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
2023-10-13 04:29:19 1
我一直喜歡徒步,喜歡行走。乍看《一個人的朝聖》書名,以為是關於遠行與信仰的。翻開看,是講述一個老頭兒由寄信引發了徒步行走到英國另一端去看望癌症晚期舊友的故事。而隱於此表面情節背後,是老頭哈羅德對自己一生的回思。以及在一個信念的支持下他徒步行走87天,途行627公裡過程中發生的故事。而這個信念,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真的可以堅持徒步穿越整個英國,出現到好友的身邊,她的癌症就會痊癒,就會活著。最終,他真的做到了,而故事的結局溫情而感人。
徒步行走的哈羅德此時已經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自殺,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致後來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著哈羅德,或許他的出行,某一種程度上是潛意識想逃離這一切。在遇上了行行色色的路人,聽他們講述各自不同的故事。哈羅德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幸或不幸的劇情,但究竟能擁有怎樣的生活,得看自己如何演繹。他在行走中放下了對舊事的心結,重新喚醒了內心深處對妻子深深的愛。而當妻子驅車前來希望他回家時,她看到了這個男人的改變:「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著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捲曲的頭髮,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於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
看到這裡,我閉上眼想像哈羅德臉上煥發的光彩,莫琳眼中悲喜交加的神情。
是什麼讓他改變?我變成哈羅德的隨行者,跟著他的腳步,感受路面的崎嶇;隨著他的目光,辯識草叢間各式植物;和他一起聽路過的人們談笑的聲音;然後,我傾聽哈羅德內心的聲音。
我好像找到了答案。一個人的朝聖,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這是一場心和靈魂的行走。跳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在行走中找到自己的存在。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用自己的感受去體驗所發生的一切。勇敢面對內心,面對曾經不願意觸碰的心結,將它打開,釋放。
原來,行走是為了找回自己。哈羅德最初並不這麼想,他只是突然間冒出這樣的念頭,決定馬上行動,不藉助其他交通工具,徒步走到好朋友面前,他覺得只要他做到了,好朋友奎妮也一定能夠做到。他就這樣堅定信念,始終在內心中深深相信,最終來到奎妮的病床前。
奎妮並沒有因為哈羅德的到來而痊癒,但她在等待的過程中,瘦弱的身體裡似是被注入了強大的力量,讓她也執著地等待,最後安然地離去。哈羅德也與妻子最終偕行,如初遇般,相視而笑。
我想,在我們一生中,或許都已有了一個固定模式的劇本,每天按部就班地上演。久而久之,我們便自然而然地覺得這一切都理所應當。可能會忘了自己曾有過的夢想,不記得多久沒有和自己對話,現在的活法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嗎?
我想,我們偶爾也需要「出走」一次,去尋找真正的自己。去追尋內心的聲音,嘗試一次為信念而執著行走。
一本好的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閱讀的欲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一個人的朝聖》便是這樣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