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讀《喚醒醫療》有關範文
2023-09-22 02:41:45 4
《喚醒醫療》作者從時下中國醫療性質說起,分析「病本位」和「利本位」兩種醫療性質的弊端,並基於中國醫療環境給醫院指出一條改革路徑——人本位醫療,醫院藉此從根本上改善療效、安全、效益和醫患關係。
篇1:讀《喚醒醫療》有感
《喚醒醫療》這一本書是張中南教授基於自己在中美兩國行醫和管理醫院30餘年的從醫經歷而編寫的,作為一名醫生,他面對愈演愈烈的醫患衝突,不禁疑惑,中國醫療究竟怎麼了?在書中,張教授沒有簡單的探討如何化解惡化到拔刀相向的醫患矛盾,而是更加深層次的探索,從時下中國醫療性質說起,分析「病本位」和「利本位」兩種醫療性質的弊端,並基於中國醫療環境給醫院指出一條改革路徑——人本位醫療,醫院藉此從根本上改善療效、安全、效益和醫患關係。
在"人本位醫療"這書中講述了五部分內容,即用證據說話、低傷害高療效、確保療效與安全、康復療效與安全最大化、服務以患者的感受為主導,並對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融合,渾然一體的關係進行了闡述。「人本位」醫療的實質就是以高度關注病人的診斷和治療為核心,替代原來以「病」為中心,重病不重「人」的不合理醫療行為,徹底摒棄以「利」為中心只圖贏利的「利本位」醫療模式。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任何醫療決策都建立在最佳科學研究證據基礎上,以病人的實際需要為基準。
二、實行臨床路徑管理,規範治療個性化治療相結合。杜絕不合理檢查、治療、用藥。
三、以安全的醫療過程與術後的高度關注,讓患者得到安全療效最大化的康復。
四、推廣無陪護管理,讓專業人員來做專業的事。提供一切以病人的感受為主導的服務,給病人充分的尊重;解放家屬。
五、早期專業康復,有效杜絕併發症,縮短出院後的康復時間,降低費用。
從而實現零糾紛、零差錯、零事故、零併發症、零感染;達到最佳的綜合效果。能夠從根本上滿足患者「快點治好病、千萬別出事、少花冤枉錢、把我當人待」四項最基本的要求。
談到護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教授先是直言時下護理的種種短板,進而提出整體護理思路,並結合案列娓娓講述醫院怎麼排除阻礙,讓生活護理、治療處置、教育指導,和心理護理騙騙落地。其中生活護理,相當於我們在正在實施的優質護理,給病人洗頭、洗腳、擦身、剪指甲、餵飯餵水、翻身、撓背、還有協助患者大小便等,這些事情難免給人一種印象---全是伺候人的活。他告訴我們,護士與家屬護工做生活護理相比,存在本質區別,病人自己能做的事必須鼓勵病人自己去做,護士只做病人身體功能受限而無法做到的事。若護士盲目的開展生活護理,顯然是不尊重護理專業的。而且效果會適得其反,如引起病人不利的心裡暗示,缺少肌體功能鍛鍊延遲康復。如果做患者做不到的事效果就不一樣,是患者緩解焦慮等緊張情緒,心情舒暢,此外促進護患者關係,更方便護士對患者病情的觀察了解,從而更加相信醫務人員,促進患者康復。當然,在開展生活護理之前,應該評估好每個病人的自理能力。
這讓我更加理解我們醫院正開展優質護理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應該實實在在把優質護理做好,一方面能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技能與職業地位,另一方面更好的幫助患者,感受我們的關愛,促進康復。我們的每一位患者都是平等的,其本質是都需要被一顆博愛的心濟眾博施。
也許很多事情真的就是小事,醫患之間也沒有那麼多的矛盾,讓我們圍繞「以病人為中心」這一理念,多為病人想一點,喚醒我們的責任心,喚醒我們的職業,喚醒我們和患者之間的真情。把愛融入工作中,我們整個個醫療行業也慢慢會變得溫暖。
篇2:讀《喚醒醫療》有感
七八十年代時,醫患和諧,那時人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醫鬧,也從沒想過帶頭盔上班這事;21世紀的現在,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學術提高……一切一切比起以前好了很多,可是為什麼醫療環境越來越緊張,醫鬧越來越囂張,被打的醫務人員越來越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現狀,深思……
