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製劑及其製備方法與流程
2023-10-08 04:53:39 1
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
背景技術:
靜脈炎是指靜脈血管發炎,根據病變部位不同,靜脈炎可分為淺靜脈炎和深靜脈炎。其病理變理化血管內膜增生,管腔變窄,血流緩慢。周圍皮膚可呈現充血性紅斑,有時伴有水腫。以後逐漸消退,充血被色素沉著代替,紅斑轉變成棕褐色。少數病人可引起反應,如發冷,發熱、白細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陳訴疼痛腫脹。
靜脈炎分類:1、機械性靜脈炎:1)不正當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針管的滑動;2)選用的導管管徑太粗,刺激血管壁;3)穿刺部位太靠近關節處,由於關節活動造成針管與血管壁不斷地摩擦而產生發炎反應。2、化學性靜脈炎:藥物稀釋不足,輸液酸,鹼度過高,溶質的濃度過高,留置針材質的差異性皆是造成化學性靜脈炎的原因。3、細菌性靜脈炎:通常與消毒方法不正確,穿刺技術不良,輸液套管無菌狀態的破壞,導管留置時間過長有關。
目前,治療靜脈炎的外敷藥物很多,主要有外塗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喜療妥)、50%硫酸鎂溼敷、中藥敷藥法等,這些療法雖都有一定療效,但療效低,療程長,效果不明顯,患者痛苦大。
本發明人長期致力於靜脈炎、支架術後橈動脈炎、軟組織炎症等的研究和治療,通過千餘人臨床使用和隨訪調查,歷經十二年不斷研究和改進,並採用獨特配伍、結合傳統工藝和精心熬製,生產出具有治療特色的靜脈炎外用中藥粉劑製劑。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第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治療周期短、治癒率高的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製劑,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在治療靜脈炎方面存在的不足。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第二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治療周期短、治癒率高的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製劑的製備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在治療靜脈炎方面存在的不足。
為解決上述第一個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製劑,所述中藥製劑包含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份:大黃25~50份、黃連20~40份、黃芩20~40份、黃柏10~20份、白芷10~20份、蒲公英30~60份、山豆根15~30份、莪朮15~30份、王不留行15~30份、赤芍10~20份、冰片6~12份、芒硝15~30份、甘草15~30份。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製劑包含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份:大黃30~40份、黃連25~35份、黃芩25~35份、黃柏12~26份、白芷12~26份、蒲公英40~50份、山豆根20~25份、莪朮20~25份、王不留行20~25份、赤芍12~26份、冰片8~10份、芒硝20~25份、甘草20~25份。
作為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製劑包含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份:大黃40份、黃連30份、黃芩30份、黃柏15份、白芷15份、蒲公英40份、山豆根25份、莪朮20份、王不留行20份、赤芍15份、冰片10份、芒硝20份、甘草20份。
作為改進的一種技術方案,所述中藥製劑中還含有陳醋。
本發明原料藥中,各原料藥的藥效原理為:
大黃:清熱解毒、逐瘀通絡。黃連:清熱燥溼、解毒。
黃芩:清熱燥溼、解毒。黃柏:清熱燥溼、解毒。
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山豆根:清熱消腫、解毒。
白芷:散結消腫、生肌止痛。莪朮: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王不留行:活血通絡、消腫止痛。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冰片: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芒硝:軟堅散結、清熱消腫。
甘草:消腫拔毒,瀉下通滯。
為解決上述第二個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製劑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按照上述重量份計,將原料藥中的大黃、黃連、黃芩、黃柏、白芷、蒲公英、山豆根、莪朮、王不留行、赤芍、冰片、芒硝、甘草研磨成細粉,並混合均勻,得到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粉劑。
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向所得粉劑中徐徐加入陳醋,不斷攪動成糊狀,得到治療靜脈炎的外用膏藥製劑。
作為優選的一種技術方案,向所得粉劑中徐徐加入陳醋的加入時間為2~6h。
所述治療靜脈炎的外用膏藥製劑的使用方法,先將患處用溫水擦洗乾淨,將所述膏藥製劑取適量(根據患處大小)攤在布上加溫軟化,貼於患處,4~6小時後取下,每天一貼,十天為一療程。
