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員王在晉簡介 王在晉是怎麼死的?
2023-10-14 11:31:54 2
王在晉,是明朝的官員,萬曆年間中進士,此後入朝為官。天啟年間參與修撰《三朝要典》,因此在魏忠賢等閹黨遭到清算的時候,被牽連在內問罪。
王在晉生年不詳,去世於公元1643年,是江蘇太倉人氏,字明初,號岵雲。萬曆二十二年進士及第,後授中書舍人職位,歷官江西布政使、山東巡撫。泰昌年間,遷兵部左侍郎。
熊廷弼和王華貞,因為丟失廣寧,而受到皇帝問罪誅殺,王在晉於是在天啟二年,代熊廷弼成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朝廷對王在晉寄予厚望,天啟帝特別賜給他蟒玉、衣帶和尚方寶劍,讓他在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之時便宜行事。
當時遼東一帶的形勢非常嚴峻,王在晉在親自視察之後分析,廣寧失去之後,已經無局可布。朝廷兵力歸縮於山海關之內,已經無一步可退。後來他接受薊遼總督王象乾的建議,放棄收復廣寧改而「重關設險,衛山海,以衛京師」。
廣寧雖然是戰略要地,按時再失去清、撫、開、鐵、遼、沈之地後,算是孤島。就算奪回來之後,也守不了多久,反而是個累贅,倒不如放棄。他建議:「畫地築牆,建臺結寨,造營房,設公館,分兵列燧,守望相助。」又言:「高嶺有乘墉之勢,鬥城如鍋底之形。昔武侯雲地勢兵者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奴有戰地,而我無守地。山海一關不過通夷貢夷之道,嚴遠戍之防有兩河為保障,何夷虜之足憂。而今且以為衝邊絕塞,此豈有形之天塹,成不拔之金湯者哉。臣與同事諸臣謀之,有欲築敵樓,先居高山、高嶺者。夫敵樓孤峙,能擊遠不能擊近,倘為賊所乘,則益助其憑高博擊,而我失其所控御矣。」
王在晉把山海關看的十分重要,要進一步謀進,必須依託山海關作為保障。在山海關成為保障的情況下,一步步的慢慢圖謀前進,「必有復全遼之力量,而後可復廣寧,必有滅奴之力量,而後可復全遼。不然啟無巳之爭,遺不了之局,而竭難繼之供,不可不慮。」
王在晉那個時候,山海關還不能承擔起邊防第一關的重要作用。王在晉雖然有那樣的想法和決策,但是山海關整座城市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早些年的上海關只是「通夷貢夷之道」,防範敵人遠在關外的堡壘。要將山海關當作憑仗,就必須重新修建一座新城。而這座新城要修成一道鐵城,負擔起軍事要塞的任務。
兵部尚書張鶴鳴為視師遼東復命時說:「自遼患以來,經略死難系獄,累累匪一……今日經略,難於前日之經略萬備矣。王在晉鐵骨赤心,雄才遠略,識見如照燭觀火,肩重如迎刃理絲,但秉正不阿,人醉獨醒,獨臣於在晉兩人耳。」
「臣核道、鎮估工計費,謂湏銀百萬,蓋並造衙舍、築銃臺、建營房之費盡入估數。」王在晉算了一下重修新城的資金,上奏朝廷。朝廷只撥了二十萬兩給他,此事難矣。
當時袁崇煥和孫承宗等人,都反對王在晉的主張。朝廷不知道邊關情形,於是孫承宗自請到山海關視察。回朝之後,孫承宗上奏說王在晉不足以擔當大任,於是王在晉就被調回,改任南京吏部尚書。
王在晉調走之後,孫承宗親自督師,將徐建的重點放在寧錦兩地,大力擴軍備戰,「破格用人,以期實用,圖復建驃騎之功」。
王在晉任南京吏部尚書不久,改任兵部,崇禎元年又為刑部尚書,又遷兵部。後來因為牽連到張慶臻改敕書事自己中被削籍歸鄉,後來在家鄉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