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讀後感(家長篇)
2023-09-22 14:16:20 1
《正面管教》講述了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下面是為大家提供的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正面管教讀後感一:
寒假裡我讀了簡·尼爾森的「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該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經典理論,使我受益匪淺,尤其是書中第7章講述的:有效地運用鼓勵,讓我更深入地認識到鼓勵而非讚揚,書中說到:「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是的,孩子們需要成人的鼓勵,才能茁壯成長。那麼什麼是鼓勵呢?首先我們要將鼓勵和讚揚有效的區分開來。作者也提出我們給予孩子的是鼓勵,而非讚揚,這一時讓我十分困惑,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難到我們不應該給孩子們讚揚嗎?帶著疑問我繼續讀下去,慢慢地才了解到話中的含義。鼓勵的學問非常深,平時我都沒有好好地運用鼓勵,而書中從若干個方面加以闡述,比如時機、相互尊重、著眼於優點等,讓我們了解到什麼才是有效的鼓勵,
自我反思,我在該方面存在很多的誤區,比如:我經常會用到這麼一句話讚揚孩子:「你真是一個乖孩子,聽話、懂事,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在這種讚揚下,該孩子會很高興,會滿臉燦爛,她會覺得「大人認可我,我是有價值的」。作者提出:讚揚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於「別人會怎麼想,怎麼看」的考慮來做事。當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時,他會茫然與疑惑。這位孩子(長大後就是成年人)可能會形成一種完全依賴於別人的觀點的自我概念,可能會變成:「討好者」和「總是尋求別人認可」。而鼓勵是指向人的行為的,常常啟發對方思考「我是怎麼想的」、「現在該怎麼做」、「我學到了、感覺到了什麼」等,它能讓人內省,更多地讓人思考並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無需他人的認可,最後形成自信、自立的態度。小班的孩子年齡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較差,所以老師在此運用的讚揚可能要比鼓勵更多一些,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我之前的那句話只會使孩子們變得「變動」,缺乏自信。是作者讓我了解到同一句讚揚鼓勵的話對於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等真誠而恰當地讚揚和鼓勵。
看完書,我將作者如何進行讚揚作了簡單幾個小結:
1、把握時機,及時讚揚鼓勵:
及時的讚美猶如生病及時服藥一樣,對年幼的孩子會產生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活動課上時,當孩子們回答問題時表現的非常棒時,這時就需要我們老師及時的把握時機進行鼓勵:「你的聲音真響亮,回答地非常完整」等,只有在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進行中,就給以適當的讚美和鼓勵,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一時忘記了,應該設法補上去。又如:孩子在老師的說服下,吃飯時終於肯吃蔬菜了,那麼我們馬上就要補上一句:「XX,真棒,葷菜、蔬菜都要吃,不挑食。」
2、就事論事,堅持原則:
在給予孩子的讚揚和鼓勵時,老師要做到實事求是,不能誇張和縮小。比如:在一次美術活動中,一個孩子在畫「春天裡的花」,她畫了兩朵小小的、紅色的花,一個老師走過去看了看,用很誇張地表情說:「XX,你真聰明,畫的真漂亮啊,繼續吧!」當孩子們聽到這個讚揚,她非常高興,繼續畫了起來……這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畫面,表面看看,該教師運用了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們繼續樂意的畫畫,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讀了《正面管教》,我們就會了解到,鼓勵是幫助孩子改善,而不是完美。我們應該針對孩子的具體行為和取得的效果,有針對性的實事求是的進行鼓勵和讚揚。對於上面的情況,其實我們可以嘗試一下說:「XX,這圖畫的真不錯,如果你能在畫的大一些,顏色再運用的多一些,那麼你肯定會畫的更棒!」孩子就會肯定自己的行為並繼續努力。
3、鼓勵也要愛的襯託
書中說到:安排特別時光、試一試抱一抱孩子都向我們講述了,鼓勵是需要愛的支持。讓我們通過貢獻來讓孩子感受到鼓勵,這麼感覺是多麼的美妙。班中經常有那麼一個孩子是大家公認的調皮鬼,其實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被太多的人責備、羞辱的孩子。如果你試一試將孩子「抱一抱」,那麼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該書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在經後的工作中學習更正確、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讓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環境下快樂健康的成長。
正面管教讀後感二:
