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支架的製作方法
2023-10-22 01:23:52 1
組合支架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組合支架,其在第一板和第二板上集成了線束固定架和第一凸焊螺母,從而可將電磁閥、四通管、線束等設置在該組合支架上,進而有效地解決了在發動機其他部位增加固定點困難的問題,使得各個零部件在發動機上的布置更加緊湊。線束固定架根據實際需求設計,用於發動機控制線束的固定,可有效地防止線束脫落,使線束走向更加順暢。另外,將電磁閥預裝在該組合支架上,然後再整體裝配到發動機上,可有效地降低裝配難度,提高裝配效率。
【專利說明】組合支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發動機配件領域,特別是一種組合支架。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發動機功能性部件越來越多,結構越來越複雜。發動機控制線束、管類零部件、傳感器以及執行器等越來越多的應用在發動機上。如何合理的布置這些零部件,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宄課題。
[0003]目前,線束、管類部件以及其他不直接裝配在發動機本體上的零部件通常是採用單個的支架固定在發動機本體上或者固定在車身等部位。這一安裝方式集成化程度不高,管路和線路布置混亂,從而易造成相互幹涉。同時,管路和線路過多,在發動機上進行裝配時也相對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集成化程度高的組合支架。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6]一種組合支架,包括:
[0007]第一板,其一端頂部設置有第一線束固定架,所述第一板的側面上設置有第一固定孔,該第一固定孔從厚度方向貫穿所述第一板;
[0008]第二板,其一端與所述第一板的另一端相交,該第二板的長度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板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二板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側面上設置有第一凸焊螺母,該第一凸焊螺母的軸線垂直於所述第二板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側面;
[0009]第二線束固定架,其設置在所述第二板的另一端。
[0010]優選地,所述第一線束固定架包括:
[0011]第一彎折部,其設置在所述第一板的一端頂部,並背向所述第一板延伸,所述第一彎折部垂直於所述第一板上設置有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側面;
[0012]第二彎折部,其一端垂直設置在所述第一彎折部的一端,該第二彎折部的長度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板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反;
[0013]第三彎折部,其一端垂直設置在所述第二彎折部的另一端,該第三彎折部的長度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彎折部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三彎折部上設置有第一線束固定孔,該第一線束固定孔的軸線與所述第一板的長度延伸方向平行;
[0014]所述第一彎折部背向所述第二彎折部的側面上設置有第二凸焊螺母,該第二凸焊螺母的軸線與所述第一線束固定孔的軸線平行。
[0015]優選地,所述第二線束固定架包括:
[0016]第四彎折部,其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二板的另一端,該第四彎折部上設置有第二固定孔和第二線束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和所述第二線束固定孔的軸線與所述第一固定孔的軸線平行;
[0017]第五彎折部,其設置在所述第四彎折部的另一端,並背向該第四彎折部延伸,所述第五彎折部垂直於所述第四彎折部上所述第二固定孔所在側面,該第五彎折部設置有第二凸焊螺母,所述第二凸焊螺母的軸線與所述第二固定孔的軸線垂直。
[0018]優選地,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相交處設置有第六彎折部,該第六彎折部朝向所述第二線束固定架延伸,所述第六彎折部上設置有第三線束固定孔,該第三線束固定孔的軸線與所述第一固定孔的軸線平行。
[0019]優選地,所述第一板朝向所述第二板的一側設置有第一管架。
[0020]優選地,所述第一管架包括:
[0021]第一管,其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板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同;
[0022]第二管,其一端與所述第一管的一端垂直相交,該第二管的另一端位於所述第四彎折部和所述第五彎折部的連接處。
[0023]優選地,所述第一板朝向所述第二板的一側設置第一夾持部,所述第一管設置在該第一夾持部內。
[0024]優選地,所述第二板朝向所述第一板的一側設置有第二管架。
[0025]優選地,所述第二管架包括:
[0026]第三管,其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板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同;
[0027]第四管,其與所述第三管上靠近所述第一板的一端垂直相交,該第四管背向所述第二板延伸。
[0028]優選地,所述第二板朝向所述第一板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夾持部,所述第三管設置在該第二夾持部內。
[0029]本實用新型組合支架在第一板和第二板上集成了線束固定架和第一凸焊螺母,從而可將電磁閥、四通管、線束等設置在該組合支架上,進而有效地解決了在發動機其他部位增加固定點困難的問題,使得各個零部件在發動機上的布置更加緊湊。線束固定架根據實際需求設計,用於發動機控制線束的固定,可有效地防止線束脫落,使線束走向更加順暢。另外,將電磁閥預裝在該組合支架上,然後再整體裝配到發動機上,可有效地降低裝配難度,提高裝配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0]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組合支架的軸測圖;
[0031]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組合支架的主視圖;
