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08:57:29 3
專利名稱: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特別是涉及一種二輪輸出 式機芯的時間顯示機構的齒隙補償機構。
背景技術:
在當今的計時領域中,高頻是準時的代名詞,而軸向利用率頗高的二輪傳出式 傳動方式由於其自身結構的特性,被廣泛應用於高頻計時機械的設計當中,但是與此同 時二輪傳出式也帶來了很多弊端,眾所周知,在計時機械中時間指示部分的誤差來源於 齒輪傳動中側隙的影響,分輪每旋轉6度就會帶了一分鐘的誤差,這樣的不利影響在二 輪傳出式的計時機械中更為明顯,尤其當二輪輸出式機芯在倒撥針後,分針會出現較大 的啟動滯後現象。滯後是由於跨輪片分別與分輪和摩擦小二輪嚙合時齒側隙所引起,因 為轉過兩對齒側隙的時間需要近一分鐘,需要消除滯後現象。目前,消除這種側隙的所 採用浮動跨輪部件的結構如圖1所示,圖1是現有克服側隙的部件結構示意圖,該結構 包括撥針輪1』、摩擦小二輪2』、浮動跨輪部件3』、分輪4』、轉軸5』、跨輪軸承孔 6』和彈簧片7』 ;所述撥針輪1』和摩擦小二輪2』嚙合,所述浮動跨輪部件3』分別 與摩擦小二輪2』和分輪4』嚙合,摩擦小二輪2』套裝在二輪軸上,所述轉軸5』是浮 動跨輪部件3』的轉軸,所述浮動跨輪部件的轉軸5』的下半段為細腰狀(如A-A剖面 所示),所述彈簧片7』緊壓在轉軸5』的細腰處,所述跨輪軸承孔6』是在主夾板上作 出來的,其直徑比轉軸5』的直徑大,因此跨輪部件3』可以浮動;消除齒側隙是靠彈簧 片7』來保證;由於彈簧片7』緊壓在浮動跨輪軸5』的細腰處,跨輪齒緊貼摩擦小二輪 2』和分輪4』的輪齒,從而消除了跨輪片與分輪4』及摩擦小二輪2』的嚙合齒側隙, 消除了倒撥針後的分針啟動滯後的現象。但是該結構如果彈簧片7』的彈力過軟,則消 除不了一分鐘啟動滯後現象;而彈簧片過硬,則增加了能量消耗,另外,用浮動跨輪的 方法消除齒側隙不僅佔用了大量的錶盤面空間,而且其彈簧片的固定方式以及跨輪軸承 孔的工作要求也使得夾板的工藝難度加大。中國專利公開號為CN 101566825A給出一種消除齒側隙的方法,即通過可變形 齒形的齒輪,其中每個輪齒的齒形都有兩部分組成,彈性部分和非彈性部分,在與其他 齒輪嚙合的過程中,彈性部分首先與相對齒輪的齒面接觸,然後隨著輪系繼續轉動,在 同一齒上的對稱的彈性部分與相對齒輪的下一個齒面接觸,並產生預緊力,使非彈性部 分與相對齒輪保持穩定的傳動形式,這樣,齒側隙就完全被彈性部分消除,即使是倒撥 針,由於彈性部分的影響,兩個齒輪也緊緊的嚙合在一起,完全沒有倒撥後的啟動滯動 現象。但該結構存在以下缺點,首先彈性部分的的彈性力是經過計算預先設定好的, 在製造過程中通過確定的外形、材料、製造工藝等因素固定下來的,也就是說,零件一 旦加工完成,彈性力的大小是固定的,不可調節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零件的通用 性,使用條件變得嚴苛;其次,通過LIGA和電鑄、例如使用光罩和光敏聚合樹脂等化 學加工的新的機械方法,在國內還屬於新興領域,技術尚在起步探索階段,即使有所進展,也難以滿足批量生產,以及對成本控制的要求,不適合用於消除時間顯示機構中復 雜的齒側隙。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包括 上輪片、下輪片和調整簧;所述上輪片和下輪片同軸設置,所述上輪片和調整簧過盈配 合,所述上輪片包括第一層齒輪和第二層彈性定位頭;所述下輪片形成有貫通孔,容納 所述調整簧和所述第二層彈性定位頭,所述定位頭分別與調整簧上的限位頭和下輪片接 觸,並限制下輪片的相對位置。所述下輪片上的貫通孔為凸圓形,所述定位頭與凸圓的側壁接觸。所述上輪片和下輪片的齒數和齒形相同。所述上輪片和下輪片疊加的厚度小於0.4MM。所述第一層齒輪和第二層彈性定位頭為一體成形,其材料為塑料或尼龍。所述調整簧為金屬彈性元件。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於採用雙層輪結構,通過調節調整簧與輪的相對 位置,有效調節預緊力和初始位置,即可消除時間顯示機構中的齒側隙,避免了倒撥後 的啟動滯動現象;另外,由於上、下輪片採用重疊結構可以有效的減少所佔用的空間, 加大錶盤面的空間利用率,為其他功能的設置提供更多的空間;該結構製造工藝簡單, 有利於批量生產,控制成本,適用範圍更廣泛。
圖1為現有克服側隙的部件結構示意圖;圖2為一種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立體分解示意圖;圖3為一種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的平面示意圖;圖4為一種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工作原理的示意圖;圖5為齒隙補償機構在雙時區機芯中應用示意圖。