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末將軍祖大壽?他為什麼投降清朝?
2023-10-14 08:33:29 2
祖大壽,字復宇,明末清初遼東寧人氏,是明朝著名武將,後投降清朝。祖大壽曾多次在明軍對抗清軍的戰役之中獲得勝利,是明朝末年朝廷倚重的大將。然而他卻在最後放棄明朝,投降清朝,成為背主之臣。因為這個決定,祖大壽在後世名聲不好,大家常將其稱為關寧漢奸。
後世有流傳一個評價祖大壽的對子,言:「一代名將,據關外,收關內,堪稱往復有忠義;兩朝貳臣,悖前主,負後主,真箇裡外不是人。」
許多人對於祖大壽投降清朝的行為十分不滿,惡語批評不少。但是本人卻不這樣認為,觀其投降二三事,皆有因果。雖然他選擇投降清朝,的確辜負了明朝,但卻不至於受到世人唾棄的地步。
夏允彝言:「大壽家富而勇,曾犯法,幾被戮於承宗,賴崇煥力救,故相得甚歡。及為大帥,子弟皆貴為劉帥,家丁皆夷人、遼人,多善戰。都下擅歸,以崇煥下獄激之使然。而其母痛責之,其妻故妾也,亦持之甚堅,故仍為國用。永平恢復、錦州力守,皆有功。但圍既久,糧已竭,而援兵不起,遂以城降,而身自逃歸。或雲已輸誠於東夷,已謂吾歸即舉八城盡降,故東夷縱之。然歸而即為國固守,雖其子在虜中不之顧也,亦非有意負國者。力守松山、杏〔山〕,與洪承疇被圍年餘,力竭而陷,遂致失節。」
祖大壽有三次背叛明朝的行為,第一次率部東走,後兩次出城投降清朝。但是他每一次反叛,都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第一次發生在崇禎二年,皇太極從蒙古繞過長城攻打京師之後。當時明軍主力都在山海關外,清軍攻打京師,祖大壽和袁崇煥急忙率兵勤王。皇太極沒有拿下京師,只能選擇退走。但是退走之前卻使了個反間計,留下袁崇煥已經降清的消息。崇禎帝多疑,最後聽信宦官之言,將袁崇煥捉拿下獄。祖大壽聽聞這個消息,既憤怒又心寒,害怕遭到同樣的對待,最後率部東走。
第二次是大凌河之戰。祖大壽奉命在大凌河修築城牆,護衛錦州。工程還沒有完工,皇太極就領兵來犯。兵臨城下,將大凌河包圍。祖大壽只能閉門防守,倉促應戰。
當時城中只有幾天糧食,無法長久的堅持。在清軍的進攻下,祖大壽除了率軍死守,也曾想過率軍突圍。但是敵眾我寡,幾次突圍都被阻斷,於是祖大壽只能退回城中,靜候援軍。期間皇太極曾命士兵假扮援軍,誘祖大壽開門。祖大壽吃了大虧,此後堅決不開城應戰。
等了很久,城中的糧食漸漸的吃完。吃完糧食殺軍馬充飢,軍馬殺完了城中殺人相食。明軍雖然來了幾批援軍,都被清軍擊潰。在這種情況下,祖大壽無奈選擇出城投降。
第三次是錦州之圍。在鎮守錦州之時,祖大壽再次被清軍包圍。皇太極與濟爾哈朗、多鐸、多爾袞等人,相繼來攻,根本不給明軍喘息的機會。
錦州是明朝的軍事重鎮,城中防禦力量極強,又有紅衣大炮坐鎮,實際上是很難攻破的。清軍圍攻錦州,雖然祖大壽的情況艱難,但仍然堅持。這期間,皇太極曾多次書信給祖大壽,對其表示招安之意。而且明確點明,絕不會問及前番潛逃罪責。但是祖大壽都言辭拒絕了,一直堅守不降。
但是最後錦州被圍,松山洪承疇投降,錦州成了一座孤島。糧草被清軍阻截,城中存糧日益減少,再次出現當初大凌河吃人之景。祖大壽見城中慘狀,最後只能選擇出城投降。
看祖大壽之投降清朝,不為名利,每次都是被逼的無可奈何,百姓遭禍嚴重,最後才選擇投降。而且第一次投降之後,仍然顧念舊主,曾反叛抗清。都足以表明,祖大壽仍然是具有古代士大夫堅持的忠君愛國思想的。然而可惜的是,明朝腐朽,已經難以扭轉敗局,只能選擇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