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故事讀後感
2023-10-15 13:13:30 4
「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讀後感,快來看看吧。
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故事讀後感一:
《一帶一路,築夢中國》是我記憶最深的一本書,因為這本書詳細的記錄了中國所驕傲的事情。
出生在威尼斯的馬可·波羅,他來到中國後大開眼界:無論是城市的規模,還是人口數量,發達的天文學都讓他嘆為觀止。他曾來到杭州時,說過一句話﹕「毫無疑問,該城市是世界上最優美和高貴的城市。」我看到這句話時,自豪的想﹕一個外來人來到中國,都對中國文化嘖嘖讚嘆,看來中國文化已經要開始走向外國,走向世界了中國曾經還發明了「四大發明」。這「四大發明」對我們人民大有幫助,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它們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讓我不由得感嘆﹕我們中國好偉大,不僅造福了人民,還為我們中國以後的發展做下了鋪墊。造紙術讓我們以後寫字變得方便了,再也不用在竹簡上寫字了。指南針為我們識別了方向,可以更好的找到一個地方。火藥讓我們中國在戰爭中取得了勝利。而活字印刷術即為我們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力氣。這「四大發明」使我們中國走向了世界,走向了世界各地!
這本書記載了中國輝煌的歷史,更能讓我們從中學到知識,讓我們知道中國的驕傲,讓我們為有這樣的一個中國而驕傲!
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故事讀後感二:
「一帶一路」將構築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提升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據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這些國家普遍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深挖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潛力,必將提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地位,促進我國中西部地區和沿邊地區對外開放,推動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率先轉型升級,進而形成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
新絲路連接「中國夢」與「世界夢」
中國將同各國一道,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儘早啟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更加深入參與區域合作進程,推動亞洲發展和安全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故事讀後感三: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闢,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3、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總結:「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也因此,「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正在世界各國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復興絲綢之路,一幅橫貫東西、共謀發展的宏大藍圖正在鋪展開來。有夢想,有追求,有奮鬥,一切都有可能。中國人民有夢想,世界各國人民有夢想,這將給世界帶來無限生機和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