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2016年《飄》讀後感1000字精選

2023-10-04 01:06:54 2

  飄通過對斯佳麗與白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成功地再現了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下面是為大家提供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飄》讀後感

  一部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外國名著,名字叫《飄》。

  1980年6月14日,香港《文匯報》登載了美聯社13日發自北京的一條小平同志6月13日接見美國費城坦普爾大學代表團的電訊稿。

  電訊稿這樣寫的:坦普爾的大學聯絡辦公室負責人喬治•英格拉姆說,該代表團「同鄧小平討論的範圍很廣」,其中包括「美國小說《飄》」。「鄧說,有些人不同意在中國出版這本小說,因為它歌頌奴隸主;但鄧認為應該出版,大家可以有自己的觀點。」而據接待這個代表團的科學院外事局整理的談話記錄記載:當談到美國南北戰爭時,小平同志說:「你們有一本書叫《飄》,是寫南北戰爭的。」外賓說:「是的,現在正在拍電影,有一位電影明星作主角。40年前已經拍了一部電影,現在又在拍另一部。」小平同志說:「小說寫得不錯,中國現在對這本書有爭論,因為這本書的觀點是支持南方莊園主的,我們想用中文出版這本書。出版了也沒有關係嘛,大家看一看,評論一下。」

  最近筆者抽空閱讀了這部由美國著名女作家馬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小說,結合社會現實產生了一些思考。

  美國的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一場對社會產生變革的戰爭。戰爭爆發的起因從林肯為代表北方看,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摧毀蓄奴州的奴隸制度;從南部聯盟的方面看,是為了鞏固腐朽的奴隸制度。儘管作者在小說中不惜筆墨地對戰爭前南方的自然風光描寫的那樣美麗,把奴隸主和奴隸的關係寫的那樣和諧融洽,但奴隸制度黑暗的陰影卻在作品裡無不留著痕跡。女主人公思嘉的父親——傑拉爾德•奧哈拉,那個心地善良的奴隸主,一出場做的就是一樁買賣奴隸的交易。雖然她的母親在她心裡是正義、真理、慈愛和睿智的化身,是聖母瑪利亞的化身,她可以善待奴隸,做著為奴隸生孩子接生等善事,但她對奴隸的態度也是出於憐憫和同情,骨子裡對奴隸的鄙視是顯而易見的。南北戰爭的結局是最終是奴隸制度的瓦解和美國的統一,我們可以認為是正義戰勝了邪惡的。任何一種社會變革都會使階級關係發生變化,南北戰爭在使奴隸得到解放的同時,使原來這些養尊處優的奴隸主的生活狀態也得到了徹底的轉變。

  小說主人公思嘉,原來是一個我行我素的悠然自得的貴族小姐,在衣食無虞的環境裡,單純地追求著美好的愛情。可是,她在情網裡每每失意,她愛艾希利,而艾希利另有所愛,他愛的是媚蘭。「艾希利要和媚蘭結婚了!」這消息對她無疑是晴天霹靂。最後她為報復媚蘭,嫁給媚蘭的弟弟,而不幾天,這個她並不喜歡的丈夫卻死了,結果她背上了一個寡婦的黑鍋;她對艾希利抱著希望,但由於最後還是在「和平令她失望」的時候,「艾希利也令她失望了。」她負著世俗的偏見,愛上了白瑞德,卻因為戰爭不能廝守在一起。她不愛那個年齡大了小老頭弗蘭克,可為了生存為了塔拉的利益,他還是決定犧牲自己的愛情去奪取這個自己妹妹的未婚夫,她嫁給了他。她認為「蘇倫(妹妹)不配有這麼一個心愛的丈夫,也不配做一個商店和一個鋸木場的老闆娘」。她在那樣的境況中,她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弗蘭克這樣的有錢人,她就象「溺水的人遇見最後一根稻草一樣。」他為了生存和這樣她並不愛的人生活在一起.他雖然後來經過風風雨雨在弗蘭剋死後和白瑞德生活的一起,但由於互不理解,還是分道揚鑣.南北戰爭使這個貴族女子的愛情失敗了,希望破滅了。一個在優越的環境裡無憂無慮的女子,後來不得不為戰勝飢餓和貧窮而奔波,甚至不惜用美好的愛情為代價而獲得生存。

  再看那些戰爭前的奴隸主貴族,在戰爭爆發前是那樣的狂熱,那樣的充滿自信心,蠻以為他們的勝利是必然的。可是,經過這場戰爭他們不但失去了富庶的家園和農莊,連他們人上人的地位也徹底改變了。還有那些奮發有為的青年,他們在戰爭前對這場戰爭充滿莫大的希望,可是,那種勇於揮斥方遒的勇氣和為保衛家園而戰的情懷,經過這場戰爭全被磨滅了。

  可見,社會變革對人的影響之大!

