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持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22 21:34:10
專利名稱:掛持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電子設備輔助裝置,特別是一種掛持裝置。
背景技術:
由於資料的快速發展及普遍性,現今液晶電視、電漿電視等薄型電子設備已漸漸進入一般家庭,提供平民消費者更高級的視聽享受。
一般而言,消費者購買此種薄型電子設備後,較常見的安裝方式為使用腳架或壁掛架。
腳架的使用方式是將薄型電子設備固定於腳架上,藉由腳架底部的支撐將薄型電子設備撐離開桌面。
雖然腳架的使用能向消費者提供較簡單的安裝方式,但是不可避免地,薄型電子設備也被局限於只能擺放在可供腳架平穩支撐的桌面平臺上。也就是說,薄型電子設備的擺放位置完全視桌面平臺的大小、位置及高度而定。如果桌面平臺太小,將無足夠空間擺放,而且擺放於桌面平臺上也會佔去一些原本可使用的桌面空間。
使用壁掛架的安裝方法則是將薄型電子設備掛設於牆面上。由於薄型電子設備具有相較於已有電子設備更薄的厚度,所以安裝於牆面上,相較於使用腳架擺放於桌面在空間使用較符合經濟效益。
然而已有的壁掛架在使用上也存在相當不便的地方,其一是已有壁掛架在設計上只有數個固定式鎖孔。然而現今的消費市場常在極短時間內便推出與舊有商品相較下更大面積的薄型電子設備供消費者購買。但是此種較大面積的薄型電子設備卻極有可能無法與原本家中舊有的壁掛架配合鎖固;再者,有些已有壁掛架在使用時,必須先將壁掛架鎖固於薄型電子設備背面後,再整個地連同薄型電子設備一起固定於牆面上,不但安裝困難度較高,安裝過程中也容易因為不可預期的碰撞而對薄型電子設備造成損害。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使用安全、適用於各種規格薄型電子設備的掛持裝置。
本實用新型適用於供薄型電子設備懸掛於直立面,掛持裝置包含、滑軌單元、設置於滑軌單元上的兩個支架單元及對應掛持於支架單元且間隔固定於薄型電子設備背面的兩個掛架;滑軌單元具有分別沿水平方向上下間隔固定於直立面的第一固定槽及兩根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一固定槽內的第一活動軌;兩個支架單元固定於第一活動軌上,且每一支架單元包括支架本體、間隔設於支架本體的掛置件及定位機構;每一掛架包括與掛置件對應的掛置部及與定位機構對應的定位部。
其中滑軌單元還具有分別沿水平方向並與第一固定槽間隔對應固定於直立面的第二固定槽及兩根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二固定槽內的第二活動軌;兩個支架單元同時固定於第一、二活動軌上。
掛置件為固鎖於支架本體的掛勾;對應的掛置部為形成於掛架上供掛勾穿設的掛置孔。
掛置件為具有上方開口的袋狀卡槽;對應的掛置部為自掛架往外延伸的第一卡榫。
定位機構為固鎖於支架本體的鉗夾;對應的定位部為可脫離地定位於鉗夾的定位杆。
定位機構的定位部為自掛架往外延伸的板狀第二卡榫;定位機構具有固鎖於支架本體的中空外殼及容設於中空外殼內可供第二卡榫對應嵌入的定位本體;定位本體具彈性而可相對於中空外殼位移。
定位機構的定位本體具有對應於第二卡榫並突出中空外殼的導引部;導引部的自由端呈藉以導引嵌入過程中第二卡榫的斜面。
定位機構的定位本體還具有與導引部相反設置可朝遠離第二卡榫方向扳移使第二卡榫脫離導引部的扳移部。
定位機構還具有頂抵於定位本體與支架本體之間並位於中空外殼內的兩個彈性元件。
掛架形成供薄型電子設備可選擇位置地鎖固的數個固定孔。
掛架形成供薄型電子設備可改變位置地鎖固的數條長條孔。
掛持裝置結合設有提供水平資訊的水平儀。
水平儀結合於滑軌單元上。
由於本實用新型適用於供薄型電子設備懸掛於直立面,掛持裝置包含、滑軌單元、設置於滑軌單元上的兩個支架單元及對應掛持於支架單元且間隔固定於薄型電子設備背面的兩個掛架;滑軌單元具有分別沿水平方向上下間隔固定於直立面的第一固定槽及兩根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一固定槽內的第一活動軌;兩個支架單元固定於第一活動軌上,且每一支架單元包括支架本體、間隔設於支架本體的掛置件及定位機構;每一掛架包括與掛置件對應的掛置部及與定位機構對應的定位部。本實用新型滑軌單元的設計,能依照不同大小面積的薄型電子設備情況而調整成不同的對應掛持間距,藉以供支架本體穩固地固鎖在第一活動軌上。