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蕾不完美的非遺文化公益道路(吳季蕾不完美)
2023-09-22 06:59:57 2
吳季蕾不完美的非遺文化公益道路?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校媒記者 姜秦淮)「我不是一開始就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吳季蕾不完美的非遺文化公益道路?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吳季蕾不完美的非遺文化公益道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校媒記者 姜秦淮)「我不是一開始就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
吳季蕾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2016級藝術設計學。在大學期間實現了榮譽「大滿貫」的她,運營著自己創立的TheEdge工作室,在海內外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實踐,與團隊成員的文化調研足跡遍布近半個中國。
而這個在外人眼裡光環籠罩、步伐堅定的女孩,坦言自己在方向探索上著實花費了一番「功夫」。
「到底怎樣才能明確自己的方向?」對於這個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曾思考過的問題,初入大學的吳季蕾很快開始用行動尋找自己的答案。志願服務、社會實踐、研討會議......這些場合中總能看見她奔波忙碌的身影。在那段繁忙的日子裡,也有認識的人向吳季蕾表示出自己的困惑:「怎麼什麼場合都有你?」她想了想,誠實地回答道:「也許是因為我還沒有那麼明確自己想要什麼吧。」在吳季蕾看來,大學是一個試錯成本較低的平臺,不斷地學習實踐能獲得更好的成長。終有一日,她會尋覓到自己熱愛與值得堅守的路途。
將熱愛付諸於實踐
最笨的方法有時是最好的方法。大一暑期,吳季蕾在河北易縣參與了為期一周的水硯調研,並有幸拜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傳承人。就是這樣一次偶然的機遇,吳季蕾感受到了民族文化驚人的魅力與亟待保護的嚴峻形勢,這將她引向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實踐的道路。時至今日,吳季蕾及其工作室的成員已經奔赴過12個省級行政區、31個地點進行文化調研。
就在不久前,去往貴州調研的經歷給吳季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逾古稀的吊腳樓傳承人,和妻子一起準備了一桌長桌宴,還拿出家釀的米酒來招呼她們。他說:「你們這些大學生能來,我真的很高興,這代表我們的東西不是沒有希望的。」當天傳承人還熱情地帶領大家去參觀他的建築。吳季蕾覺得很震撼:「爺爺沒有藉助圖紙,只憑藉一根竹竿就將房子建了起來。這根長長的竹竿上面有各種各樣的刻度,它們表明了建築中的所有結構各部分的尺寸大小以及如何插接。」而這與人們印象裡傳統建造房屋方式的認知是大不相同的。
這次經歷同時引發了吳季蕾的思考:倘若無人繼承爺爺的手藝,且這根竹竿也沒有留下任何數據記錄,那麼這項技藝很快就會湮沒於歷史之中吧。實際上,像這種民族文化傳承上的困境並非是個別現象。吳季蕾在調研過程中遇到過許多共同的問題:傳承人年事已高卻後繼無人;傳承人無法用普通話只能用方言與人交流;地區對該地民族文化未來的發展沒有明確的定位......這些都直接促成了非遺文化推廣與傳承的困境。
在實地考察過後,吳季蕾發現有很多值得去做的努力,她的非遺文化保護與實踐事業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調研中起步的。曾有傳承人向吳季蕾吐露心聲,說自己在很小的年紀便跟著家裡人學手藝。「手藝是過得去,但是我讀不了書也寫不了字。如果我想把我的東西傳承下去,交給更多的人,就不行了。如果你們能讓我口述給你們聽讓你們做記錄,或者用其他方式,只要能把我的手藝傳承下去我都很感動。」
傳承人的這番話給吳季蕾留下了較深的觸動。事實上,他提出的期待對於大學生來說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試試呢?除卻依據口述進行文字記錄外,還可以藉由攝影、錄製視頻等方式,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吳季蕾進一步想到,如果能夠通過元素的提煉對非遺文化進行產品的衍生設計,那麼就可以自然地讓人們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了。
把想法轉化為行動
吳季蕾是個執行力很強的姑娘。曾經誕生於她腦中的構想,如今已經從最初的新苗計劃發展成為由教育商店、旅遊商店與文創商店三位一體的原創品牌,涵蓋文創產品、設計服務、課程體驗等內容。長久以來,吳季蕾對於企業的定位一直很明確,她想要「以民族文化元素產品設計與課程開發方式,構建藝術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橋梁,樹立起民族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講好、講活『國家寶藏』故事。」而無論企業日後如何發展,在大方向上它都會永遠保持民族文化公益組織這一性質。她笑著闡述自己的看法:「我們這一代人不像父母那輩可能不去工作就保證不了基本生活。我們是幸運的,在基本的物質條件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有了更多發展性的需求。」
在國外舉辦的民族文化傳承主題活動曾給吳季蕾留下不少溫情的回憶。還記得一次授課結束後,吳季蕾詢問孩子們:「如果有一天能有機會來到中國,有沒有繼續接觸傳統文化的意向?」那一刻,不同膚色、不同語種的孩子們同時舉起了手。那個瞬間,吳季蕾突然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充滿了意義。
用堅守替夢想代言
在堅定前行的路途中,吳季蕾不是沒有聽見過質疑的聲音。有些人認為她自視過高,哪怕她傾盡全力,也無法守住傳統文化這個註定要消亡的存在。其實吳季蕾從來沒有想過要完成一件特別宏大的事情,她只是想竭盡所學儘可能地多做一點。她一直記得老師說過的一句話:設計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某件作品做得相對較好。同理推之,所有事情都是在不完美世界中的解決方案,對非遺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與研究亦復如是。
現今,吳季蕾獲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與研究專業方向研究生的推免資格。當問起她這一階段是否還有未了的心願,她談到還想要加強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去國外推廣中華民族文化時,我發現自己的語言能力還不足以將心中所想較確切地傳達給大家,有點可惜。」
吳季蕾的TheEdge工作室中文名為「邊原」,承載著「在邊緣開拓原野」的期待。其傳遞出來的信念似乎也能解釋吳季蕾對於非遺文化保護與實踐項目的堅守。如果說「得不到妥善保護和積極宣傳的非遺文化是否終會消亡?」這個疑問從前是推動吳季蕾行動的初衷,那麼現在就成了時刻懸置在心間的警鐘。與外人猜測的不同,行程頗多的吳季蕾從來不覺得堅持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哪怕工作繁重,熬夜「肝」報告與連坐好幾個小時的飛機奔赴下一個調研地成了「家常便飯」,她依舊能夠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戰。
吳季蕾經常佩戴著一對耳環,那是國家級苗族銀飾傳承人手作後贈予她的獨一款。這對耳環在外觀上看起來酷似兩隻蜻蜓的大眼睛,仿佛也承載著世界上獨一份的美麗。傳承人將耳環交給她的同時,也將溫暖美好的祝願一同遞去了。他希望吳季蕾能夠健康平安地度過人生中所有難挨的時分。
對於吳季蕾來說,耳環既是攜帶著祝福的裝飾品,又滿載著沉甸甸的期待,提醒她身上肩負著的責任。所以,她會像堅持佩戴這個耳環一樣,堅持把非遺傳統文化保護與實踐做下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