[0032]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組合支架的使用狀態圖。
[0033]圖1至圖3中附圖標記為:1第一板、11第一固定孔、2第二板、21第一凸焊螺母、3第一線束固定架、31第一彎折部、311第二凸焊螺母、32第二彎折部、33第三彎折部、331第一線束固定孔、4第二線束固定架、41第四彎折部、411第二固定孔、412第二線束固定孔、42第五彎折部、421第二凸焊螺母、5第六彎折部、51第三線束固定孔、6第一管架、61第一管、62第二管、7第一夾持部、8第二管架、81第三管、82第四管、9第二夾持部、101四通管、102第一電磁閥、103第二電磁閥、104第一連接管、105第二連接管、106第三連接管、107第四連接管、108第五連接管、109第六連接管、110第七連接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35]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組合支架,包括:第一板1、第二板2、第一線束固定架3、第二線束固定架4。其中,第一板I的上端頂部設置有第一線束固定架3。第一板I的側面上設置有兩個第一固定孔11,這兩個第一固定孔11沿第一板I的長度方向均勻分布,且從厚度方向貫穿第一板I。第二板2的右端與第一板I的下端相交,該第二板2的長度延伸方向與第一板I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垂直。第二板2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側面上焊接有兩個第一凸焊螺母21,這兩個第一凸焊螺母21沿第二板2的長度方向均勻分布,且這兩個第一凸焊螺母21的軸線垂直於第二板2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側面。第二線束固定架4設置在第二板2的左端。
[0036]優選地,第一線束固定架3包括第一彎折部31、第二彎折部32和第三彎折部33。第一彎折部31設置在第一板I的上端頂部,並背向第一板I延伸,第一彎折部31垂直於第一板I上設置有第一固定孔11的側面。第二彎折部32的下端垂直設置在第一彎折部31的右端,該第二彎折部32的長度延伸方向與第一板I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反。第三彎折部33的左端垂直設置在第二彎折部3的上端,該第三彎折部33的長度延伸方向與第一彎折部31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反,第三彎折部33上設置有第一線束固定孔331,該第一線束固定孔331的軸線與第一板I的長度延伸方向平行。第一彎折部31背向第二彎折部32的側面上設置有兩個第二凸焊螺母311,這兩個第二凸焊螺母311沿第一彎折部31的長度方向均勻分布,且此兩個第二凸焊螺母311的軸線與第一線束固定孔331的軸線平行。如此結構的第一線束固定架3結構簡單,通過兩個第二凸焊螺母311可將四通管101固定,並通過第一線束固定孔331固定線束。
[0037]進一步優選地,第二線束固定架4包括第四彎折部41和第五彎折部42,其中,第四彎折部41的上端設置在第二板2的左端,該第四彎折部41上設置有第二固定孔411和第二線束固定孔412,第二固定孔411和第二線束固定孔412的軸線與第一固定孔11的軸線平行。第五彎折部42設置在第四彎折部41的下端,並背向該第四彎折部41延伸,第五彎折部42垂直於第四彎折部41上第二固定孔411所在側面,該第五彎折部42設置有第二凸焊螺母421,第二凸焊螺母421的軸線與第二固定孔411的軸線垂直。這一結構的第二線束固定架4結構簡單,用材省,能為第二電磁閥103和線束提供了安裝空間。再進一步優選地,第一板I和第二板2相交處設置有第六彎折部5,該第六彎折部5朝向第二線束固定架4延伸,第六彎折部5上設置有第三線束固定孔51,該第三線束固定孔51的軸線與第一固定孔11的軸線平行。第六彎折部5的設置可為發動機上雜亂的線束進一步提供放置空間。
[0038]第一板1、第二板2、第一線束固定架3、第二線束固定架4以及第六彎折部5可一體衝壓成型。
[0039]一種實施例,第一板I朝向第二板2的一側設置有第一管架6,用於連接管路。優選地,第一管架6包括第一管61和第二管62,第一管61的延伸方向與第一板I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同,第二管62的右端與第一管61的下端垂直相交,該第二管62的左端位於第四彎折部41和第五彎折部42的連接處。這一管架結構簡單,便於製造,在連接軟管的同時還起到支撐第一板I的作用。為了便於第一管架6的固定,於是優選在第一板I朝向第二板2的一側設置第一夾持部7,第一管61設置在該第一夾持部7內。
[0040]一種實施例,第二板2朝向第一板I的一側設置有第二管架8,用於連接管路。優選地,第二管架8包括第三管81和第四管82,第三管81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板2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同,第四管82與第三管81上靠近第一板I的一端垂直相交,該第四管82背向第二板2延伸。這一管架結構簡單,便於製造,在連接軟管的同時還起到支撐第二板2的作用,為了便於第二管架8的固定,於是優選在第二板2朝向第一板I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夾持部9,第三管81設置在該第二夾持部9內。
[0041]第一管61的上端、第二管62的左端、第三管81的左端以及第四管82的上端設計相應的凸臺或鼓包以防止軟管安裝後脫落,並根據實際需求選用合適的管徑。
[0042]如圖3所示,該組合支架在使用時,通過兩個第一固定孔11和第二固定孔411固定在發動機上,通過三個孔固定,固定更牢固,防止在振動過程中晃動。四通管101通過螺栓固定在兩個第二凸焊螺母311上,該四通管101分別於第一連接管104、第二連接管105、第四連接管107和第五連接管108相連通,第一連接管104再與真空泵相連通,第二連接管105再與真空助力器相連通,第五連接管108與第四管82的上端相連。第一電磁閥102通過螺栓固定在兩個第一凸焊螺母21上,第一電磁閥102通過第四連接管107與四通管101相連,第一電磁閥102再通過第三連接管106與增壓器相連。第二電磁閥103通過螺栓固定在第二凸焊螺母421上,第二電磁閥103通過第六連接管109與第三管81的左端相連,第二電磁閥103還通過第七連接管110與EGR旁通電磁閥相連。第一管61的上端和第二管62的左端分別與噴油器回油管相連。
[0043]此組合支架可將電磁閥、四通管、線束等設置在該組合支架上,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在發動機其他部位增加固定點困難的問題,使得各個零部件在發動機上的布置更加緊湊。線束固定孔根據實際需求設計合適的孔徑,用於發動機控制線束的固定,有效的防止線束脫落,走向更加順暢。另外,將電磁閥及管路預裝在該組合支架上,然後在整體裝配到發動機上,可有效地降低裝配難度,提高裝配效率。
