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王少舫簡介,王少舫黃梅戲唱段欣賞

2023-10-13 00:29:24 1

  現如今有許多新誕生的黃梅戲代表人物,長江後浪推前浪現如今的在表演或唱功上超越了前輩但是,有的確實經典難再復在黃梅戲文化中王少舫就是個不可超越的經典,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生平吧。

  黃梅戲小生。江蘇南京人,祖籍河北。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原為京劇演員,抗戰初期,所在的京劇班與丁老六的黃梅調班同臺演出,各演半場,故也演黃梅戲,直至1950年,才正式改唱黃梅戲,參加了丁永泉父子和潘澤海父女所在的民眾劇團。1952年應上海之邀,與嚴鳳英合演《天仙配》中《路遇》一折。1953年,隨同安徽省黃梅戲劇團赴朝鮮慰問演出,歸來不久,被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1955年與嚴風英合拍第一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

  王少舫是生行的代表人物,其唱腔吸收了京劇的唱法,行腔吐字均有獨到之處,韻味無窮,為後人爭相摹唱。代表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寶蓮燈》、《白蛇傳》、《天仙配》、《女駙馬》、《韓寶英》、《無事生非》等。《陳州怨》的包拯屬淨行,王少舫與編曲共同設計出一套花臉唱腔,填補了黃梅戲沒有花臉唱腔這一項空白。

  1955年,電影《天仙配》的上映,是黃梅戲走向全國的一個高潮,「董永」王少舫、「七仙女」嚴鳳英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天仙配》使王少舫成為家喻戶曉的黃梅戲明星。然而,在成功的背後,為塑造好「董永」這一人物形象,王少舫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剛開始王少舫是按照演小生的方法去演「董永」,結果農民不象農民,小生不象小生,連自己也感到不可信。於是,他就思索回憶在農村演出結交的一些農民朋友,找到自己的感覺。同時在拍攝期間,他常常一大早就跑到院子裡去抱樹,抱了松,鬆了抱,瘋瘋癲癲。

  同事們問他為何抱樹,他說槐樹是大媒人,如今妻子離去,當然要找媒人要妻。他已經完全入戲了。他一連看了五場趙丹主演的電影,揣摩著趙丹的人物表情:悲傷、憤怒、喜悅……邊看邊學,出了電影院還在對著行人溫習,嚇得人家紛紛避讓。

  王少舫在人物自傳中寫道:把董永演成一個不懂愛情的傻瓜是個誤會,他忠厚老實而不傻氣,善良而不愚笨,他之所以拒絕七仙女的愛情是因為怕她跟自己受苦。難道他不嚮往幸福的愛情生活?面對七仙女的大膽表白能無動於衷?從初遇拒絕七仙女的愛到苦苦挽留七仙女不願她上天,看似矛盾,恰好反映了人物複雜的統一性格。由於把握了人物性格的基調,一個忠厚老實、淳樸勤勞嚮往美好生活的古代青年農民形象終於在銀幕上站立起來了。「董永」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成為戲劇藝術中的一個典型形象。

  1956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赴京為「八大」演出,徐海東將軍把王少舫、嚴鳳英等人請到家裡作客。徐海東對王少舫說:「我是苦娃子出身,也幹過煤窯,也學唱過黃梅戲,《天仙配》可以從頭唱到尾。是黨挽救了我們。我的大半生是在安徽度過的,對安徽很有感情。我現在身體不行了,靠人民養活我,以後搞社會主義建設就靠你們了。」王少舫聽到這裡心裡一熱眼睛發紅。徐的愛人看見了,說:「你跟同志們講這些幹什麼?」徐海東嚴肅地說:「傳統還是要講的!」他指著身邊的愛人對王、嚴等人說:「她就是七仙女,後來就配上我這個董永了!」

  嚴鳳英在「文革」期間含冤而死,令王少舫痛心不已。王少舫曾說:「黃梅戲要發展,而嚴鳳英已去世,擔子更多地落到我頭上。排練新劇目,培養新演員,改革舊唱腔,把黃梅戲搞上去,有多少事等著我去做。我認為,這就是對嚴鳳英最好的紀念。」

  已是著名黃梅戲演員的馬蘭滿懷深情地說:「王老對嚴鳳英的懷念之情真令人感動,在輔導我們時,總是說「風英是這樣演的,鳳英是這樣唱的,鳳英是這樣做的」……有時為了一個動作一句唱腔,王老對我們的要求相當固執,做不好,就不讓我們休息。」

  王少舫多次對馬蘭、黃新德等一批黃梅新秀說:「嚴鳳英走得太早了,她的去世是黃梅戲的一大損失,她的表演有許多獨到之處,一隻水袖、一個身段、一句唱腔,她都要反覆推敲,精益求精,你們現在要好好學習嚴鳳英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態度。」

  文人相輕,藝人相輕,在我們這有限的閱歷裡,還很少發現哪一位藝人對與自己藝術成就相等的同行作出這樣坦誠而無私的評價。也很少發現哪一位藝人對自己的舞臺伴侶懷有這樣真摯的思念之情。

  1986年7月19日凌晨,王少舫走完了他艱難而精彩的人生旅途,終年67歲。少悅老懷芳名驚座舫輕帆正藝海乘風這是王少舫在武漢演出時,一位熱心的觀眾送給他的楹聯。

  【結束語】今天,每當我們從廣播、電視裡聽到或看到王少舫和嚴鳳英這一對黃梅戲藝術大師精湛的表演和音容笑貌時,我們可以告慰的是,他和嚴鳳英以及老一輩黃梅戲藝術家未盡的事業已後繼有人,馬蘭、黃新德、韓再芬等一批新秀已脫穎而出,黃梅戲已由地方小戲發展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已經走出了安徽,走出了中國……

你可能也喜歡: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有多少人口,滿族的分布情況
黃梅戲唱腔特點有什麼,獨特的黃梅戲唱腔
黃梅戲的發源地,有什麼好看的黃梅戲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