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背光模塊及其液晶顯示器的製作方法
2023-09-22 06:48:45 1
專利名稱: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背光模塊及其液晶顯示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印刷電路板(PCB),特別是涉及一種電路板的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具有缺口的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背光模塊及其液晶顯示器。
背景技術:
於液晶顯示器中,背光模塊主要用來提供光源至液晶顯示面板,以讓液晶顯示面板能夠達到影像顯示的功能。其中,背光模塊通常包含背板、印刷電路板(以下簡稱電路板)以及多數個發光二極體(LED)。具體而言,電路板位於背板上,且電路板更配置有多數個發光二極體。然而,在現有的背光模塊(例如直下式背光模塊)其發光二極體所使用的電路板多數為長條狀電路板,因此往往會造成電路板的材料成本偏高;以及,長條狀電路板礙於結構(例如長度及/或寬度)的關係,其對於發光二極體的散熱效果亦受到限制。或者,如圖I所示,圖I為現有的一種L形狀電路板的示意圖。從圖I可知,由於電路板60為L形狀,因此電路板60上所配置的多數個發光二極體600其發光所產生的熱能(如箭頭所示)大多數須從電路板60的一側邊路徑才能散除,因此散熱效果受到了限制。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出一種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背光模塊及其液晶顯示器。依據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包括,提出一種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電路板。此電路板具有相對的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第一側邊具有第一缺
口,第二側邊具有第二缺口。本發明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還包括第一缺口與第二缺口位於相互對應的位置。第一側邊具有多數個第一缺口,第二側邊具有多數個第二缺口。第一缺口與第二缺口分別使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形成第一翼片與第二翼片,第一翼片與第二翼片的長度為相同。本發明亦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包括背板、電路板以及多數個發光二極體。電路板位於背板上,電路板具有相對的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第一側邊具有第一缺口,第二側邊具有第二缺口,多數個發光二極體配置在電路板的表面上。本發明實施例的背光模塊,還包括第一缺口與第二缺口位於相互對應的位置。第一側邊具有多數個第一缺口,第二側邊具有多數個第二缺口。第一缺口與第二缺口分別使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形成第一翼片與第二翼片,第一翼片與第二翼片的長度為相同。本發明亦提供一種液晶顯示器,其特徵在於,包括背光模塊以及液晶顯示面板。背光模塊,包括背板、電路板及多數個發光二極體。電路板位於背板上,電路板具有相對的、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第一側邊具有第一缺口,第二側邊具有第二缺口,多數個發光二極體配置在電路板的表面上,液晶顯示面板配置在背光模塊上。本發明實施例的液晶顯示器,還包括第一缺口與第二缺口位於相互對應的位置。第一側邊具有多數個第一缺口,第二側邊具有多數個第二缺口。第一缺口與第二缺口分別使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形成第一翼片與第二翼片,第一翼片與第二翼片的長度為相同。液晶顯示器更包含光學膜片。運用本發明實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於利用電路板其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的缺口,能夠減少電路板的材料成本,並有助於電路板的散熱效果。
圖I為現有的一種L形狀電路板的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的製作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的示意圖。圖4為圖3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上配置發光二極體的示意圖。圖5為運用圖3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於背光模塊的液晶顯示器的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一實施例背光模塊的電路板結構與習知電路板結構其散熱效果的比較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所示的最佳實施例作進一步詳述。請參閱圖2與圖3,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的製作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10 (以下簡稱印刷電路板結構10)包括電路板100。此電路板100具有相對的第一側邊IOOa與第二側邊100b。第一側邊IOOa具有第一缺口 101,第二側邊IOOb具有第二缺口 102。如圖2所示,電路板100能夠從電路母板I中沿預定的裁切路徑切割而獲得,但不限定於此。由此可知,第一缺口 101與第二缺口 102分別使第一側邊IOOa與第二側邊IOOb
形成第一翼片與第二翼片,且第一翼片的第一長度Hl與第二翼片的第二長度H2能夠為相同,但不限定於此。具體而言,第一缺口 101與第二缺口 102位於相互對應的位置,且第一側邊IOOa具有多數個第一缺口 101,第二側邊IOOb具有多數個第二缺口 102。
、
