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裡的馬的來歷(沐西平好hào馬)
2023-10-24 12:49:05 3
朱士林《花馬歌》【1】
房星下矚昆明池,渥窪黯黮無光輝。
驌驦攻駒產神俊,白質黑點何權奇。
項如啼雞眼懸鏡,龍鬐鳳臆天生定。
雪毛勻染墨團花,世上驊騮無與並。
馬高七尺名曰騋,此馬崷崒非凡才。
古之龍媒無乃是,不然駿骨何奇哉。
牽來華軒風策策,騎出官衙人嘖嘖。
郭家獅子未足誇,縱有千金那可得。
我公西平復平南,子女玉帛具不貪。
獨有愛馬成馬癖,朝刷暮秣常親監。
朝廷異日徵蠻緬,千裡爽蹄為公展。
盤旋馳逐同一心,共成大功名更顯。
汗血歸來無棄捐,願言惠養終餘年。
更招曹霸丹青手,貌向人間萬古傳。
注釋:
房星,即房宿,星宿名,古時以之象徵天馬。
驌驦,古書上說的一種名馬,也作驌。
龍鬐鳳臆,龍的頸毛,鳳的胸脯,比喻駿馬雄奇健美。
驊騮,赤色好馬。
騋,高七尺的馬。
崷崒,高峻。
郭家獅子,唐朝郭子儀豢養的名馬獅子花。
這首長律,描寫了沐英愛馬的詳情。用了大量的名馬來襯託雲南總兵,徵南將軍豢養的駿馬,千金不換,騎到昆明街上,士民嘖嘖稱讚,他愛馬成癖,在洗馬河監督兵士朝刷暮秣。
他之所以愛這些駿馬,是因為它們為大明建立,為雲南平定做出了貢獻。
廣福路沐英徵滇雕塑
將軍愛駿馬,那是定律。沐英十八歲參與軍職,四十八歲去世於雲南總兵官任上,三十年戎馬生涯,為明朝開國建立了功勳,三十三歲被封為西平侯,馬背上打天下,馬鞍下治雲南,對駿馬的愛,欣賞,是文人才士體會不到的。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西平侯沐英仿照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
「他的別墅和軍營都在洗馬河邊,即現在省圖書館、省科技館、講武堂舊址一帶。大凡將軍都愛戰馬,閒暇時,沐英常常親自來到河邊柳樹下,督促士兵給馬洗澡。這樣,小河就得了洗馬河之名。沐英熟讀經史,非常仰慕西漢文帝時的大將軍周亞夫治軍細柳營的故事,就把別墅的兵營命名為柳營。」【2】
《翠湖歷史文獻碑廊》載:清朝·昆明戴絅孫《九龍池銘並序》:「……前志謂明沐氏別業在焉,今不可復識矣。……高臺已傾,樓但聞呼來爽,……感西平之帶礪。韓彭菹醢,誰吊符離;俎豆徐常,還輸定遠。……梁宮久廢,沐浦仍名。今呼菜海,昔稱柳營。……佳日春秋,無不宜看。曉愛聽鸝,涼看洗馬。……」
註:
帶礪——時間久長任何動蕩也不改變決心。
韓彭菹醢——韓信、彭越是西漢初期三大名將之二,韓信被斬於大鐘內,誅九族;彭越被剁成肉醬。
誰吊符離——清朝王士禎《符離吊穎川侯傅公》嘆息明朝開國功臣傅友德死得冤枉。傅友德於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被「賜死」。
俎豆徐常——祭祀徐達、常遇春。此二人皆為明朝開國功臣,死後被追封為中山王、開平王,為洪武時期善終之功臣。【3】
明朝著名畫家唐寅所畫沐英戎裝像
沐英柳營的駿馬來自何處?
