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大家毛澤東讀後感
2023-09-22 07:48:15 2
文章大家毛澤東是《人民日報》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而撰寫的文章。下面為大家整理提供文章大家毛澤東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章大家毛澤東讀後感一
今天我讀了《人民日報》梁衡寫的文章《文章大家毛澤東》。
梁衡在這篇文章中說,對毛澤東的功過早已有評說,但作為文章家的他還研究的不夠。毛澤東的毛筆、鋼筆、鉛筆,筆走龍蛇驚風雨,白紙黑字寫春秋。毛的那種風格,語言,氣派,是浸在骨子裡,溢於字表,穿透紙背的,只有他會有。
中國是個文章國度,青史不絕,佳作迭出。梁衡把毛澤東的文章與漢司馬、唐韓柳、宋東坡、清康梁比肩競秀,是歷史群山中的一座巍峨的高峰。我看有點過譽了吧,但梁衡把毛澤東文章的特點進行了分析、總結,以及梁衡對文章的寫法、分析是值得一看的。
梁橫把毛澤東的文章的特點總結出四個方面。
一、思想與氣勢
毛澤東的文章特點首在磅礴凌厲的氣勢。陸遊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文章之勢,是文章之外的功夫,是作者的胸中之氣,行事之勢。古今文章家大致可分為兩種人,一種是純文人,一種是政治家。純文人之文情勝於理,政治家之文理勝於情。理者,思想也。寫文章,說到底是拼思想。只有政治家才能總結出社會規律,借歷史交替,風雲際會,群雄逐鹿之勢,納雷霆於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揚自己的政見。毛澤東的文章就屬於這一類。
舉一列,當黨內外對農民運動頗有微詞時,毛澤東大聲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再如,當井岡山時期革命處於低潮時,毛澤東卻用詩一樣的語言預言革命的高潮即將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站在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燥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個嬰兒。」
對於美國的核訛詐,毛澤東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古今哪一個文章家有這等氣勢。這是梁橫說的。
為文要有丹田之氣,古人論文,講氣貫長虹,力透紙背,毛澤東的文章有思想,而且有時代思想。如果說蘇東坡文如泉湧,那麼毛澤東的文章就是如海之波濤了。這是梁橫說的。
二、説典與用典
毛澤東文章的第二個特點是知識淵博,用典豐富,信手拈來,恰到好處。
一是從典籍中找根據,證目前之理。比如在《為人民服務》中引用司馬遷的話: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就是政治領袖和文章大家的功力,能借力發力,翻新經典為己所用,既弘揚了民族文化,又普及了經典知識。
二是到經典中找方法,[蓮山課件]以用來作比喻闡述一種道理。毛澤東的文章大部分是論說文,搬出中國人熟悉的故事,以典證理,成了他常用的方法。如《愚公移山》。他還將《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文學故事當作哲學、軍事教材來用,深入淺出,生動活潑。
領袖應當首先是一個讀書人,一個熟悉自己民族典籍的人,一個博學雜家。因為領導一個集團,一場鬥爭,一個時代,靠的是戰略思維、歷史案例、鬥爭魄力和人格魄力,這些只能從到歷史典籍中去找,在數理化和自然科學中是找不到的。
三、諷刺與幽默
毛澤東的文章第三個特點是充滿辛辣的諷刺和輕鬆的幽默。
人一當官就易假,就愛端個架子,這是官場的通病。毛澤東卻不一樣,他仍然嬉笑怒罵,當然他的身份有權讓他這樣做,但有一些人就是灑脫不起來,權力不等於才華,灑脫是需要有文化底蘊的。
灑脫和幽默都是輕鬆的表現,是一種舉重若輕的動作。我可以用一棒打到你,但我不用,我只用一根銀針輕刺你的穴道,你就酸痛難忍,哭笑不得,撲身倒地,這就是諷刺。我可以用一個笑話就妙解其理,讓你在輕鬆愉快中茅塞頓開,這就是幽默。這就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熟知歷史典籍,毛澤東是熟用諷刺和幽默的高手。
他諷刺黨八股像」懶婆娘的裹腳布又長又臭「。
他在許多危機關頭,仍然很樂觀。」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等等。
尖銳的諷刺,見稜見角,證明他眼光不凡:輕鬆的幽默,不慌不忙,說明他有睿智,肚裡有貨。
四、通俗與典雅
毛澤東的文章第四個特點是通俗與典雅完美地結合。」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等等。