在安裝方式的設計變革上,只需先將掛架固鎖於薄型電子設備的背面,利用先掛置、再定位的設計,將掛置部掛置於掛置件,再利用定位機構及定位部相配合,將掛架連同薄型電子設備定位於支架單元;不只如此,在拆卸替換時,也利用掛置、定位的設計,先將定位部脫離定位機構後,再將掛置的掛架連同薄型電子設備取下,相較於已有壁掛架的安裝使用,本實用新型實為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及掛持穩固的優點;且當將兩個掛架相向使用時,提供更小範圍的掛持間距;兩個掛架互換位置使用時,提供更大範圍的掛持間距;不僅使用安全,而且適用於各種規格薄型電子設備,從而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分解結構示意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結構示意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結構示意立體圖(掛架左右交換)。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結構示意剖視圖(第二卡榫定位於定位本體)。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結構示意剖視圖(第二卡榫脫離定位本體)。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分解結構示意立體圖。
圖7、為本實用新實施例二型結構示意剖視圖(定位杆定位於鉗夾)。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結構示意剖視圖(定位杆脫離鉗夾)。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適用於供薄型電子設備(圖未示)懸掛於直立面,掛持裝置包含滑軌單元1、兩個支架單元2及兩個掛架3。
滑軌單元1具有分別沿水平方向上下間隔固定於直立面的第一固定槽11、第二固定槽12、兩根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一固定槽11內的第一活動軌13及兩根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二固定槽12內的第二活動軌14。
然而,滑軌單元1也可只有第一固定槽11及第一活動軌13即可達成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兩個支架單元2同時固定於第一、二活動軌13、14上,且每一支架單元2包括支架本體21、間隔設於支架本體21的掛置件22及定位機構23。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二活動軌13、14上設有數個螺孔,藉由數個螺絲將支架單元2可調整間距地鎖固於第一、二活動軌13、14上。然而,其固鎖方式不以此為限。
本實施例中掛置件22為具有上方開口的袋狀卡槽221。
定位機構23具有固鎖於支架本體21的中空外殼232、容設於中空外殼232內的定位本體233及設置於定位本體233與支架本體21之間的四個彈性元件234。
每一定位本體233具有突出中空外殼232且相反的導引部235及扳移部236。導引部235的自由端呈斜面。
定位本體233藉由四分別頂抵於定位本體233及支架本體21間的彈性元件234可相對於支架本體21在中空外殼232中上下位移。
掛架3間隔固定於薄型電子設備(圖未示)背面,且用以對應掛持於支架單元2。每一掛架3包括掛架本體301及自掛架本體301一側向外延伸的定位翼板302。每一掛架本體301形成與掛置件22對應的掛置部31及與定位機構23對應的定位部32。每一定位翼板302形成供薄型電子設備可選擇位置地鎖固的數個固定孔33及供薄型電子設備可改變位置地鎖固的數條長條孔34。
如圖2、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兩個掛架3為左右鏡面對稱,將其相向使用時,提供更小範圍的掛持間距;左右掛架3互換位置使用時,提供更大範圍的掛持間距。
如圖4、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每一掛置部31為自掛架本體301往外延伸的第一卡榫311;每一定位部32為自掛架本體301往外延伸的板狀第二卡榫322。
欲使掛架3對應掛置定位於支架單元2時,先將第一卡榫311嵌卡於袋狀卡槽221上,再使第二卡榫322牴觸導引部235的斜面並順勢擠壓彈性元件234將定位部32卡掣於定位機構23。
欲將薄型電子設備(圖未示)連同掛架3自直立面取下時,則將扳移部236朝遠離第二卡榫322方向扳移並擠壓彈性元件234,定位本體233上移,則定位部32可脫離定位機構23。
實施例二如圖6、圖7、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適用於供薄型電子設備(圖未示)懸掛於直立面,掛持裝置包含滑軌單元1、兩個支架單元2a及兩個掛架3a。
