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百年孤獨》有感800字精選
2023-09-27 06:23:05 1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名氣之大已無需再言,你有沒有讀過這本書籍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讀《百年孤獨》有感
最近又讀了一次《百年孤獨》。這一次是認真地讀,可以說是精讀吧。而且是以一個文學愛好者的身份,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審視的。這一次的閱讀效果果然與上一次不同,又有許多新的感受和新的看法。
首先說語言吧。這本書的語言是一種略帶誇張和嬉戲的語言,把一些荒誕不經的事情當真實的曾經發生的事情來寫。而且大部分是敘述性的語言,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可以說是舉重若輕,用極為簡潔、洗鍊的語言濃縮了大量的抑或生動有趣、抑或醜陋愚昧、抑或陰森可怖、抑或怪異的不可思議的故事,語言非常有表現力!人物對白和故事特寫在書中並不多。但不可否認,這本書的語言簡潔、洗鍊,很有表現力。
其次再說結構和人物。結構可以看作是按照老布恩蒂亞家族和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史來順序講述的,只不過特殊的一點是,在敘事過程中作者愛玩時間魔術。就是在順序講述故事的同時,不時來一點時空轉換,把與正在講述的事物有關的多年以後的事情交代一下。
這一點,就像港臺的某些電視連續劇,正在故事情節演進的時候忽然推出電視劇的片頭,而且還是不斷地推出片頭,每一集電視劇大概都能推出五六次片頭。這本書也一樣,「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對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是這本書開頭的第一句話,這一句話就像電視劇的那個片頭一樣在書中反覆出現了多次。而且,這個「多年以後」的內容還在不斷變換。如:「多年以後,那種颶風註定要把馬孔多從地面上一掃而光。」
人物和事件的出場和轉換是一種連環形式。如是這一句話引出了對兩個主人公身世的介紹「馬孔多建立時就了解他的人都感到驚訝……他的變化多大啊!」;在老布恩蒂亞和妻子的對話中引出了對他兩個孩子情況的介紹;具有特異功能的次子奧雷連諾有一天突然說「有人就要來咱們這兒啦」,這個預言果然應驗,於是烏蘇娜的表侄女雷貝卡就出場了;由烏蘇娜告訴丈夫(老布恩蒂亞)她接到的一個正式公文引出了對新派來馬孔多的鎮長的介紹。這樣一環緊扣一環的連環式人物出場結構在小說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寫作安排自然隨意,使讀者不感到突兀,讀者就像在聽一個人講故事似的,看不到作者刻意雕琢的痕跡。
在人物的塑造和描寫上,《百年孤獨》中大部分人物用的是全知全能的寫作技法,只有個別人物才用的是限知限能的技法。老布恩蒂亞、烏蘇娜、奧雷連諾等人用的是全知全能的寫法,這些人物雖然寫得很全面,但大都是由作者來講述的,讀者只需要接受和感知就行了;但霍·阿卡蒂奧、雷貝卡、阿馬蘭塔等人用的是限知限能的寫法,這些人物的行為怪異、詭秘、與眾不同,但讀者讀起來需要不斷的判斷和推理,令人始終猜不透結局,因此讀起來很有吸引力。這些都反映了作者的文學藝術功底的不凡,和駕馭語言藝術、人物塑造的超凡能力。
第三就是關於藝術特色了。
這部書的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小說技法。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是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實。因此雖然小說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覺和真實相混,神話和現實並存,但它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反映拉丁美洲黑暗如磐的現實。魔幻現實主義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象徵、荒誕、意識流等。
反映在《百年孤獨》這部小說中,荒誕這一點自不用說,因為這部小說自始至終都是離奇的荒誕事兒,都是現實世界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象徵那就更多了,而且是多層次多角度的象徵。如全村人都患了可怕的健忘症,是象徵著人們正在忘記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帶豬尾巴的孩子象徵著新老殖民主義和獨裁者奴役下的畸形社會;俏姑娘象徵著不可侵犯的美。而老布恩蒂亞家族充滿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經歷和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史則象徵著拉丁美洲愚昧落後、與世隔絕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的歷史。
因此,我想《百年孤獨》的藝術貢獻除了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外,就在於它能生動地展示一段濃縮了的歷史,寫活了一個民族的悲哀和孤獨!因為我們不熟識的拉丁美洲有它獨特的地方,神奇、落後愚昧,而又長期地被血腥和獨裁所籠罩和統治,這大概就是我們難以理解這部被稱為史詩性的巨著的重要原因吧!
篇二:讀《百年孤獨》有感
《百年孤獨》的孤獨體現在哪裡?
