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讀後感
2023-10-15 17:36:29
《鏡花緣》清代李汝珍所作一部長篇神魔愛情小說。下面是鏡花緣讀後感,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鏡花緣讀後感一:
「女子無才便是德」,突然在一本書中看到。這句話讓我很是「悲憤」。原來古代人都是這種思想,怪不得古代學堂裡見不到女子。但在《鏡花緣》中,我見識到了古代才女。她們的魅力是很多人想像不到的。
「蘇氏蕙蘭織錦回文璇璣圖」,乍一看,全是字。但聰慧的史幽探用七種色彩把文字區分開。每色中的字都可以組成數十首詩。史幽探她滿腹詩詞,行詩如風,讓人敬慕。
在《鏡花緣》的後一部分是記敘百名才女相會的情景。她們闊談「琴、棋、書、畫、醫、卜、星相、燈謎」,實話說,我確實是看不懂,但她們的浩博才學讓我震撼。若不是武則天開放女科,這些女子的才華還得不到展示。
書中讓我領略到了很多國家的怪異和有趣。如君子國,君子國裡的人都是彬彬有禮,買賣東西都要謙讓個半天;還有兩面國,兩面國的人遇到有錢有勢的,就露出恭維、親切的臉,而遇到沒錢沒勢的,則露出醜惡、鄙視的臉:還有穿胸國,穿胸國的人胸上都有一個洞,他們都再胸中穿一根長竿,把東西都掛在上面。
然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在女兒國的遊歷。大概作者也和我有同樣的想法吧,暗暗地在文中批判當時社會的不平等。女兒國,恰恰是「女尊男卑」。「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所以林之洋誤被選為王妃。首先得纏足,所謂「纏足」,就是裹小腳,有「三寸金蓮」之美。可憐的林之洋十腳趾都爛了,化為膿水。這只是誇張,但他所受的痛苦古代婦女沒有受到過嗎?有誰可憐過她們?作者在文中讓男性從女性的立場去體會纏足等種種陋習的醜惡和非人道性質。
唐敖、多久公在黑齒國的女學塾中遇到紅紅、亭亭。這兩名十四五歲的少女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們極有才學,詩書禮樂無所不通,她們和多九公、唐敖討論學問,涉及音韻文字、經書義疏、學術流派,口若懸河,咄咄逼人,弄得倚老賣老的多九公面紅耳赤,汗流滿面。
《鏡花緣》若出在當時,定會改變一些人的觀點。這本書中,各種珍鳥奇草,各國的風俗習慣吸引力極大,但其中著重表現對女子的尊重,值得一讀。
鏡花緣讀後感二:
第一部份是第一至六回,寫《鏡花緣》故事由來,鋪墊出謫凡神話的框架。這樣的構思在傳統小說裡頗為常見。最著名的當屬《紅樓夢》的前五回,《水滸傳》的開篇也有這樣的色彩。這一部分寫王母做壽,各路神仙齊聚慶賀。神仙世界也不清靜,尤其是女仙們聚在一起時,那言語行動中的種種算計和交鋒,也比得上時下流行的後宮戲了。邀寵獻媚的嫦娥,煽風點火的風姨,清高自傲的百花仙子,息事寧人的元女,寬和風趣的麻姑,洞若觀火的王母,筆墨不多,塑造的形象卻個性鮮明。嫦娥到底是偷吃靈藥而飛仙的,仙家修養很是不足,一個爭執讓她記著多少年,終於她抓住天星「心月狐」下凡為武則天的機會,讓其稱帝之後,於寒冬下令「百花齊放」,讓百花仙子違背天條,最終使得百花仙子同九十九位花仙謫降凡塵,需遍歷海外,遭險逢難,方可完劫。
第二部份是第七至五十回。百花仙子託生嶺南文士唐敖家,名唐小山。唐敖科名蹭蹬,心灰意冷,遂生出世之念,乃隨妻兄林之洋與舵工多九公出洋貿易,三人遊海外諸國,覽異聞奇景。途中經歷了「君子國」、「大人國」、「淑士國」、「白民國」、「黑齒國」、「不死國」、「穿胸國」、「無腸國」、「豕喙國」、「長人國」、「伯慮國」、「勞民國」、「女兒國」、「軒轅國」等地,也遇見鮫人、蠶女、當康、果然、麟鳳、狻猊等奇異生物,並見識許多奇風異俗。
旅行中見聞多出自《山海經》、《博物志》等古代地理博物小說,其中也發揮了作者奇妙的想像,最大的亮點在於作者運用了誇張、對比、漫畫式勾勒等手法,寄託了辛辣的諷刺與深刻的批判。
例如書中寫到無腸國的人飲食直接穿腸而過,往往有富人把糞便作為僕人的食物,循環竟然至數次,這裡對那些為富不仁者的諷刺簡直令人叫絕。淑士國連店小二都是滿口之乎者也,酸腐之氣,處處皆是。白民國的先生自詡學識高深,其實竟是滿口白字。兩面國的人正面對人笑臉相迎,背面猙獰可怖,現實生活中兩面三刀之人何嘗不是如此?