謝肇淛萬曆《滇略》卷之三,博物志——
「宜良、陸涼世稱西馬,黔國有牧場焉。其馬自生自育,一牡九牝,隨向飲齔,他牡至趣,蹄之。非牧人不敢近也。」
「陸涼」即今陸良,有著雲南省第一大壩子之稱,作為牧場也是自然。
還有可能來自其他牧場,比如西北,據資料言: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義子黔寧王沐英在今西吉築城,取名沐家營。【4】
《翠湖歷史文獻碑廊》之顧視高《民國續修昆明縣誌》:
「九龍池又稱翠湖,一名菜海子,在會城內西北隅五華山右,舊名柳營,為沐氏別業。水由通城河流入玉帶河。案:沐西平好馬,飲牧洗涮,親往視之,洗馬河即在沐氏西園東側數步間。當日春暖秋高,神駿萬頭,一顧生姿,則當時精神顧盼,英風可想是也。洗馬河之名自明初始。」
《翠湖歷史文獻碑廊》陳榮昌·柳營洗馬(九龍池八景之一)
不圖城市裡,乃有亞夫營。
伏櫪新羈馬,和戎舊罷兵。
願將凡骨洗,誓與亂流爭。
神駿滇池出,邊塵會蕩平。
朱皇帝派傅藍沐三將軍徵滇,目的是軍事平定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及段世勢力之後,各地土司就會紛紛歸降,實際上除了武定路鳳氏土司、麗江路木氏土司、麓川路思氏土司等歸降外,仍有不少地方小股土司先後作亂,沐英在世最後最大一次戰事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平定麓川思倫發叛亂侵擾的定邊戰役,雲南最後才算平穩。
分布在交通沿線的軍屯,平時屯墾生產糧食,戰時騎馬作戰。隨著雲南的平定,這些軍屯據點,逐漸轉為民屯,軍士轉為村民。
昆明翠湖洗馬河公園
此時的雲南需要的是發展經濟、教育、文化,追趕內地步伐。此時,新昆明磚城也建好了,翠湖(菜海子)、圓通山也圈在城內了,沐英及長子沐春就在翠湖西岸,模仿西漢周亞夫將軍「種柳牧馬」,建築「柳營」。公務之餘,便服出行,走到翠湖出水河看士兵洗馬,心情大好。
沐英翠湖柳營牧馬洗馬,不像西漢周亞夫和唐朝將軍駐軍練兵,以備作戰,已經帶有休閒性質了。到了沐春手上,更是將柳營別墅命名為「來爽樓」,表明雲南戰事已經翻篇,治滇方略轉移到發展經濟文化上來,此時需要的是「文治」而非「武功」,暗合老杜「安得壯士挽天河,洗淨兵甲長不用」之意。【5】
沐英第三子沐昂(1379——1445),描寫了郊遊看到的糧食豐收,親民祥和的景象以及「我歌頌時清,萬方鹹樂土」的願景,內心喜悅溢於言表:
沐昂·暮秋遣興詩【6】
秋高氣爽,景物澄霽,澤國寓居,霜即降矣。出郊遊觀,悅茲禾稼登場,軍民樂其豐稔。遂有情性之動,賦詩以紀:
天高風氣清,杪秋①霽霖②雨。
聯鑣③四五人,行行適村墅。
田父遠來迎,為我具雞黍。
禮貌亦甚恭,殷勤前致語。
禾稼賴豐登,吾儕④免失所。
欣然聞此言,引滿釋憂慮。
涼風動竹叢,秋水明楓樹。
蒹葭⑤渚上多,鴻雁雲中翥⑥。
大喜時足兵,足食民安處。
風俗藹然淳,無復行滷莽⑦。
我歌頌時清,萬方鹹樂土。
注: ①杪秋,即晚秋。
②霽霖,久雨放晴。
③聯鑣,鑣,馬嚼子。聯鑣,意同進。
④吾儕,我們。
⑤蒹葭,蘆葦。
⑥翥,振翅高飛。
⑦滷莽,此處指叛亂。以此句初步判斷沐昂此詩可能在正統五年(1440)七月平定麓川思氏叛亂之後作,「澤國」「寓居」一詞也暗示地點在麓川(今德宏州瑞麗市一帶)。
「沐西平好馬」,好的是一種公務之餘放鬆休閒的難得的心態,因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雲南府城昆明磚城已經建成,雲南各地早已平定,雲南由軍事戰役轉為經濟文化建設,經過三四百萬移民屯墾,人民安居樂業,沐英才會有這樣的心情在九龍池出水河——洗馬河觀看士兵洗馬,老百姓才會在洗馬河邊對歌,乘涼,聚會。
一首「老昆明童謠」描繪了洗馬河畔曾經的祥和歡樂
《對歌對在洗馬河》:
「對歌對在洗馬河,小娃娃來了一窩窩 ……大姐對呢麼耍山調, 小妹對呢麼採茶歌……每個人要唱幾大籮。今天來的麼是大爹和大嫫(昆明方言「大媽」),…… 老爹(昆明方言「爺爺」)背著煙鍋來對歌,…… 爺抱孫子麼奶(昆明方言,念第一聲,「奶奶」)領女(nuér,昆明方言,「女兒」的合音合意), ……要是哪個麼對不合,今兒日給他丟下河。」
昆明歷史的某幾個時期,翠湖洗馬河兩岸,每到節日,黃髮垂髫,傴僂提攜,雀躍柔弱。清幽幽的河水,綠絲絲的楊柳,人們穿紅著綠,擺開陣勢,帶著三弦月琴胡琴,花燈、滇劇、民間小調你方唱罷我登場,嬉笑怒嚷,打情罵俏皆成歌舞;擺地攤的、煮小鍋米線的,買燒餌塊、酸蘿蔔、老蠶豆烀臘肉的,燒燒煮煮都是美味。半年的疲勞辛苦,在歌舞昇平中在享受美食後煙消雲散了,恰如今日之各大公園盛況。
【1】選自李文秀《黔寧集》。
【2】劉亞朝《昆明古城舊話》之《名勝古蹟·洗馬河》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3】「翠湖歷史文獻碑廊」位於翠湖公園內。由若干通碑刻組成,刻有與翠湖有關的歷史、文學、詩歌作品。
【4】大西北網,嶽治路撰《西吉縣,明代軍事重鎮》。
【5】杜甫詩《洗兵馬》節選。
【6】明沐昂《素軒集》卷之一。
昆明翠湖洗馬河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