圖中1:上輪片la:彈性定位頭2:下輪片3:調整簧3a:調整簧限位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包括上輪 片1、下輪片2和調整簧3 ;所述上輪片1和下輪片2的齒數和齒形相同,所述上輪片1 和下輪片2疊加的厚度小於0.4MM;所述上輪片1和下輪片2同軸設置,所述上輪片1和 調整簧3過盈配合,通過調整簧3與上輪片1的相對轉動,調整簧限位頭3a使彈性定位 頭Ia改變位置,完成對下輪片2的定位;所述上輪片1包括第一層齒輪和第二層彈性定位頭la,所述下輪片2形成有貫通孔,貫通孔為凸圓形,其形狀主要是配合彈性定位頭 Ia工作的外形,容納所述調整簧3和所述第二層彈性定位頭la,所述定位頭Ia分別與調 整簧3上的限位頭3a和下輪片2接觸,特別是所述定位頭Ia與凸圓的側壁接觸,並限制 下輪片2的相對位置,使下輪片2與上輪片1同軸,且可以產生相對轉動使齒厚 改變(增 大);所述第一層齒輪和第二層彈性定位頭Ia為一體形成,其材料為塑料或尼龍等彈性 元件;所述調整簧3為金屬彈性元件;由於是彈性元件在運轉過程中出現的齒輪被卡死 的現象也可以避免。本實用新型機構是一個同軸雙層輪結構,上輪片和下輪片的厚度控制在0.40mm 以下,並未佔用過多的軸向空間,加上平面空間佔用少,不會對原有機芯功能設置有過 多的影響,實現直接更換消除滯後現象。同時本實用新型也可以應用於專利公開號為CN 101566825A的方案中,其雙層輪結構的實際齒厚可以根據相鄰齒輪的情況和要求進行調 整,通用性更強。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用於消除齒側隙的工作原理進行說明圖4為一種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工作原理的示意圖,如圖4所示,根據 相鄰兩個齒輪齒厚的情況,旋轉調整簧3,調整簧限位頭3a頂住上輪片1的彈性定位頭 la,使之產生形變(由於彈性調整簧3與上輪片1為過盈配合,只有在人為調整時,才可 以改變相對位置),彈性定位頭Ia頂住下輪片2,使下輪片2相對於上輪片1產生相對轉 動,從而增加了齒輪在嚙合過程中的實際齒厚,達到了消除齒側隙的目的。由於調整簧3 和彈性定位頭Ia均為彈性零件,故在運轉過程中出現的齒輪被卡死的現象也可以避免。圖5為齒隙補償機構在雙時區機芯中應用的示意圖。值得指出的是,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上述具體實例方式,本領域 的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本說明書,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基本技術構思,只要對齒形、結構進 行簡單調整,如,將加大齒側隙影響的齒輪,更換為此雙層輪機構的輪系也可實現本實 用新型消除由齒側隙引起的滯後現象。總之,只要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無需經過創造性 勞動,即可聯想到的實施方式,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包括上輪片(1)、下輪片(2) 和調整簧(3);所述上輪片(1)和下輪片(2)同軸設置,所述上輪片(1)和調整簧(3)過 盈配合,所述上輪片(1)包括第一層齒輪和第二層彈性定位頭(Ia);所述下輪片(2)形 成有貫通孔,容納所述調整簧(3)和所述第二層彈性定位頭(Ia),所述定位頭(Ia)分別 與調整簧(3)上的限位頭(3a)和下輪片(2)接觸,並限制下輪片(2)的相對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下輪片(2)上的貫通孔為凸圓形,所述定位頭(Ia)與凸圓的側壁接觸。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上輪片 (1)和下輪片(2)的齒數和齒形相同。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上輪片 ⑴和下輪片⑵疊加的厚度小於0.4M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層齒 輪和第二層彈性定位頭(Ia)為一體成形,其材料為塑料或尼龍。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簧(3)為金屬彈性元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計時機械裝置的齒隙補償機構,包括上輪片、下輪片和調整簧;上輪片和下輪片同軸設置,上輪片和調整簧過盈配合,上輪片包括第一層齒輪和第二層彈性定位頭;下輪片形成有貫通孔容納調整簧和第二層彈性定位頭,定位頭分別與調整簧上的限位頭和下輪片接觸,並限制下輪片的相對位置。有益效果由於採用雙層輪結構,通過調節調整簧與輪的相對位置,有效調節預緊力和初始位置,即可消除時間顯示機構中的齒側隙,避免了倒撥後的啟動滯動現象;另外,由於上、下輪片採用重疊結構可以有效的減少所佔用的空間,加大錶盤面的空間利用率,為其他功能的設置提供更多的空間;該結構製造工藝簡單,有利於批量生產,適用範圍更廣泛。
文檔編號G04B13/00GK201796232SQ201020519230
公開日2011年4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3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3日
發明者劉連忠, 王晨, 趙國望 申請人:天津海鷗表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