[0044]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並不局限在上述實施例中,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指導思想輕易提出其它實施方式,這些實施方式都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組合支架,其特徵在於,包括: 第一板(I),其一端頂部設置有第一線束固定架(3),所述第一板(I)的側面上設置有第一固定孔(11),該第一固定孔(11)從厚度方向貫穿所述第一板(I); 第二板(2),其一端與所述第一板(I)的另一端相交,該第二板(2)的長度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板(I)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二板(2)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側面上設置有第一凸焊螺母(21),該第一凸焊螺母(21)的軸線垂直於所述第二板(2)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側面; 第二線束固定架(4),其設置在所述第二板(2)的另一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線束固定架(3)包括: 第一彎折部(31),其設置在所述第一板(I)的一端頂部,並背向所述第一板(I)延伸,所述第一彎折部(31)垂直於所述第一板(I)上設置有所述第一固定孔(11)的側面; 第二彎折部(32),其一端垂直設置在所述第一彎折部(31)的一端,該第二彎折部(32)的長度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板(I)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反; 第三彎折部(33),其一端垂直設置在所述第二彎折部(3)的另一端,該第三彎折部(33)的長度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彎折部(31)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三彎折部(33)上設置有第一線束固定孔(331),該第一線束固定孔(331)的軸線與所述第一板(I)的長度延伸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彎折部(31)背向所述第二彎折部(32)的側面上設置有第二凸焊螺母(311),該第二凸焊螺母(311)的軸線與所述第一線束固定孔(331)的軸線平行。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線束固定架(4)包括: 第四彎折部(41),其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二板(2)的另一端,該第四彎折部(41)上設置有第二固定孔(411)和第二線束固定孔(412),所述第二固定孔(411)和所述第二線束固定孔(412)的軸線與所述第一固定孔(11)的軸線平行; 第五彎折部(42),其設置在所述第四彎折部(41)的另一端,並背向該第四彎折部(41)延伸,所述第五彎折部(42)垂直於所述第四彎折部(41)上所述第二固定孔(411)所在側面,該第五彎折部(42)設置有第二凸焊螺母(421),所述第二凸焊螺母(421)的軸線與所述第二固定孔(411)的軸線垂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組合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板(I)和所述第二板(2)相交處設置有第六彎折部(5),該第六彎折部(5)朝向所述第二線束固定架(4)延伸,所述第六彎折部(5)上設置有第三線束固定孔(51),該第三線束固定孔(51)的軸線與所述第一固定孔(11)的軸線平行。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組合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板(I)朝向所述第二板(2)的一側設置有第一管架(6)。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組合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管架(6)包括: 第一管(61),其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板(I)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同; 第二管(62),其一端與所述第一管(61)的一端垂直相交,該第二管(62)的另一端位於所述第四彎折部(41)和所述第五彎折部(42)的連接處。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組合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板(I)朝向所述第二板(2)的一側設置第一夾持部(7),所述第一管(61)設置在該第一夾持部(7)內。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組合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板(2)朝向所述第一板(I)的一側設置有第二管架(8)。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組合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管架(8)包括: 第三管(81),其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板(2)的長度延伸方向相同; 第四管(82),其與所述第三管(81)上靠近所述第一板(I)的一端垂直相交,該第四管(82)背向所述第二板(2)延伸。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組合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板(2)朝向所述第一板(I)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夾持部(9),所述第三管(81)設置在該第二夾持部(9)內。
【文檔編號】F02B77/00GK204186472SQ201420664934
【公開日】2015年3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7日
【發明者】張煥巖, 劉青林, 李 傑, 肖海雲, 葛娟娟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