張中南教授的《喚醒醫療》,深刻剖析了當下的醫療環境,也讓我們理解了為何會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以人為本」,這個我們一直被忽略的問題,被重點了提了出來。它教導我們要尊重患者,將患者作為一個整體的人來治療,來護理,從情感、功能、心理等多方面來滿足患者需要。尊重是相互的,因為人們不尊重地球,大量砍伐植物,破壞地球,所以越來越多自然災害發生了;同樣道理,因為只關注了疾病,忽視病人本身的感受,沒有很好的溝通,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糾紛。
從以前的「救死扶傷」到現在的「以人為本」,它代表著一個醫患發展的需要。只有「尊重生命」,這已經不能滿足醫患關係,它要求我們從生理,心理各個方面全面的照顧到患者,需要我們尊重生命,尊重患者。只有給患者更多的尊重,更多的為他們著想,才能換來他們的尊重和信任。
篇3:讀《喚醒醫療》有感
非常有幸拜讀張中南老師的《喚醒醫療》一書,感觸頗深,他對我們現今醫療存在的問題作了非常犀利和深入的分析,人本位醫療的提出更是讓人感覺醍醐灌頂。
書中的每個真實案例也讓人警醒,其中講到一個術後大出血的病人,因護士沒有及時發現問題,險些導致病人喪命。雖然我才剛進臨床工作,但在實習時就親身經歷過術後大出血,有幸的是,那時我的老師是一位非常認真專業的護士,她在接收病人時就發現引流袋中的血是呈持續流動狀態出來的,雖然引流出的血液並不多,但已非常警覺,給病人持續心電血壓氧飽和度監測,生命體徵平穩,老師囑咐家屬時刻關注引流袋,自己五分鐘查房一次,在過去大概十五分鐘後病人出血量較前有明顯增多,老師立即通知主刀醫生,待醫生趕到病人出血量倍增上去,由兩三百增加到五六百,測病人生命體徵仍平穩,醫生立即決定二次手術,這期間不過半小時。術後病人好轉。如果當時護士發現出血稍遲點,病人的血可能就如決堤之江,搶救怕沒那麼簡單了。張中南老師書中提到我們護士工作中很多時候都做的後期觀察,非常準確,那位病人直到再次去手術室時,生命體徵都是平穩的,如果我們一味依賴於機器報警,發現可能太晚了。
相較於病人病情變化的觀察,病人心裡的變化更讓人棘手,雖然臨床工作不久,但慢慢的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都疲於處理病人的病情變化,對於病人心理上的需求我們並沒滿足。其實人本位的思想就包含處理病人心理情緒的變化,但捫心自問我們做的遠遠不夠。曾護理過這樣一位多發傷病人,他是前一天拔氣管插管,當天晚上因咳痰無力,咳痰時傷口痛不敢咳,上了無創呼吸機,氧飽和度97-98%,白天接班後給病人吸痰,發現只要病人有咳嗽,哪怕很微弱,吸痰情況下氧飽和度都可以上升,後因病人自訴無創很難受,心跳快,便該面罩吸氧試試,同時鼓勵他自己咳嗽咳痰,起初病人都因乏力與疼痛拒絕咳嗽,在與他一遍遍說明他目前的情況與咳嗽的好處及不咳的後果等等後,病人慢慢開始配合,最後病人在面罩吸氧情況下氧飽和度都是100%,其他生命體徵也都趨於平穩。第二天上班發現病人再次氣管插管了,了解後發現原因還在於他自己不願咳嗽,氧飽和度低。這位病人的拔管不成功可能有很多原因,我們心裡護理的不足應該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心理護理不是簡單的說做就一定能做好的,我的切身感受是管兩個病人時還能對其時常宣教,管三個病人時就明顯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了。病房裡面對的病人更多,要對病人有持續全面的了解,並對其對症宣教十足非常困難。
所以實現人本位醫療,還是有漫長的路程要走,我們醫院現在開展靜脈配置中心,移動查房等簡化護理工作的措施,也是為人本位醫療提供的一個很好的平臺。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推開人本位醫療這所大門,讓社會更加美麗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