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脊梁鄧稼先(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梁)
2023-10-14 03:42:00
緬懷紅色歷史,追憶崢嶸歲月。小預將給大家帶來新的篇章:星火璀璨。每一位革命先輩都是照亮大地的星星之火,一同點燃這中國革命的熊熊巨火。回望激情燃燒的歲月,用赤誠的心曲緬懷革命先驅不朽的足跡。
長眠的英雄,遠逝的畫面,先輩的壯舉,化作一尊尊不朽的雕像,如豐碑,矗立在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心田;如燈塔,指引後繼者前行的道路。他們的故事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歷史上最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黨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向他們學習,用他們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鬥志、明確方向;用他們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他們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
青山埋忠骨,史冊載功勳,革命先烈,浩氣永存。遺忘是可悲的,而遺忘自己國家的歷史是可悲又可恥的!回顧革命先輩帶領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讓我們時刻銘記先輩為祖國富強,為民族獨立,為人民謀幸福的艱苦不易,做到居安思危。我們要堅決捍衛英雄們用生命寫下的歷史,牢記歷史、砥礪前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不懈奮鬥。
鄧稼先,安徽懷寧縣人,中共黨員,全國勞動模範。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鬥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8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裡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籤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採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病去世。
來源:預警空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