假期讀了美國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一書,其英文名字為PositiveDiscipline,直譯為積極的紀律。書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如何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技能,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書中列舉了大量的家長管教孩子的實例和老師管教學生的例子,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我經常因為孩子多次犯同樣的錯誤而生氣,因為她好像沒有責任感而深感苦惱,因為她無端的胡鬧而心煩。我就在心裡嘀咕:這孩子怎麼就這麼難纏呢?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讓我開始反省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孩子之所以缺乏責任感,是因為我替她做了很多,從而就剝奪了她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她反而會認為自己需要我的照顧,或者她「理應」享受特別的服侍。之所以經常犯同樣的錯誤,是因為我總是在孩子犯了錯誤時給予她的更多是說教、叱責,讓她去承擔一些邏輯後果,而不是讓她從自己的錯誤中本能地去體驗自然後果,所以在我的懲罰中,孩子充滿了怨恨甚至是屈辱,她哪裡還有心思去學習和改正呢?我發現孩子總是在我特別忙的時候來煩我,讓我陪她,以前我一直認為她在無理取鬧,沒事找事,不懂事,不理解媽媽,但是簡·尼爾森卻告訴我「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這樣做只是在尋求我對她的關注。而她只不過是選擇了一個不恰當的時間來獲得家長對她的關注。
那麼怎樣做才算著有效管教或者說是正面管教呢?這就要回到書中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了。即: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4.是否能交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奉獻、願意合作)。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合作為基礎。正面管教把和善與堅定融合為一體,並以此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技能。這就要求我們要拋棄過去那種錯誤的觀念「想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把尊重和理解放在首位。要正確解讀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信息,她是想尋求過度關注,還是尋求權利,亦或是為了報復,為了自暴自棄。因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要把這一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並且問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麼呢?」要踐行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最終贏得孩子和我們的合作並讓孩子學會關注於解決問題。
正面管教的方法不僅有助於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品質,在班級管理和處理突發性課堂事件中,也是很有幫助的。現在想起來我上學期處理課堂上一突發情況時,歪打正著用了這種方法。當時,我正在上課,有一女生突然從後門進入,連招呼也沒打一下。按照常規做法,我應該讓她站在後面,也可以當時就批評她。可是,當時,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問她為什麼來遲到了?她高傲地昂著頭,「某某同學流鼻血了,我去給她送紙了!」聲音很大,一臉的挑釁!我想在她心裡,幫助同學是值得肯定的行為,她不認為自己來遲到是不對的,更不會認為自己不打報告就進教室的行為是對老師的不尊重。要想讓她意識到她的錯誤,必須先讓改變以往的做法。我真誠地看著她,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平靜地說,「你能幫助同學值得表揚,但是,老師希望下次你如果遲到的時候,能從前門進入,跟老師打個報告。這是應有的禮貌和尊重。」她沒想到我沒有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吵她,還肯定了她的行為,低下了頭,「老師,知道了。」她態度的改變也讓我感到很驚喜,我想正是因為老師的態度的變化,給學生的心裡感覺帶來了不同的感受,才會導致她態度的轉變吧!尊重是前提,師生間有了彼此對相互的尊重,才能談得上平等的對話。有了平等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才能「贏得」學生的心,也才能讓教育從「心」開始,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我想如果我能堅持「堅定與和善」並行,在以後的教學和課堂管理中也積極地應有正面管教的方法,一定能讓師生關係更加和諧,學生心理更加健康!
感謝《正面管教》一書的作者,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讓我在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上邁出了第一步。相信我的堅持與改變,一定能讓正面管教在以後教育孩子和管理學生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