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大清相國讀後感【匯總】

2023-10-14 01:10:57 1

  《大清相國》讀後感2000字

  近日再讀王躍文的《大清相國》,感觸頗深。在2007年底,時任北京市長的王岐山上調中央前向同僚們告別之際,推薦了《大清相國》一書。我在2007年4月偶然購得此書,通讀了一遍。此書的主人公陳敬(清順治皇帝賜名陳廷敬),他21歲中進士,晉身官場後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後仍被康熙帝召回,72歲後主動全身而退,康熙評價他「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縱觀陳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輩子、慢慢悟透官場秘訣,終於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他總結的官場五字訣:等(要沉得住氣),忍(要能經受起磨練),穩(要謹慎且低調),狠(要堅決徹底),隱(要會急流勇退)。他的人格、道德和行為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清廷多酷,他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他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儒,他是德官,卻不乏鐵腕。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20字好幹部標準有一定重合。就今天的現狀而言,《大清相國》強調了幹部的四種「德」: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職業道德,就是要精明強幹;社會公德,就是要從善如流;從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鐵腕。在《大清相國》中,康熙反反覆覆對陳廷敬說的一句話是:當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別當官。所以說:要做好幹部,首在為人,即「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來,對人的要求,無不以做人為根本。

  「陳廷敬的品格有許多值得現代官員學習的地方。」重慶市社科院研究員鄧平表示:現在對於官員的考察也需多方面進行考慮,廉政和勤政只是最基本的方面,還需考慮群眾對他的評價,從而讓官員成為真正的好官。

  作家樊家勤也說:「陳廷敬一生主張清廉,為好官善始善終,這幾乎成為古代官場的一個奇蹟,而正是這個奇蹟,在今天具有了許多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陳廷敬在屢次涉險、多次犯上的情況下仍能保全自己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緣於以下四點:一是才學。才學是支撐,是基礎,是動力,是叩門磚,無才即滅為官之途也;二是公心。辦差時時發自公心,讓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誣陷理由,無私心自然強大,無公心必不久長;三是理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陳廷敬也做了不少。當然,你看那件不妥之事能定他的罪?能定罪的,他絕對不幹;四才是隱忍而耿直。他是在官場打拼多年的理想形象,他的成功之路是百姓心中好官唯一應該走,也是唯一能走的最佳路線。

  「陳廷敬的主要功績之一是整頓吏治,他個人很剛正和清廉,處理案件鐵面無私,同時很注重策略。」《大清相國》作者王躍文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總體而言,就是自身過硬,對待問題也敢於碰硬。」打鐵還需自身硬,要解決自身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牢籠裡」反腐再掀新風暴。

  作者王躍文表示,「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亂,康熙任命陳廷敬「督理錢法」,用今天的話就是整頓金融秩序、理順貨幣關係。再比如,後人所稱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葉後,國家逐漸富裕起來,社會的奢靡之風開始盛行,陳廷敬就提出整頓禮儀制度的建議,得到皇帝讚譽。」

  陳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評價:一是堅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習近平1988年在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市時因幹部私建住宅問題曾說過:「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幹事,不要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熊掌和魚不可兼得,從政就不要想發財,你既要從政,又要發財,就只能去當讓人指脊梁骨的貪官、贓官,既名聲不好、又膽戰心驚,總怕被人捉住,最後落個不好的下場」。試想,在一個人治的封建社會裡,陳廷敬尚且能夠清正廉明,一心為朝廷;如今在一個講法制的社會主義時代,我們黨員幹部更應該廉潔奉公、勤政為民,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大清相國》讀後感800字

  王岐山叔叔的力推長篇歷史小說--《大清相國》,作者王躍文主要描素了陳延敬從滿懷壯志豪情不怕艱險的青年時代到韜光養晦歷經坎坷的中年時代再到退隱山林老練沉穩的老年時代,用他完美的一生撰寫了縱橫康熙一朝五十年的政壇不倒翁。

  在文章的開頭衛尚書有這樣一段話:「陳延敬才二十一歲,早早的中了狀元,未必就是好事。官是熬出來了,沒到那把年紀,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眾目睽睽之下,沒毛病也會被人盯出毛病來。」不經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這不僅僅闡述了當時的為官之道,放眼觀於當前,無不是這個道理呢!神童是只存在於智力上的,而現實生活閱歷都是靠一年一年的經驗慢慢積累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多少人才華橫溢,最終驕傲自負,碌碌無為一生;多少人默默無聞最終功成名就,流芳百世。正是這樣耐的住寂寞的性子,才造就了陳延敬大起大落仍節操始終為官一世。

