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六大名旦之一:豫劇大王陳素真
2023-10-12 17:14:04 3
豫劇作為我國的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在戲曲界的名聲也是非常大的。雖然同樣在北方並不能夠達到京劇那樣屬於一個國家的國粹,但是豫劇所蘊含的底蘊同樣是不可小覷的。出現的優秀人士更是數不勝數。
那麼,本期豫劇文化一起了解豫劇大王陳素真。
陳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陝西富平,出生於河南開封,定居於天津市。
曾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北省文聯委員,天津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顧問、天津市表演藝術委員會委員等社會榮譽職務。
她8歲拜師,10歲登臺,成為豫劇界第一代女演員。13歲收徒,人稱豫劇甘羅。她是戲曲教育家、豫劇改革家。並首創豫劇界第一個流派「陳門藝術「,被觀眾和劇作家及戲曲大師們譽為:豫劇一代宗師、豫劇舞臺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后、豫劇三鼎甲之首、豫劇大王。
陳素真是豫劇六大名旦中年齡最大,從藝最早,成名最早的豫劇大師,因豫劇六大名旦中有五位都以唱為主,而陳素真則是邊打邊唱、邊唱邊舞,唱、念、做、打、舞綜合運用,因此為中國豫劇六大名旦之首。
作為一個傑出的戲曲演員,除了其他方面的藝術造詣之外,唱腔美是觀眾折服的重要因素。馬金鳳不但有著精湛的表演藝術,而且練就和保護了一副「金嗓子」。她以高亢、清脆、甜美、樸實等特色,形成馬派藝術而著稱於世。
1956年以來,馬金鳳曾先後四次率領洛陽市豫劇團進京演出,每次都受到熱烈歡迎,得到高度評價。作家老舍看過她的演出後,曾欣然贈詩讚美:「大眾喜顏開,洛陽金鳳來,打朝嘲笑謔,掛帥奪風雷。歌舞全能手,悲歡百練材。長安春月夜,鼓板綻紅梅。」如今她年過八十,仍活躍在戲曲舞臺上,唱腔韻味和演出風採不減當年。
然而,她的金嗓子決非天賦,而是從痛苦的煎熬中得來。在她少年時代,嗓子並不好,也沒有忘記被戲霸踢下臺頭部留下的那塊傷疤。為了練腔,她抱著水罐扣信臉面高喊,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天長日久,她的前額竟被水罐邊沿磨破了皮,形成了一道深深的疤痕。就這樣整整堅持了九年,終於練出了一副金嗓子。她深有感觸地說:「我把嗓子看得比命還珍貴,因為嗓子就是我的武器。」
陳素真先生一生演出劇目眾多,其中代表劇目有她自編自創或移植的如《宇宙鋒》、《三上轎》、《梵王宮》、《春秋配》、《拾玉鐲》、《穆桂英》等,還有現代豫劇之父樊粹庭為陳素真先生量身定做的十多部樊戲《凌雲志》、《滌恥血》、《霄壤恨》、《三拂袖》、《義烈風》、《女貞花》、《柳綠雲》、《克敵榮歸》、《伉儷箭》、《巾幗俠》、《桃花庵》等也成為了她的代表作。
清朝遺老鄒少和在《豫劇考略》中稱讚:「豫劇向無坤伶,近十年來始有之。就中陳素真者,為坤伶之翹楚。珠喉玉貌,舉止嫻雅,能造新音,尤工表演,一時以豫劇中之梅蘭芳視之。」陳素真大師的藝術座右銘是「藝不驚人死不休」。
【結束語】陳素真大師作為豫劇六大名旦之首並非只是出道以及年紀的原因,其在技巧以及唱打等等方面都是當時戲曲界當之無愧的豫劇第一人。
你可能也喜歡:
河南豫劇有哪些,河南豫劇精彩選段
河南豫劇的由來,豫劇起源於什麼時候
【城市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