作為一種改進,將患者的患處用溫水擦洗乾淨,用新鮮馬鈴薯片塗擦後再貼敷所述膏藥製劑。
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針對靜脈炎、支架術後橈動脈炎、軟組織炎症的病因,以及臨床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不斷改進,選用了包括大黃、黃連、黃芩、黃柏、白芷、蒲公英、山豆根、莪朮、王不留行、赤芍、冰片、芒硝、甘草等原料藥製備成的治療靜脈炎的中藥製劑,選用純正中草藥,各原料藥之間相互組合和協同作用,具有顯著的通經活絡、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去瘀生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局部皮膚組織紅、腫脹、疼痛、壞死等症狀,對抑制組織中蛋白質分解酶及透明質酸酶的活性、促進水腫與血腫的吸收、刺激血管內皮修復效果明顯,治療靜脈炎等病症療效快,治療周期短,一貼見效,一般患者一療程治癒,病情嚴重的患者2~3療程治癒,愈後不復發,總有效率100%,治癒率85%以上。
本發明採用陳醋調和粉劑後製備成膏藥劑,加強祛瘀止痛效果,因此不僅效果更好而且製備的膏藥製劑滲透力強,更容易到達病灶部位,治癒效果更快更好。
本發明的膏藥製劑在使用時,先將患者的患處用溫水擦洗乾淨,用新鮮馬鈴薯片塗擦後再貼敷所述膏藥製劑,患處的血液循環加快,促進了藥物到達病灶的時間和吸收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發明而不用於限制本發明的範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發明講授的內容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於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範圍。
實施例1
一種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製劑,含有原料:大黃40g、黃連30g、黃芩30g、黃柏15g、白芷15g、蒲公英40g、山豆根25g、莪朮20g、王不留行20g、赤芍15g、冰片10g、芒硝20g、甘草20g。
實施例2
一種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製劑,含有原料:大黃30g、黃連25g、黃芩25g、黃柏12g、白芷12g、蒲公英40g、山豆根20g、莪朮20g、王不留行20g、赤芍12g、冰片8g、芒硝20g、甘草20g。
實施例3
一種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製劑,含有原料:大黃35g、黃連30g、黃芩35g、黃柏26g、白芷26g、蒲公英50g、山豆根25g、莪朮25g、王不留行25g、赤芍26g、冰片10g、芒硝25g、甘草25g。
實施例4
一種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製劑,含有原料:大黃35g、黃連28g、黃芩32g、黃柏22g、白芷22g、蒲公英46g、山豆根22g、莪朮22g、王不留行22g、赤芍20g、冰片9g、芒硝22g、甘草22g。
實施例5
一種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製劑的方法,按照實施例1的原料藥配比計,將原料藥中的大黃、黃連、黃芩、黃柏、白芷、蒲公英、山豆根、莪朮、王不留行、赤芍、冰片、芒硝、甘草研磨成細粉,並混合均勻,得到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粉劑。
實施例6
向實施例5的粉劑中徐徐加入陳醋,加入時間為5~6h,不斷攪動成糊狀,得到治療靜脈炎的外用膏藥製劑。
實施例7
一種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製劑的方法,按照實施例2的原料藥配比計,將原料藥中的大黃、黃連、黃芩、黃柏、白芷、蒲公英、山豆根、莪朮、王不留行、赤芍、冰片、芒硝、甘草研磨成細粉,並混合均勻,得到治療靜脈炎的外用中藥粉劑。
實施例8
向實施例7的粉劑中徐徐加入陳醋,加入時間為3~4h,不斷攪動成糊狀,得到治療靜脈炎的外用膏藥製劑。
實施例9
將實施例6或8製備的膏藥製劑,先將患處用溫水擦洗乾淨,將所述膏藥製劑取適量(根據患處大小)攤在布上加溫軟化,貼於患處,4~6小時後取下,每天一貼。具體實驗病例如下。
病例
1.趙xx,女,78歲,因「發作性胸悶、胸痛、心慌不適3天」入院,入院查心電圖:室上性心動過速。應用胺碘酮轉復期間不慎藥物外滲,導致外滲部位紅腫疼痛,予本發明的外敷中藥膏藥劑治療,貼於患處,每天一貼,3天後紅腫疼痛明顯減輕,1周後完全恢復。
2.趙xx,,女,80歲,2012年3月以「發作性暈厥2月餘,再發11小時」入院,入院查動態心電圖:異位心律,心房顫動合併心室長間歇,偶發室性早搏,st-t改變結合臨床。治療上予局麻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術,術後出現穿刺部位的紅腫疼痛,予本發明的外敷中藥膏藥劑治療,貼於患處,每天一貼,2天後疼痛明顯減輕,5天後紅腫消退。
3.戴xx,男,44歲,2013年突發下肢局部界限清楚的片狀紅疹,顏色鮮紅,皮膚表面緊張熾熱,向四周蔓延,伴燒灼感,於當地醫院診斷為丹毒,經治療後症狀緩解,但此後上述症狀反覆發作,時輕時重,貼敷本發明的中藥膏藥製劑,每天一貼,一天後燒灼感明顯減輕,堅持貼敷10天後完全治癒。
4.姜xx,20年前飲食不當出現右足mtp1關節紅腫熱痛,於棲霞當地醫院查「血尿酸偏高」,診斷為「痛風性關節炎」,多方治療效果不佳,貼敷本發明的中藥膏藥劑後當天疼痛減輕,3天後能下地行走自如,連續貼敷半月,至今疼痛未再反覆。
5.高xx,男,25歲,2016年10月12日下午打籃球時不慎摔倒,導致右踝關節挫傷,紅腫疼痛難耐,夜不能眠,於當地醫院行x片示:軟組織損傷,骨質未見異常。予本發明的中藥膏藥劑貼敷,當天紅腫消退,第2天疼痛明顯緩解,5天後行動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