  美國在歷史上沒有大的動蕩,南北戰爭給他們的教訓是沉痛的。經過戰爭,他們已經充分認識了內戰對一個民族產生的不良影響。因此,美國從此再沒有過「窩裡鬥」的內戰,而是把對社會的改良、民眾的平等,人權的保障作為政府的首要責任。從而使這個民族強大起來。

  美國的南北戰爭發生在1861——1965,除此,基本沒有大的社會動蕩。可是我們中國,在這段時間以前和以後的時期,卻始終在一種不穩定的動蕩裡徘徊:帝國主義的侵略加速了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滅亡;辛亥革命趕跑了皇帝,卻沒有擺脫人壓迫人的境地;北伐的勝利,取而代之的是國共兩黨之爭;抗日的勝利,換來的是4年國內戰爭;新中國成立了,人民成了社會的主人,可階級鬥爭又把人推上了一種全民的政治鬥爭,於是,又出現了新的社會不平等現象,於是,產生了上有貧下中農、工人階級,下有地富反壞資本家的三、六、九等,在政治的高壓下形成了新的等級和社會矛盾;改革開放政策得到了民族經濟的振興,但社會矛盾卻在進一步加深,官僚腐敗的肆無忌憚,社會分配不公的日趨明顯,社會成員地位的差別增大,以經濟收入和權力多寡為標準,社會中形成了森嚴的等級關係,好像又要倒退回美國南北戰爭前的奴隸制時代。有錢有權者頤氣指使,勞苦大眾卑如牛馬,剝削和壓迫、反抗和鬥爭已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如此狀況,無不令人憂慮。

  好在黨的新一代領導人明察秋毫,高瞻遠矚,提出了創建和諧社會目標偉大思想。我們是否能夠建設成一種真正的和諧社會?讓實踐來檢驗吧!

  篇二:《飄》讀後感

  今天,我終於讀完了世界名著《飄》,獨坐書桌前,忍不住低頭沉思,《飄》究竟是怎樣一本書呢?

  這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書中大部分都是對美國南北戰爭的描寫,是對戰後重建的描寫,戰爭的殘酷與無情,描寫的淋漓盡致,戰爭的無奈和痛苦,也寫得入木三分。本書的主人公斯佳麗小姐就是在戰爭的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個女人,由戰前不諳世事,只懂得談情說愛的嬌小姐成長為一個戰後堅強有力、無所畏懼、勇敢向前的女強人,當然,戰爭為她帶來的恐懼、痛苦、悲傷和磨練,也是絕無僅有的。

  這是一本有關愛情的書。書中描繪了斯佳麗與衛希理的愛,斯佳麗與白瑞德的愛,衛希理與媚蘭的愛。種種愛情,在作者的如花妙筆下,被描繪的淋漓盡致,感人至深。特別是白瑞德對斯佳麗的愛,那是一個成熟的、有能力的、有主見的、桀驁不馴的男人所能給予女人的最深沉的愛。為了斯佳麗他付出了一切,他開解她、安慰她、在她最需要的時候幫助她,最後,為了斯佳麗的幸福,他冒著不為她愛的極大風險娶了她。衛希理對斯佳麗的愛不叫愛,充其量是一種肉慾的吸引。斯佳麗的愛比較複雜,最初,她盲目的愛上衛希理,而且愛的堅定、執著而長久,純潔美好而無奈。有一個時期,衛希理成為她生命的支撐,沒有他她簡直活不下去。而對白瑞德的付出和深愛,她始終沒有感覺,直到媚蘭去世的那天,她才明白了自己的真愛,找到了心之所嚮往——白瑞德。而此時,被斯佳麗數次所傷的白瑞德終於傷心難忍,悲傷的離去了。斯佳麗終於失去了最愛她的男人,不過,她還有希望,因為它永遠都是向前看,永遠都是有希望的。