我看首先是人物的個性都很孤獨、孤僻、沉默寡言、沉於幻想和想像不能自拔。許多人物的個性很相似,幾乎是一代代的循環,例如奧雷連諾上校與這個家族的第四代人物霍阿卡蒂奧第二幾乎就是一次翻版,而老布恩蒂亞和他的二兒子奧雷連諾上校以及第四代人物奧雷連諾第二又非常相似。阿瑪蘭塔和這個家族的第五代人物梅梅又非常相似。人物個性一次次循環,一代代翻版,孤獨就在一次又一次地延續,延續了整整七代人,一百多年。
二是地域的孤獨、民族的孤獨,這個小小的馬孔多是孤獨的,首先它與外界無法溝通,外界的文明的春風吹不進來。後來外界的文明進來了,但他們的剝削和壓迫也隨著電燈、電影、火車開進來了,高大的建築物、香蕉園的興建沒有給他們帶來富裕和好運,給他們帶來了深度的剝削和深重的災難!於是他們開始反抗,工人們開始罷工,但換來的是更血腥的屠殺和更獨裁的奴役,一個民族在流血在犧牲,在災難深重中變得更加孤獨!
三是,人物的行為更是顯示出非常的孤獨。孤獨而怪異,甚至是變態的畸形行為!
一部分人是自閉的孤獨,如阿瑪蘭塔,她拒絕好幾個人的愛情,甚至折磨他們,滿足自己的自尊心和虛榮心,但最後看著自己紅顏的漫漫衰老,有點美人遲暮的感覺,後來竟然和侄兒亂倫,最後每天在縫製自己的殮衣中度日,縫了拆,拆了縫,真是可悲!
雷貝卡、菲蘭達、梅梅也是這種孤獨,用奧雷連諾第二的說法是:這屋裡的女人比驢還犟!就是說這個家族的女人都很怪異,都很變態,都很畸形!
另一部分人是另外一種孤獨!代表人物就是奧雷連諾第二,他外表看似外向開放,看似活潑開朗,喜歡交流和交往,放蕩,放浪形骸,吃喝玩樂,在情人和妻子之間遊刃有餘,和朋友紅吃海喝,其實仔細品味他是一種缺乏理想和追求的空虛,可以說是一種更深度的孤獨,這是一種看似浮華,看似放蕩的孤獨,似在鬧市中不聞喧囂的孤獨。
還有一部分人整天沉湎於回憶之中,他們的內心世界更顯得孤獨。這一類人物主要有老奧雷連諾的晚年,有烏蘇拉的晚年,有雷貝卡的在老屋像墓室一樣的老屋中的度完晚年,有菲蘭達在年輕時候,在古城堡中的孤獨生活;有梅梅的晚年生活,孤獨的形如行屍走肉!孤獨的可怕!
篇三:讀《百年孤獨》有感
許多年後,當我回憶起自己的讀書生涯時,準會想起三月的那個陽光燦爛的下午。
那時我終於讀完了《百年孤獨》,我的心情壓抑極了,孤獨,病態的孤獨,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使我揮之不去,那無形的可怖氛圍簡直就要使我窒息,使我一直僵坐的身體感到一陣陣地發冷。於是我扔下那本厚厚的小說,推開門,一口氣跑到三月午後的陽光下面,長長地舒了幾口氣,抬頭看了看院子裡高大的白楊樹,白楊樹上掛滿了一串串毛茸茸的花絮,春風吹來,滿樹的花絮就搖曳起來了。
就這樣,我在三月的陽光下走來走去,想讓陽光、春風和白楊樹的花絮來稀釋我閱讀這本書的孤獨和壓抑,排遣我揮之不去的落寞情緒。
這就是那本令人「如雷貫耳」的世界經典名著嗎?寫的都是些什麼?且看看書中那些不正常的變態人物。
(一)
在還沒有讀這本書之前,關於這本書的信息就收集到不少,這些信息量都是偶然和有意、無意獲得的,這些信息量的綜合和歸納,使我產生了很大地震動,用一句成語形容我對這部書的感性認識,簡直可以說是「如雷貫耳」。的確,所有的信息都表明:這真是一部名著啊!而且還是一部了不起的名著!
不是嗎?那請看看這些關於這本書的信息:
《百年孤獨》這部小說出版於1967年,出版的當年就發行了500萬冊,可以說作品一問世,就震驚了整個西語文壇,被稱為發生在拉丁美洲的一場文學地震。出版後很短時間,這本書就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廣為流行,而且據說這部書至今已經再版了100多次了。這本書第一次在阿根廷出版時,評論家說它完全可以和西班牙古典文學名著《唐吉訶德》相媲美。這本書於198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據說作者哥倫比亞的作家馬爾克斯為了寫這本書,構思了整整16年,僅僅寫作也用了幾乎兩年的時間。這些信息中,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本書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流派的代表作,表現了拉丁美洲的孤獨,是再現了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為了領略這本名著的風採,在春節期間我就大略地讀了一遍這本書,先說說讀第一遍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