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高僧布袋和尚寫過一首詩(唐代詩人經高僧點化)
2023-10-22 07:03:04 6
唐代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期,唐代詩人多若星子。《全唐詩》收錄唐詩48900多首,收錄詩人共2200餘人。
在這燦若星河的詩人中,李涉的名字,實在是太過冷門。
雖然詩人冷門,但是,李涉曾寫過一首詩,詩中的名句「偷得浮生半日閒」已是家喻戶曉的名句。
這句詩出自李涉的《題鶴林寺僧舍》,全詩為: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長時間來一直處於混沌醉夢之中,無端地耗費著人生這點有限的時光。有一天,忽然發現春天即將過去了,於是便強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賞春色。在遊覽寺院的時候,無意中與一位高僧閒聊了很久,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閒。
這首詩是李涉被流放時所寫,李涉仕途坎坷,唐憲宗時被貶謫為陝川司倉參軍。文宗時應召為太學博士,因與名相裴度及武昭相善,遭宰相李逢吉迫害,被流官康州。
在他流放期間,情緒非常消沉,用他詩中的話說就是「終日昏昏醉夢間」。這一天,李涉眼看春天就要走了,打起精神登山遊玩放鬆,遊覽到鶴林寺時,與寺中的高僧閒聊,經高僧開導,忽然頓悟。
此後,李涉解開了長久以來苦悶的心結,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靈增加了些許愉快。於是欣然題詩本篇於寺院牆壁之上,以抒發其內心「又得浮生半日閒」之感慨。
我們回過頭來,再來看這首詩。
終日昏昏醉夢間
這一句是詩人對自己遭遇流放時的內在情緒與外在情態的真實描述。詩人從「抑」起筆,首先抒寫其消極渾噩的內心情態。
在「醉夢」前面修飾以「終日昏昏」,可見詩人面對流放遭遇所表現出來的極度消沉和一蹶不振。從寫法上這是採取了先抑後揚的寫法,為下文的「揚」做了一個很好的蓄勢和鋪墊。
忽聞春盡強登山
這句是寫詩人在百無聊賴之際,渾渾噩噩之中,忽然發現明媚的春光已經快要離他而遠去了,於是強打精神走出戶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賞春色以排遣積鬱已久的愁苦與不快。
這裡的「春盡」我們應該不僅僅理解為自然界的春天將要過去了,還應該想到人生青春歲月之有限。
詩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這樣枉費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聞春盡」之後振作精神「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因」,當為介詞,有「由於」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參禪悟道修行之地。詩人來這裡幹什麼?有意來的也好,無意路過也罷,總之,人還是進去了,並且與寺內的高僧談禪悟道閒聊了很久。
「逢僧話」之「逢」字告訴讀者是無意之中碰到的;「話」,即與老和尚談禪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悶與不快,探討人生之喜怒哀樂。
作為佛家,對待人生的觀念自古多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緒心態,面對慘澹現實,視若罔聞,處變不驚。不論有多大的煩惱與不快,學會深藏於心底,這樣才能忘記過去,笑對人生,憧憬未來。
又得浮生半日閒
這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浮生半日閒,是因為過竹院逢僧話。此句深深禪意,揭示了無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閒最難得。
在與寺僧交流過後,詩人才感覺到這生活是閒適的,可想而知,詩人之前過的是怎樣抑鬱的生活。
由李涉這首詩引申出一個典故,即「逢僧處」,由於詩作太有名,逢僧處替代了竹院名。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也十分喜歡李涉的詩。那「竹院逢僧」之處,成了他在南山最留戀的地方,同時,建起了「蘇公竹院」,重享當年李涉與僧閒聊的情趣。
胡愈之先生專為這句名言作過注釋:「人總不能看見自己,唯有和別處的人相比較時,方照見了自己的真實面目。」
如今 ,「偷得浮生半日閒」已經成為一個閒適、忙中休憩的詩句,是一個人最放鬆、最愜意的時候,願每一個詩友都能有「半日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