. 原料預處理:取中低檔炒青綠茶,依次進行去除雜質,然後篩取尺寸為4-10目之間 的茶葉,所述中低檔炒青綠茶由至少兩個不同產區的中低檔炒青綠茶成品混合而成; b. 預熱:將a步驟中篩選出的尺寸為4-10目之間的茶葉在茶葉滾炒機中進行滾炒,滾 炒溫度為100_120°C,滾炒時間為5-10分鐘; c. 焙煎:將經過b步驟處理的茶葉在茶葉焙煎機中進行焙煎處理,焙煎機上的焙煎 滾筒初始溫度為120-250 °C,焙煎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100-180 °C,焙煎處理時間為 10-120分鐘,焙煎滾筒的轉速為300r/min ; d. 冷卻回潮:將經過c步驟處理後的茶葉在20-28°C的溫度下攤涼30-90分鐘; e. 復焙提香:將經過d步驟處理的茶葉進行復焙處理,復焙初始溫度為80-120°C,復焙 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70-110°C,復焙時間為30-90分鐘,復焙過程中焙煎滾筒的轉速 為 300r/min ; f. 冷卻:將經過e步驟處理的茶葉冷卻至室溫,得到產品。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b 步驟中滾炒溫度為105-110°C,滾炒時間為8-10分鐘。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c 步驟中焙煎滾筒初始溫度為150_250°C,焙煎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140-180°C,焙煎處 理時間為15_60分鐘。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d 步驟中的茶葉在20-26°C的溫度下攤涼30-60分鐘。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e 步驟中復焙初始溫度為80-110°C,復焙處理中將茶葉溫度控制為70-100°C,復焙時間為 30-60分鐘。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 驟c中的茶葉焙煎機為SCR-01型茶葉焙煎機。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中 低檔炒青綠茶為鮮葉等級為一芽三葉和/或一芽四葉的茶葉製成。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中 低檔炒青綠茶由貴州、湖北、浙江和陝西中的至少兩個不同產區的中低檔炒青綠茶成品混 合而成。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中 低檔炒青綠茶為浙江和陝西兩個產區的中低檔炒青綠茶成品的混合,混合比例為1:1。
10. 根據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改善中低檔炒青綠茶品質的加工方法製得的綠 茶。
【文檔編號】A23F3/40GK104430972SQ201410657767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8日
【發明者】王璽, 何群仙, 羅龍新, 羅俊, 段玲靚 申請人:婺源縣聚芳永茶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