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明朝那些事兒》
2023-10-22 12:22:22 4
在歷史的篇章中,跳躍的文字在埋藏了朝代變更腥風血雨的同時,也隱藏了太多需要探索的秘密。我非局中人,不知局中事。但讀史或者說讀書,便可了解局中之事。所以我翻開了石悅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兒》,重溫不一樣的明史。
大明中國古史中的一抹縮影,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由盛到衰歷經276年,傳了12世,共計16位皇帝。最後一個在中原地區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同時也是將火器、航海、造船技術推向世界前沿的朝代。
明太祖迫於生計,參加義軍。卻因早年特有的人格魅力及軍事才能,起於微末之中,卻能外攘蒙元,內敗張士誠、陳友諒等安定天下,更多依靠的是「人和」。李善長、劉基、徐達、常遇春……在一大批賢臣良將的輔佐下,和幾代帝王(明成祖、明武宗、明英宗)努力下,建立了一個前期較為安定、國防力量強大,經濟穩定發展的時代。當然有太陽照射的地方,就會有向陽面和背陰的地方。一個「廢相、特務橫行,太監掌權、權杖大臣、大殺功臣」並由其子孫發揚光大的黑暗時代,也將悄悄得拉開帷幕。
總的來說從明英宗開始,權力的轉變基本圍繞三種勢力進行著,以科舉出身為首的內閣,特殊人種執筆、司禮太監等,皇帝及其直系親屬。為了站在權力的頂端,基本上無所不用其極。什麼兄弟相殘、挖坑設陷、投毒下藥、皇子早產都是小意思。比起那權傾朝野、八百徒孫、開宗立廟、買賣官位、自下屠刀而成千歲的魏忠賢魏大人來說,真的都只是「關公門前耍大刀」,賣弄都談不上。魏大人的成名放在這天能夠寫一部血與淚的成名史,但是這血是烈士的血,淚是孤兒寡母的淚。有時候形勢是吝嗇的,但歷史終會是公平的。所以遭世人的唾棄、仇罵總是那些背離廣大人民懷抱、脫離人民群眾只顧自己利益的.好戰份子。
比較悲哀的就要屬崇禎皇帝了,從爺爺的爺爺開始(並非嫡傳),大明帝國的新陳代謝就已經開始逆行了,壞人太多而好人活不長久。傳到他這一輩已經是千瘡百孔、內憂外患了,而努爾哈赤、皇太極帶領女真部落也從不消停,後金的鐵騎橫掃了整個遼東防線,直逼北京。當然歷史又一次證明,在危難時刻終會有英雄登場,袁崇煥這個扶即傾之大廈的小巨人,在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後,「擅殺島帥毛文龍」為自己埋下了禍端。「狡兔死、走狗烹」,功高蓋主總會有人妒忌,魏千歲的餘黨再加皇太極的反間計,最終送走了這位小巨人。小巨人沒有了但叛亂開始了,農業減產、軍閥割據帝國的經濟基本崩潰,飯都沒有的吃,那還有制度可言,所以農民暴動了,扛槍扯旗給吃的就參軍,指哪打哪絕不含糊。最終崇禎皇帝煤山自縊,闖王李自成得了天下(當然也沒坐多久)。
農民並非暴動不穩定因素的代名詞,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哪種階級、哪個種族都一樣。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們處於最底層,處於被剝削的最頂端。大都沒有什麼奇珍異寶、良田美榭之類,有的只是租來的土地,三餐溫飽的雜糧。上繳得除了這些,也僅剩妻子兒女。所以為了活下來,無路可選。
即使在黑暗的歷史,也有人能乘風破浪、指點一下江山。劉伯溫、常遇春、張居正、戚繼光……在短暫的歷史也擋不住文化的發展,《理學》、《心學》小說的興起,百花齊放、各取所愛。
不一樣的故事,一樣的歷史人物,《明朝那些事兒》總有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