  在文章的結尾有這樣一段話:「當年衛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嶽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自己悟出一個「穩」字,最後又被逼出一個「狠」字,月媛有點醒他一個「隱」字。如若不是這個「隱」字,他哪能全身而退?」所謂等,就是在等待中積聚崛起的力量;所謂穩,就是正確把握髮展方向穩步上前;所謂忍,就是在忍讓中避開突如其來的鋒芒;所謂狠,就是在時機成熟時狠下心來做事;所謂隱,就是在輝煌中達到急流勇退的境界。在我看來這「等、忍、穩、狠、隱」五個字是全書的點金之筆,正是這樣的大智若愚,才造就了陳延敬韜光養晦的一生。

  總結全書,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眼看當前,為官者不正是缺少了清廉、仁厚、強幹、鐵腕如此的心機和為官形象嚒!

  《大清相國》讀後感600字

  《大清相國》描寫了三百多年前名臣輩出的康熙王朝的官場風雲,塑造了以陳廷敬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在特定的歷史境遇中其人格、道德和行為的艱難選擇。作為揭時弊、倡清廉、恤百姓,有著濟世救民情懷的陳廷敬,從一個初入官場時的倔強青年,到憑著對「等、忍、穩、狠、隱」五個字的的領悟,行走官場數拾載,其智慧與操守值得人佩服。作者如此評價陳廷敬:「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康熙帝說他「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封建社會的要做「清官、好官、能官、德官」,個人認為在今天仍有深刻的意義。在「官」要把「官」做好,先得修煉自身,一是要有深厚的才學,有好的才學才有把事做好的基礎;二是要有公心,堅定為國為民的公心,才能把握做事的主導方向;三是要有隱忍而耿直的品性;四是要有大智慧,既要有處事的原則,也要有成事的「方法」。而我們這些在「民」的,同樣要加強自身修養,努力學習、愛崗敬業、廉潔奉公是我們應盡的本份。歷史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在人治的封建社會,陳廷敬尚能清正廉潔,一心報效朝廷,作為今天的共產黨人,我們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做到「為人民服務」,立足本職做好工作,也即為報效我們的黨、報效我們的祖國。

  《大清相國》讀後感1500字

  初讀《大清相國》只因看過一次作者王躍文先生的專訪。他當時說:書中主體內容取自正史,細節來自文人筆記,部分由作者發揮。於是懷著憧憬之心,有緣得來一讀,果然深有啟迪。

  此書講述了一代名相陳廷敬行走官場五十餘年生涯,如同一本人物傳記一般,人物立體,細節栩栩如生,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歷史的風韻。山西的陳敬很有才華,自十四歲中舉,一路又從解元到會元,名聲大震,得皇帝賜名「陳廷敬」。但卻因此招致他人妒忌,沒有點到狀元,但是其文章已深入人心。在任翰林院學士時,曾和掌院學士喇沙裡、侍講學士張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讚賞,表揚他們每日進講啟迪朕心,甚有裨益。而康熙知陳廷敬是個幹才,道:陳廷敬的幹才,徐乾學的文才,高士奇的字,朕都十分看重。他是皇帝心中的完人,但讀者怎麼看?

  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本書,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閱讀角度,而理解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而陳敬之所以成為陳廷敬,必有其獨特之處。

  有人說,陳廷敬是清官。因為他胸懷天下,毫無私心,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在《大清相國》中,因銅錢含銅量高,奸商毀錢鬻銅,導致民間銅錢短缺。陳廷敬覺察此事,上奏三計:一是理順錢法,改鑄輕錢;二為輕徭薄賦,讓百姓安居樂業;三為調整鹽、鐵、茶及關稅,防止透漏,來保證庫銀。康熙是個明君,很重視他的建議,這幾條疏奏很快便付諸實行。陳廷敬確定了自己的政績,在康熙面前得到了認可,同時更加堅定了為官一任造福四方的仕途理想。

  清官多酷,而陳廷敬卻寬大老成,愛才惜才,不計前嫌。辦起事來也是對事不對人,隱去私人恩怨,將為百姓做實事,做好事,做到極致。他對於傅山這種有才的讀書人和懸壺濟世的名醫,一直是勸其歸順的態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禮賢下士。對傅山的冷漠和不屑,年輕氣盛的陳廷敬能做到忍這個字已非常人。

