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告白》讀後感800字
2023-10-07 16:27:24
一次溫暖的告別,一段全新的旅程,十二年裡最精緻的、抒情和最犀利的筆鋒。——題記
文字其實就是某種神秘的呼喚,呼喚那些相似的靈魂前來聚集。好的文字必然有直抵靈魂深處的回音。他們微笑著接受厄運的降臨,並因此獲得了穿透性的視力。他們在無邊的黑暗中與光明緊緊擁抱。
當讀到這本書一半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篇文章內容與自己的內心原來是那麼相符。《憐憫》這篇文章是講「憐憫」的含義,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來寫「憐憫」的含義。二十世紀的天堂裡,憐憫已經成為一棵不招人喜歡的雜草。憐憫是一個社會正常與否的標誌。對他人的尊重就是對自己尊重。憐憫,代表著一種毫無私利的愛,一種至柔至剛的善。有了憐憫,人與人之間,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才有一種息息相關的神秘聯繫。在那些黑暗的時代裡,憐憫是一盞人們可以捧在手心裡的燭光。
憐憫不是一種輕易就能具備的品質。把《變形記》看作一個「憐憫」的故事。人類的感情就像一座浮在海面的冰山,可見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卡夫卡勾勒出海水下面那大部分的形貌。總之沒有憐憫的世界與地獄無異,甚至還有過之。
在很多情況下,憐憫是我們共同的體溫,在寒冷中讓我們互相溫暖。《費城故事》是一個多有當代人都必須直面的故事:最可怕的不是愛滋病,而是與恐懼與憎惡的感情。如果讓恐懼與憎惡壓倒了同情與憐憫,那麼還不等愛滋病泛濫,我們就自取身亡了。
如果我們還能將憐憫岑留在柔軟的心裡,那麼我們還有希望在戰爭,殺戮與災難之後頑強的生存下去。作者余杰曾說過這麼句話:我始終以為,抒情散文比雜文更接近我的內心世界——我的柔弱和靦腆在其中得以更真實的呈現。我並沒有那麼劍拔弩張,在烈酒與奶茶之間,我選擇後者的清香。
《沉默的告白》告訴我,讓我懂得了許多,我知道了一個人失去了同情與憐憫,就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就如同失去了靈魂。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顆憐憫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