  本書中有4位主人公,他(她)們分別是:。斯佳麗、白瑞德、衛希理、媚蘭。她們幾個都值得我一談。

  斯佳麗並不是我喜歡的女人。雖然她是故事的主人公,但我們之間沒有共鳴,因為斯佳麗做事太也不擇手段,但她堅強勇敢、永遠向前的性格是我所羨佩的,這是斯佳麗性格特徵中最為明顯的成分,因為有這種性格和精神,斯佳麗才在戰爭這座死墳中打開口子,堅強的活了下去。

  白瑞德是個成熟的、聰明的、狡猾的、桀驁不馴的男人,我喜歡白瑞德,喜歡他高大瀟灑、風度翩翩,喜歡他文質彬彬、斯文有禮,喜歡他桀驁不馴、富有個性,喜歡他身上男子漢的剛強和堅毅,喜歡它獨有的狡猾和叛逆個性,喜歡他為人夫、為人父的慈愛心腸,更喜歡他他身上那種成熟男人的味道。雖然在書中他似乎是個「壞」角色,但我仍喜歡他。

  衛希理是這樣一個人,他高大威猛,有著金黃|色的頭髮,迷人的微笑,高尚的品德,所作所為有男子漢氣概,是人們心目中(至少是斯佳麗心目中)的好男人。但他耽於幻想,沉湎與過去,對現實缺乏了解,沒有實戰經驗,這是他的致命傷。當生活穩定是,這些缺點並沒有什麼,但當生活艱難,處於困境時,就能致他於死命。小說中的衛希理始終沒有擺脫對斯佳麗的依賴,主要是由這些性格原因造成的。

  本書中最不能不提的人物是那個瘦小病弱,沒有美貌的媚蘭,表面上她是最不起眼的,但是是最偉大的女性,她身上具備一個女人所能具備的一切優點,她是骨子裡最堅強、最堅韌又最勇敢無畏的,她一直是斯佳麗和衛希理沒有察覺得依靠!她又是白瑞德尊敬、信任並且願意給予讚美的女性。這也是一個強悍的具有無限生命力的女性。

  《飄》這本書是我第二次拜讀了,但有些感覺始終沒有變,那就是對白瑞德的喜愛,對媚蘭的欣賞,對斯佳麗的有愛有恨,對衛希理的有所認同。

  篇三:《飄》讀後感

  上初中的時候看過《飄》,記得當時看不太進去,主要不了解小說的時代背景,又不太理解愛情(呵呵,比較晚熟),再加上小說開始,一個個名字很長的角色出現,搞得我暈頭轉向,所以只是當作名著硬著頭皮看下去,最後還是半途而廢,留下的印象只是:原來名著都是很深奧,難以看懂的。

  當自己體驗了人生應有的大部分經歷後,現在重新看《飄》,居然很容易地看進去了,而且越是看到後半部,越是欲罷不能,小說中的人物每天活生生地跳動在我的腦海裡,為他們或激動、或擔心、或欣喜、或惋惜——

  最讓我肅然起敬的,是兩位偉大的女性—愛倫和媚蘭,一樣有人生的遺憾,但是從不抱怨;一樣的博愛,卻從來不考慮自己,所以一樣成為她周圍家人、朋友的精神力量,也一樣帶著太多的擔心過早地離開了需要她們的家人和朋友,留給活著的人一樣的悲痛和深刻反省。

  思佳的第一次人生改變,不是戰爭,而是愛倫的離開,雖然戰爭已經使她堅強,肩負她從未有過的重任,照顧傷殘的士兵、待產的媚蘭和弱小的韋德,但是她心中有母親愛倫,以為只要堅持到了塔拉農場,見到母親,一切艱難都會有愛倫接管,以為就像運動員跑到了終點。但是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回到了塔拉時,家中被洗劫一空不是打擊,兩個生病的妹妹和變得痴呆的父親不是打擊,最大的打擊就是母親愛倫的離開,原以為的終點變成了起點,她要肩負更大的責任,大到農場的復興,家族的復興。她徹底變了,為生存,為生養她的那片土地,拋棄了信仰、拋棄了母親從小對她的教導、拋棄了她一直的善良本性,她成功了,富裕了,但是心靈空虛了。

  思佳的第二次覺醒,是媚蘭的離開。媚蘭是個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幾乎擁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一切美德。正如巴特勒說的,她是個偉大的女性,她堅強、善良、寬容、有愛心,一直是思佳最堅定的支持者,臨終前,點醒了思佳,讓思佳意識到巴特勒對她的深愛,而她對艾希利的痴迷只是一種幻覺,並且重新煥發力量,為幸福再勇敢地邁出一步,正如她最後講的: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