滑軌單元1具有分別沿水平方向上下間隔固定於直立面的第一固定槽11、第二固定槽12、兩根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一固定槽11內的第一活動軌13及兩根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二固定槽12內的第二活動軌14。
然而,滑軌單元1也可只有第一固定槽11及第一活動軌13即可達成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兩個支架單元2a同時固定於第一、二活動軌13、14上,且每一支架單元2a包括支架本體21a、掛置件22a及定位機構23a。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二活動軌13、14上設有數個螺孔,藉由數個螺絲將支架單元2可調整間距地鎖固於第一、二活動軌13、14上。然而,其固鎖方式不以此為限。
每一掛置件22a為固鎖於支架本體21a的掛勾222。
每一定位機構23a為固鎖於支架本體21a的鉗夾231。
掛架3a間隔固定於薄型電子設備(圖未示)背面,且用以對應掛持於支架單元2a。每一掛架3a包括掛架本體301a及自掛架本體301a一側向外延伸的定位翼板302。
每一掛架本體301a形成與掛置件22a對應的掛置部31a及與定位機構23a對應的定位部32a。每一定位翼板302形成供薄型電子設備可選擇位置地鎖固的數個固定孔及供薄型電子設備可改變位置地鎖固的數條長條孔。
每一對應掛置部31a為形成於掛架本體301上供掛勾222穿設的掛置孔312。每一對應定位部32a為可脫離地定位於鉗夾231的定位杆321。
如圖1、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實施例二還包含具有頂邊81及數個定位孔84的整合板8。整合板8頂邊81的設有嵌置水平儀9的嵌置位置86。
整合時將支架單元2(2a)先鎖固於滑軌單元1上,再藉由數個第一連接件82將整合板8與滑軌單元1連接鎖固成整體並使滑軌單元1平行頂邊81。如要定位掛持裝置時,只要藉由穿過整合板8上對應數個定位孔84的數個第二連接件83,即可輕易將整合板8整體掛持裝置定位於直立面上,供薄型電子設備(圖未示)掛持在直立面上。
此外,如圖6所示,還可於整合板8上的適當位置搭配設置水平儀9。
水平儀9嵌置在整合板8的頂邊81的嵌置位置86上,令使用者於使用掛持裝置時,無須藉助額外水平指示器,即可獲得有關於滑軌單元1是否沿水平方向固定於直立面的資訊。當然,若不使用整合板8時,水平儀9也可適當地單獨與滑軌單元1結合,也可獲得相同效果。
本實用新型滑軌單元1的設計,能依照不同大小面積的薄型電子設備(圖未示)情況而調整成不同的對應掛持間距,藉以供支架本體21(21a)穩固地固鎖在第一、二活動軌13、14上。在安裝方式的設計變革上,只需先將掛架3(3a)固鎖於薄型電子設備的背面,利用先掛置、再定位的設計,將掛置部31(31a)掛置於掛置件22(22a),再利用定位機構23(23a)及定位部32(32a)相配合,將掛架3(3a)連同薄型電子設備定位於支架單元2(2a);不只如此,在拆卸替換時,也利用掛置、定位的設計,先將定位部32(32a)脫離定位機構23(23a)後,再將掛置的掛架3(3a)連同薄型電子設備取下,相較於已有壁掛架的安裝使用,本實用新型實為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及掛持穩固的優點。值得注意的是,掛置件22、22a掛置部31、31a定位機構23、23a及定位部32、32a,也可交換搭配使用,例如,袋狀卡槽221、第一卡榫311搭配鉗夾231、定位杆321,或是掛勾222、掛置孔312搭配定位本體233、第二卡榫322,前述兩種設計也可達成掛置、定位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掛持裝置,它適用於供薄型電子設備懸掛於直立面,掛持裝置包含兩個支架單元及對應掛持於支架單元且間隔固定於薄型電子設備背面的兩個掛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兩個支架單元設置於滑軌單元上;滑軌單元具有分別沿水平方向上下間隔固定於直立面的第一固定槽及兩根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一固定槽內的第一活動軌;兩個支架單元固定於第一活動軌上,且每一支架單元包括支架本體、間隔設於支架本體的掛置件及定位機構;每一掛架包括與掛置件對應的掛置部及與定位機構對應的定位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掛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