請同時參閱圖3、圖4與圖5,圖4為圖3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上配置發光二極體的示意圖;圖5為運用圖3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於背光模塊的液晶顯示器的示意圖。液晶顯示器2包括背光模塊20以及液晶顯示面板21。背光模塊20能夠為直下式背光模塊,其包括背板200、電路板100與多數個發光二極體22。其中,電路板100位於背板200上,多數個發光二極體22配置在電路板100的表面上;液晶顯示面板21配置在背光模塊20上。較佳地,背光模塊20更具有導熱材料23位於電路板100與背板200之間;且液晶顯不器2更包含光學膜片24。光學膜片24包含擴散片、稜鏡片或增光片,但不限定於此。由圖4可知,發光二極體22於發光所產生的熱能(如箭頭所示)可從相對應的第一缺口 101與第二缺口 102之間的電路板100直接傳導熱能,並透過導熱材料23能夠進一步將熱能傳遞到背板200而散除。然而,上述圖式僅供說明以利理解本發明之特點,其所繪示的結構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請參閱圖6,圖6為本發明一實施例背光模塊的電路板結構與現有電路板結構其散熱效果的比較示意圖。如圖6所示,本案圖3與圖4印刷電路板結構10其電路板100於配置發光二極體後,發光二極體22的散熱被有效的提升。例如,發光二極體的功率(Power)為O. 5 (w)時,配置於本案電路板100 (如圖4)上的發光二極體其晶墊(pad)的溫度大約為31度;而配置在現有電路板60 (如圖I)上的發光二極體其晶墊的溫度大約為33度。由此可知,本案所提供的電路板結構10能夠有效助於電路板的散熱效果;同時,利用電路板100其第一側邊IOOa與第二側邊IOOb的缺口,能夠減少電路板100的材料成本。綜合以上,本發明實施例所揭露的印刷電路板結構、背光模塊及其液晶顯示器,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I.利用不等寬度的電路板可以提高印刷電路板的裁切利用率,即從一塊大的電路母板上裁切出的印刷電路板數量最多,如此能夠降低印刷電路板的成本;或者,藉由電路板其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的缺口,能夠減少材料成本。2.利用不等寬度使電路板的散熱性能能夠被提高。以上,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意在進一步說明本發明,而非對其進行限定。凡根據上述的文字和附圖所公開的內容進行的簡單的替換,都在本專利的權利保護範圍之列。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電路板,具有相対的一第一側邊與一第二側邊,所述第一側邊具有一第一缺ロ,所述第二側邊具有一第二缺ロ。
2.如權利要求I所述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缺ロ與所述第二缺ロ位於相互對應的位置。
3.如權利要求I所述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側邊具有多數個所述第一缺ロ,所述第二側邊具有多數個所述第二缺ロ。
4.如權利要求I所述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缺ロ與所述第二缺ロ分別使所述第一側邊與所述第二側邊形成一第一翼片與ー第二翼片,所述第一翼片與所述第二翼片的長度為相同。
5.ー種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背板; ー電路板,位於所述背板上,所述電路板具有相對的ー第一側邊與一第二側邊,所述第ー側邊具有一第一缺ロ,所述第二側邊具有一第二缺ロ ;以及 多數個發光二極體,配置在所述電路板的一表面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背光模塊,其特徵在幹,所述第一缺ロ與所述第二缺ロ位於相互對應的位置。
7.如權利要求5所述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側邊具有多數個所述第一缺ロ,所述第二側邊具有多數個所述第二缺ロ。
8.如權利要求5所述背光模塊,其特徵在幹,所述第一缺ロ與所述第二缺ロ分別使所述第一側邊與所述第二側邊形成一第一翼片與ー第二翼片,所述第一翼片與所述第二翼片的長度為相同。
9.ー種液晶顯示器,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背光模塊,包括 一背板; ー電路板,位於所述背板上,所述電路板具有相對的ー第一側邊與一第二側邊,所述第ー側邊具有一第一缺ロ,所述第二側邊具有一第二缺ロ '及 多數個發光二極體,配置在所述電路板的一表面上;以及 一液晶顯示面板,配置在所述背光模塊上。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液晶顯示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缺ロ與所述第二缺ロ位於相互對應的位置。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液晶顯示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側邊具有多數個所述第一缺ロ,所述第二側邊具有多數個所述第二缺ロ。
12.如權利要求9所述液晶顯示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缺ロ與所述第二缺ロ分別使所述第一側邊與所述第二側邊形成一第一翼片與ー第二翼片,所述第一翼片與所述第二翼片的長度為相同。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液晶顯示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液晶顯示器更包含光學膜片。
全文摘要
一種背光模塊的印刷電路板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電路板,此電路板具有相對的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第一側邊具有第一缺口,第二側邊具有第二缺口;本發明亦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包括背板、電路板以及多數個發光二極體。電路板位於背板上,電路板具有相對的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第一側邊具有第一缺口,第二側邊具有第二缺口,多數個發光二極體配置在電路板上;本發明亦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包括此印刷電路板結構的液晶顯示器。
文檔編號H05K1/02GK102686020SQ20121019068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1日
發明者張光耀, 方林冬, 熊充, 韋維硯 申請人: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