在諷刺的同時,作者也在一些章節中呈現了某種烏託邦的理想。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文中寫到的君子國。君子國是個「好讓不爭」「惟善為寶」的"禮樂之邦",從君王丞相至販夫士卒,莫不具謙謙君子之風;小說以此來否定專橫跋扈、貪贓枉法的封建官場和爾虞我詐現實社會。另外如大人國的人腳下有雲彩,好人腳下是彩雲,壞人腳下是黑雲,大官因腳下的雲見不得人而以紅綾遮住。黑齒國人雖面貌醜陋但個個追求學問,談吐不俗。作者對其所讚揚的風氣習俗,也用了誇張的筆墨,讓人讀來捧腹。
對女兒國的描寫更具匠心。作者設計出了與現實世界完全相反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女兒國中男女的角色與傳統的觀念完全相反。這個構思有對《西遊記》情節的借鑑,但作者的突破在於,他不僅通過這個情節表現對女子的政治才能的充分肯定,而且通過率直豪爽的林之洋被果王選入後宮,承受纏足、穿耳、責罰等種種磨難和痛苦的荒誕情節,對現實中女性的地位和遭遇給予了深刻同情。
第三部份從後五十回開始,唐小山改名唐閨臣回國應試,武則天開科考試才女,錄取百人,一如泣紅亭石碑名序。才女們相聚「紅文宴」,各顯其才,琴棋書畫,醫卜音算,燈謎酒令,人人論學說藝,盡歡而散。這部分文字以才學為小說,情節和人物形象塑造缺乏藝術價值。這一百個才女都是個性模糊的,百人一面。作者塑造她們一為稱許女子才華,一則為逞自己的才學,遊戲筆墨以自娛。魯迅說其「論學說藝,數典談經,連篇累牘而不能自已矣」。這一評價頗為恰當。其實這種傾向在黑齒國多九公和才女的談話中就可見此端倪。
小說最後寫唐功臣後代舉義兵勤王反周,攻克酒色財氣四關,斬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於城下,天下復歸李唐,中宗繼位。攻克四關的文字寫的很有想像力,將抽象的說教形象化為具體的情節和形象,讀來頗有趣味。
最後,關於這本書所體現出的女性意識,我認為其中不乏矛盾之處。女兒國的情節和對一百個才女的刻畫很是旗幟鮮明地表明了對女性才華和能力的肯定與讚揚。唐小山尋父那段文字中有個有趣的情節:懼內的強盜被山寨夫人設計暴露出了想納妾的想法,結果被夫人痛斥、暴打。夫人更是提出強盜日後若要納妾必得先讓自己納男寵。作者藉此對道德體系中的雙重標準做出了尖銳的嘲諷。可是,全文處處又維護班昭《女誡》的教條;對三寸金蓮多有讚美;唐小山等幾位才女被強盜抓去後,想到的是自刎還是投井;最後多位才女隨夫殉節。總體來說,作者的思想還是受制於他所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