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訊號傳輸線纜用超細銅絲擠塑模具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16:07:19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擠塑模具,具體是涉及數位訊號傳輸線纜用超細銅絲擠塑模具。
背景技術:
在一些有護套的線纜製造時,都離不開擠塑設備,因為線纜護套需要擠塑設備擠制而成,擠塑設備上最關鍵的部位就是擠塑模具,特別是一些直徑超細的導線,比如數位訊號傳輸線纜用超細銅絲,在進行護套擠塑時,對擠塑模具的要求非常高,由於擠塑模具是在高溫下工作,因此擠塑模具的模嘴消耗比較大,一但模嘴磨損過大,擠制出的線纜不合格就要報廢模具,重新更換新的模具,整個報廢模具浪費太大,而且傳統的模具在安裝和拆卸時非常繁瑣,為此,我們提出數位訊號傳輸線纜用超細銅絲擠塑模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數位訊號傳輸線纜用超細銅絲擠塑模具,採用了新的結構設計出安裝和拆卸簡單,而且維修保養方便的擠塑模具,解決了以往擠塑模具在生產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設計數位訊號傳輸線纜用超細銅絲擠塑模具,包括模具底座、連接管和擠塑外模,所述模具底座由連接管固定連接有擠塑外模,所述擠塑外模中心設有外模內倉,所述外模內倉一端設有內倉錐面,所述外模內倉一端由螺紋連接有擠塑內模,所述擠塑內模中心設有穿絲孔,所述擠塑內模一端由螺紋連接有第二模嘴,所述第二模嘴中心設有過銅絲孔,所述擠塑內模一端設有內模錐面,所述擠塑外模一端中心由螺紋連接有第一模嘴,所述第一模嘴中心設有成品出口。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管內設有進料孔,所述進料孔和外模內倉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內模錐面和內倉錐面之間設有縫隙。
進一步的,所述過銅絲孔和成品出口為同心孔。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數位訊號傳輸線纜用超細銅絲擠塑模具,採用了新的結構,設計出安裝和拆卸非常簡單,而且維修保養只需更換模嘴,非常方便的數位訊號傳輸線纜用超細銅絲擠塑模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維修保養的成本。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數位訊號傳輸線纜用超細銅絲擠塑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數位訊號傳輸線纜用超細銅絲擠塑模具的A-A剖面圖。
圖中:1-模具底座、2-連接管、3-擠塑外模、4-擠塑內模、401-穿絲孔、402-內模錐面、5-第一模嘴、501-成品出口、6-第二模嘴、601-過銅絲孔、7-進料孔、8-外模內倉、801-內倉錐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至圖2所示,數位訊號傳輸線纜用超細銅絲擠塑模具,包括模具底座1、連接管2和擠塑外模3,所述模具底座1由連接管2固定連接有擠塑外模3,所述擠塑外模3中心設有外模內倉8,所述外模內倉8一端設有內倉錐面801,所述外模內倉8一端由螺紋連接有擠塑內模4,所述擠塑內模4中心設有穿絲孔401,所述擠塑內模4一端由螺紋連接有第二模嘴6,所述第二模嘴6中心設有過銅絲孔601,所述擠塑內模4一端設有內模錐面402,所述擠塑外模3一端中心由螺紋連接有第一模嘴5,所述第一模嘴5中心設有成品出口501。
所述連接管2內設有進料孔7,所述進料孔7和外模內倉8連通,擠塑料從進料孔7內進入外模內倉8,所述內模錐面402和內倉錐面801之間設有縫隙,調節內模錐面402和內倉錐面801之間的縫隙,能控制擠塑料擠出量的大小,所述過銅絲孔601和成品出口501為同心孔,它們為同心孔能保證成品線纜的品質。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優點:數位訊號傳輸線纜用超細銅絲擠塑模具,採用了新的結構,設計出安裝和拆卸非常簡單,而且維修保養非常方便的數位訊號傳輸線纜用超細銅絲擠塑模具,在使用時,先將模具底座1固定安裝在擠塑機上,在將第一模嘴5和第二模嘴6分別安裝在擠塑外模3和擠塑內模4上,在將擠塑內模4安裝到外模內倉8,將內模錐面402和內倉錐面801之間先預留適當縫隙,將超細銅絲穿過穿絲孔401和過銅絲孔601,從成品出口501處出來,擠塑料從進料孔7進入外模內倉8,從內模錐面402和內倉錐面801之間的縫隙出來,包裹在超細銅絲外部,可以擰動擠塑內模4,通過螺紋來調節內模錐面402和內倉錐面801之間縫隙大小,來控制出料的多少,從而將超細銅絲包裹擠塑料後外徑調整到需要的尺寸,操作簡單方便,在過銅絲孔601和成品出口501有磨損需要更換時,只需要將第一模嘴5和第二模嘴6拆卸更換,不需要更換整個模具,本實用新型安裝拆卸簡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維修保養方便,節約了經濟成本。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