滑軌單元還具有分別沿水平方向並與第一固定槽間隔對應固定於直立面的第二固定槽及兩根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二固定槽內的第二活動軌;兩個支架單元同時固定於第一、二活動軌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掛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掛置件為固鎖於支架本體的掛勾;對應的掛置部為形成於掛架上供掛勾穿設的掛置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掛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掛置件為具有上方開口的袋狀卡槽;對應的掛置部為自掛架往外延伸的第一卡榫。
5.根據權利要求1、3或4所述的掛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定位機構為固鎖於支架本體的鉗夾;對應的定位部為可脫離地定位於鉗夾的定位杆。
6.根據權利要求1、3或4所述的掛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定位機構的定位部為自掛架往外延伸的板狀第二卡榫;定位機構具有固鎖於支架本體的中空外殼及容設於中空外殼內可供第二卡榫對應嵌入的定位本體;定位本體具彈性而可相對於中空外殼位移。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掛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定位機構的定位本體具有對應於第二卡榫並突出中空外殼的導引部;導引部的自由端呈藉以導引嵌入過程中第二卡榫的斜面。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掛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定位機構的定位本體還具有與導引部相反設置可朝遠離第二卡榫方向扳移使第二卡榫脫離導引部的扳移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掛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定位機構還具有頂抵於定位本體與支架本體之間並位於中空外殼內的兩個彈性元件。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掛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掛架形成供薄型電子設備可選擇位置地鎖固的數個固定孔。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掛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掛架形成供薄型電子設備可改變位置地鎖固的數條長條孔。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掛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掛持裝置結合設有提供水平資訊的水平儀。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掛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水平儀結合於滑軌單元上。
專利摘要一種掛持裝置。為提供一種使用安全、適用於各種規格薄型電子設備的電子設備輔助裝置,提出本實用新型,它適用於供薄型電子設備懸掛於直立面,掛持裝置包含、滑軌單元、設置於滑軌單元上的兩個支架單元及對應掛持於支架單元且間隔固定於薄型電子設備背面的兩個掛架;滑軌單元具有分別沿水平方向上下間隔固定於直立面的第一固定槽及兩根可滑動地設置於第一固定槽內的第一活動軌;兩個支架單元固定於第一活動軌上,且每一支架單元包括支架本體、間隔設於支架本體的掛置件及定位機構;每一掛架包括與掛置件對應的掛置部及與定位機構對應的定位部。
文檔編號F16M13/02GK2739462SQ20042011821
公開日2005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04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04年10月15日
發明者黃銘賢 申請人:黃銘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