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
2023-10-24 05:25:32 3
一種用於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本發明所述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由小薊、蛇蛻、羅漢果、佛手花和歐李為原料,按照一定的重量份數製成。本發明所述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可以製備成治療缺血性中風的藥物,具有祛風養血、活血通絡、滋陰潛陽的效果,可以顯著治療缺血性中風,且具有無毒副作用,安全性高的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用於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及其製備
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藥組合物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於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缺血性中風是指由於腦供血障礙引起的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軟化形成梗死的腦血管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偏癱和意識障礙,常見的類型有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與季節氣候變化有關。本病如能及時救治,一般患者神經缺損症狀在起病半年內可迅速好轉,合併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者,功能恢復不佳。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製備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該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可以快速有效的治療缺血性中風,具有治療效果顯著、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的優點。
[0004]本發明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上述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的製備方法。
[0005]本發明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缺血性中風的病因以內因引發者居多,如情志鬱怒、心火暴甚,引動內風而發卒中;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痰鬱化熱,引動肝風。
[0006]本發明所述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由如下按照質量份數計的原料製成:小薊28、蛇蛻22、羅漢果22、佛手花10和歐李18。
[0007]本發明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適合加工的劑型為口服液。
[0008]本發明所述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的製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將各中藥組分粉碎,加入12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I小時;過濾煎液後合併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濃度為1.14的膏,加乙醇,使其含醇量為69%,靜置過夜,回收乙醇,濃縮;
(2)將濃縮後的濃縮液按照常規製劑工藝加入適合的輔料,加工口服液。
[000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I)本發明所述組合物具有祛風養血、活血通絡、滋陰潛陽的功效,經試驗,可以快速治療缺血性中風。
[0010](2)本發明組合物無毒副作用。
[0011](3)本發明組合物的製備方法簡單易行,得率高,有效保持了藥物的有效成分。【具體實施方式】
[0012]以下結合實施例來進一步解釋本發明,但實施例並不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0013]實施例1
取小薊28g、蛇蛻22g、羅漢果22g、佛手花IOg和歐李18g,粉碎至粗粉,加入12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I小時;過濾煎液後合併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濃度為1.14的膏,加乙醇,使其含醇量為69%,靜置過夜,回收乙醇,得到濃縮液1000ml,取單糖漿,加入上述濃縮液,並用枸櫞酸調PH至4,加蒸餾水至5000ml,攪拌均勻,精濾後分裝成15ml玻璃瓶中,包裝得到口服液。
[0014]本品為黃棕色澄明液體,放置半年內不產生渾濁,pH約4,總固體9%左右。
[0015]實施例2
臨床觀察病人300例,病人均有明顯的缺血性中風臨床症狀並經臨床醫師確診。
[0016]口服實施例1製得的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15ml。用藥時間為30天。
[0017]30天後,使用實施例1所得口服液的患者統計結果見表I。
[0018]療效標準:顯效是指經臨床診斷相關症狀消失,觀察一年以上未復發者。無效是症狀及體徵略有改善但仍反覆發作或未見好轉者。
[0019]表I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其特徵在於由如下按照質量份數計的原料製成:小薊28、蛇蛻22、羅漢果22、佛手花10和歐李1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中藥組合物製成口服液。
3.權利要求1或2所述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1)將各中藥組分粉碎,加入12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I小時;過濾煎液後合併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濃度為1.14的膏,加乙醇,使其含醇量為69%,靜置過夜,回收乙醇,濃縮;(2)將濃縮後的濃縮液按照常規製劑工藝加入適合的輔料,加工口服液。
4.權利要求1或2所述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的應用,其特徵在於所述中藥有效部位組合物用於製備治 療缺血性中風的藥物。
【文檔編號】A61P9/10GK103432247SQ201310358196
【公開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7日
【發明者】張群 申請人:廣州市雲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