  有人說,陳廷敬是好官。好官,就要體恤民情,為民服務。所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然而想當好官也不容易。在《大清相國》中,王繼文要當「好官」,。他表面上清廉愛民不向百姓攤派稅賦,實則為了取悅上級鋌而走險挪用公款。被當地百姓喚作「王青天」,但他其實是個確確實實的偽君子真小人。

  我認為,陳廷敬是能官。做能官,就要大膽改革創新,敢於擔當,敢於直言不諱,不推諉、不扯皮,敢於為老百姓謀福祉,不怕得罪權貴。陳廷敬發現大戶統籌的弊端後,立即向康熙上密奏,卻被別有用心之人擱置,導致大戶統籌的辦法發往各省參照。回京後陳廷敬又請康熙收回大戶統籌辦法。但木已成舟,他明白當時的他完全處於劣勢,再多的申辯也只能招來更多的是非,於是,他向康熙謝罪,接受處罰,當時他母親去世,於是回家守孝,這一等就是三年。這三年,可以說是陳廷敬一生政途的轉折點,也正是他磨礪內心的過程,為他日後施展仕途抱負提供了機會。真正做到了範仲淹先生所說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在一個封建君主制的國家,這真是令人嘆服。

  最後,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總結吧。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看完《大清相國》,竟有種捨不得的感覺,就像個認知多年的老朋友,別離時,略有愁緒,帶著陳廷敬的人生哲理,輕裝上陣,為民服務,且行且珍惜。

  《大清相國》讀後感800字

  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多次推薦《大清相國》這本歷史小說,並且是中央國家機關讀書活動推薦圖書,我有幸通讀了一遍,感觸頗深。

  康熙王朝名臣輩出,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罷官,索額圖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終被貶回原籍,徐乾學去官早逝,滿朝重臣中,唯獨此書的主人公陳廷敬馳騁官場五十餘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最終成為文淵閣大學士,乞歸後仍被招回,最後老死相位,也算是全身而退的典範。晚年的陳廷敬回到家鄉,總結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等(衛大人當年告訴他一個等字,要沉得住氣)、忍(嶽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要能經受起磨練)、穩(自己悟出一個穩字,要謹慎且低調)、狠(最後被逼出一個狠字,要堅決徹底),隱(妻子月媛點醒他一個隱字,要會急流勇退)。作者王躍文把他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清官多酷,他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他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儒,他是德官,卻不乏鐵腕。

  就今天的現狀而言,《大清相國》強調了幹部的四種「德」:為人之德,就是要宅心仁厚;職業道德,就是要精明強幹;社會公德,就是要從善如流;從政之德,就是要儒雅鐵腕。在《大清相國》中,康熙反反覆覆對陳廷敬說的一句話是:當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別當官。所以說:要做好幹部,首在為人,即「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來,對人的要求,無不以做人為根本。

  陳廷敬一生中多次遇險,但每次都能化險為夷,馳騁官場將近五十年,被朝廷所重用。這緣於以下三點:一是才學。才學是支撐,是基礎,是動力,是叩門磚,無才即滅為官之途也;他十年寒窗的積累是深厚的,有了這種深厚的積累,做任何事情心中自有底氣;有了這種深厚的積累,面對各種複雜的情況自然做到泰然自若。多年的積累,好比溪流小小,到江流濤濤,最後如海水渺渺。腹內藏有宇宙自然對世間紛繁事看做平常,對各種挑戰視若穿衣吃飯,所以陳廷敬在多年閉關修煉後,一出道混世界就一鳴驚人,再鳴又驚人。不僅如此,在日常交際中,也因為自己有深厚的積澱而得到鄉人和朋友的賞識,一再得到貴人的幫助。二是公心。辦差時時發自公心,讓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誣陷理由,無私心自然強大,無公心必不久長;他時刻為國家求穩定,為百姓求福利,不以個人利益為首要考慮,不以個人得失為喜憂的對象。這樣才能進退自如,無所憂慮。三才是隱忍而耿直。他是在官場打拼多年的理想形象,他的成功之路是百姓心中好官唯一應該走,也是唯一能走的最佳路線。

  《大清相國》這本書中的陳廷敬近乎完人,歷史中的陳廷敬未必有這麼完美。但書中很多做人、為官、做事的道理值得我們學習。人民群眾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公職人員,如果人人以此為榜樣、以此為鑑,就能將為民、務實、清廉的目標全面深入地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去,使全社會營造出一種遏制歪風邪氣、弘揚清風正氣的良好風尚。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