文章五訣」形、事、情、理、典。不管論文、講話、電稿等何種文體,毛澤東都能隨手抓來一個形象,借典說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淺出。毛澤東是一個有大志的人,他永遠有追求不完的目標。其中之一目標就是放下身段,當一個行吟詩人,當一個作家。
梁衡寫的這篇文章是值得一看的。我看到梁衡引用許多毛澤東的文章,還有一些文章沒有引用,毛澤東晚年的文章,如《我的一張大字報-----炮打司令部》,毛澤東給江青的一些信,等等,使我想起了三反五反、右派鬥爭、大躍進、60年、過去的經歷、文化大革命。梁衡把毛澤東的文章比喻同漢司馬、唐韓柳、宋東坡、清康梁還是有點過譽了,大家的文章都是載譽史冊的,是經典的,如同《古文觀止》裡的文章。但我們還是有必要靜下心來研究毛澤東的文章。一是專門從事寫作的人可以從中汲取營養,好直立起文章的腰杆,該說的要說,該寫的要寫,少一些歌功頌德的詞語。二是領導幹部可以向他學習寫作,增加領導的魅力。三是打天下靠筆桿子,治理天下更要靠筆桿子。
文章大家毛澤東讀後感二
《人民日報》昨天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梁衡先生的《文章大家毛澤東》,令人們對毛主席的文風「窺一斑而知全豹」。今年是毛主席誕辰120周年,眾所周知標準時間是在年底,現在推出這篇文章,以愚意度之,一方面表明紀念將隆而重之,現在就拉開了序幕;另一方面,或是「轉文風」的戰略考慮。別以為那只是新聞界的事情,「下決心改進文風會風」也是十八大報告的要求,涵蓋了各級領導幹部。
誠如梁文所言,對毛主席的功過已有評說,但對作為文章家的他還研究不夠。梁文以大量例證概括了毛主席文章的四個特點:磅礴凌厲的氣勢,知識淵博、用典豐富,充滿辛辣的諷刺和輕鬆的幽默,通俗與典雅完美地結合。這四個特點,使他的文章魅力十足。毛澤東乃不世出的偉人,在太多方面他人都無法望其項背,但文章的這幾個特點卻並非高不可攀,氣勢學不來,其他的總可以照貓畫虎。但是,現在領導幹部的大量文章為什麼不僅絲毫沒有此種跡象,相反卻滑入了毛主席為「黨八股」開列的那八條罪狀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呢?不拘每個地方的人,看到他們主要當政者的文字都並不難,有足夠耐心的話就不妨去印證一下,看看那些文字是否依然「空話連篇,言之無物」,依然「裝腔作勢,藉以嚇人」,依然「無的放矢,不看對象」,依然「語言無味,像個癟三」……
毛主席說,要做對於黨八股這些東西的肅清工作和打掃工作,是不容易的,要好好地說理,「說理的首先一個方法,就是重重地給患病者一個刺激,向他們大喝一聲,說:『你有病呀!』使患者為之一驚,出一身汗,然後好好地叫他們治療」。這「偏方」不知有人用過沒有,想來除了他老人家自己,對任何人都不合適。現今所見,便是可以大喝的人物,拍案一怒所對準的,往往也是會場上進入「黑甜鄉」的人群,而不去理會催人入眠的根本因素。在下自然屬於不敢亦無資格大喝的一類,只有小聲地嘀咕一下,以所聞所見幫著「黨八股」依然大行其道查找一下原因。
該有這麼幾種吧。一種是讀書甚少,能寫出什麼?我們每兩年有一次《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每一次都是各種的「率」——閱讀、購買什麼的——「持續走低」,民間的俗話就是「王小二過年」。國民閱讀,自然包括領導幹部在內。讀逄先知等《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可知,毛主席走到那裡,出發前都要開個書單,帶書上路,經史子集只是基本讀物。還有一種是為講話而講話,為表態而寫文章。他的級別在那裡,只為體現重視,或像張天翼筆下的華威先生,忙不迭地「串場」,難民救濟會、通俗文藝研究會、文化界抗敵總會,都要講話;「婦女界有些人組織了一個戰時保嬰會,竟沒有去找他」,還令他「簡直吃了一大驚」。作為領袖,毛主席的文章自然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但亦如梁文所說,他的文章是從社會需要出發的,「那種風格、那種語言、那種氣派,是浸到骨子裡,溢於言表、穿透紙背的」。再有一種是全由別人代勞。黃遵憲那個時候就倡導「我手寫我口」,時下卻是有政研室一類的班子給他起草各種講話,或者走到哪裡講話由哪裡負責,自己只是照念一通。毛主席致完八大開幕詞後,大家對「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讚不絕口,他說那是田家英的句子,毫不掠人之美。
去年年底,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出臺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提到要「切實改進文風,沒有實質內容、可發可不發的文件、簡報一律不發」。各級領導幹部理應藉此舉一反三,在會議中、版面上,何妨把「文件、簡報」置換成言之有物的「文章、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